美軍“軍人身份確認牌”這一5釐米見方的小物件最早出現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戰爭的爆發使傷亡人員的辨別成了一個大難題,南北軍的參戰人員爲了能使自己的身份得到確認,都私下購買或製造半美元大小的“狗牌”,刻上名字、連隊、所屬單位等,再用繩索或細皮帶系在脖子上。因而,美軍“軍人身份確認牌 ”也俗稱“狗牌”。當時這是士兵們的個人行爲,“軍人身份確認牌”還沒有成爲部隊配發的裝備。

最早給士兵們裝備“身份牌”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1916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爲陸戰隊員們裝備了“身份牌”,並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所有軍官和士兵都應配備“身份確認牌”,並要求在執行野戰任務時必須掛在脖子上,在其他時間,可以佩戴,也可以保存在安全處。海軍陸戰隊還規定了“身份牌”的內容:“軍官:全名,發牌時的軍階﹔士兵,全名,加入陸戰隊的時間。”

“身份牌”的內容通常包括佩戴人的姓名、軍號、血型、社會保險號碼、入伍年月、家庭地址等基本內容。如二戰期間的一個“身份牌”就刻着這樣的內容:

M I L L E R S T E V E N K

R A8834236 T42 A

A M A R Y M I L L E R

556 C E N T R A L A V E

N E W Y O R K N Y C

這表明佩戴者的姓名是 K﹒史蒂文﹒穆勒,常備軍號爲8834236,1942年加入陸軍服役,家屬爲艾瑪麗﹒穆勒,家住紐約州紐約市556中央大街,爲天主教徒。

目前,美國三軍“身份牌”的內容排序稍有不同,但都包括姓名、社會保險號、血型(如接受了破傷風類毒素治療,則用 T標明)、宗教信仰( P表示新教徒, C表示天主教徒, H表示希伯來人, M表示穆斯林,沒有信仰則空下不填)、服役軍種( A爲陸軍、 N爲海軍, A F爲空軍, U S M C爲海軍陸戰隊)。

用來製做“身份牌”的材料也幾經變化,最初,這些橢圓形的“身份牌”是銅製的,時間不長就失去了光澤,銅鏽還很容易把前胸染得一片銅綠,而鋁製“ 身份牌”則沒有這些缺點。現在美國軍隊配發的“身份牌”由不鏽鋼材料製成,由機器在牌上進行刻印。

隨着美國不斷捲入海外戰爭,美國軍人的“身份牌”和卡其布軍裝、鋼盔、巧克力一樣成爲美國軍人的標誌性配件,併爲世人所熟悉。在美國拍攝的戰爭片中,美國軍人的“身份牌”更是無處不在。隨着高科技時代的到來,美國軍人的 “身份牌”也要升級換代了。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