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就在顴雀樓所在地山西永濟,我有一卡通,每年都要去幾次,再加上朋友來當地旅遊陪著去,我喜歡給別人介紹我的故鄉的著名景點:鸛雀樓、普救寺、唐鐵牛、五老峰等景點的故事。

鸛雀樓,在我市的西北方向,它與黃鶴樓、岳陽樓、藤王閣,通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其實原樓已經毀於元朝戰火,現在的五層樓是1997年開建,2002年一期建成,當時由江澤民同志為其題名。記得2002年國慶,慕名而來的遊客特別多,我也帶著1歲多的兒子去參觀,為我們永濟市而驕傲。

現在王之渙的塑像在頂樓,每次我去都能看到有遊客爭先和塑像合影。鸛雀樓一樓大廳以硬木彩塑製作的《中都蒲坂繁盛圖》再現了盛唐時期蒲州城的繁榮景象,生動有致,精美逼真。一到五層分別以浮雕、壁畫、雕塑等形式表現在中華歷史中具有代表的舜帝、禹帝、關公、柳宗元、司馬光等人物故事和傳說。並建造了反映河東人民勤勞智慧和豐富的民間工藝的製鹽、冶鐵、養蠶、剪紙、年畫、社火等。它的內部陳設著重以河東文化和黃河文化為主題,時代跨越中華上下五千年。站在鸛雀樓上,遠眺黃河水流過,微風習習,舒適無比。鸛雀樓的景點是永濟最著名的一個景點,也是弘揚華夏文明的一個典範。

我為我的家鄉驕傲,我為王之渙寫的這首詞頌揚我的家鄉而驕傲!

但是王之渙這詞肯定不是在鸛雀樓第二層寫「更上一層樓」。因為首先鸛雀樓不止二層,而我也試站在第二層上感受過,並無「欲窮千里目」的宏偉之感。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登高放眼。這首詩的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可以說必須站在二層以上才能看到遠處滾滾而過的「黃河入海流」,後兩句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可以說是邊登高邊感嘆,不上到最頂層是沒有這種一氣呵成的感覺的,從而使這首詩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清代詩評家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

所以,這首詩肯定不是在二層作下的,而是登高而作。

鸛雀樓真的很美,很宏偉,到了永濟不登上鸛雀樓,真的是一生的遺憾。每次去鸛雀樓,我都會在這個地方留影。這裡樓水相映,尤其是春天柳條低垂,風景宜人。

希望你們來這裡旅遊,我會做個好嚮導!


在我看來,王之渙並不是在二樓寫更上一層樓,箇中原因,請聽我細細道來。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1.登鸛雀樓有幾層?

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中條即是中條山;大河為黃河;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共三層。

2.為什麼有人認為是在第二層寫下《登鸛雀樓》?

這個問題我們得回到《登鸛雀樓》這首詩歌來分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也正是因為這一句,可能有人認為這首詩歌的創作是在二樓。其實不然,從詩歌來看,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

3.「更上一層樓」作者已經身處三樓

經過分析,可能是這樣。作者來到鸛雀樓,望著滾滾長江東逝水,不禁心生感慨,吟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陶醉在這美好的境界之中。這時身邊有人說道:「王兄,好詩啊,不知接下來兩句所為何?」王之渙沉吟半天,思索著高處景色更美,便徐步上樓。一上二樓,一種別樣的感覺油然而生,頓覺視野開闊,胸中豪情萬丈,王之渙吟誦道:「欲窮千里目」,邊說邊向三樓走去,來到頂樓,已無樓可上,而高處風景別有一番滋味,然他不禁還想走向高處,於是道:「更上一層樓」。

我是文思神心,有喜歡文學的朋友歡迎我們一起探討


看到這個題目,我有靠譜回答。首先可以肯定的說,看到「白日依山盡」這一自然景觀,必已登上鸛鵲(這裡用「鵲」不用「雀」)樓頂樓。「白日依山盡」是日出景而不是日落景!中條山近乎東北西南走向,身處鸛鵲樓頂樓面向東方目光會越過峨嵋塬頭看到太陽從中條山的「盡頭」(中條山沒入地平線處)升起,十數公里遠處的伍姓湖在初升的太陽光照耀下熠熠閃光。看日出的方向正好是黃河「入海流」遠去的方向。鸛鵲樓旁黃河河面十分寬闊,詩人很容易產生目光越過看似很低的中條山的「盡頭」(即詩中的「山盡」)窮「千里目」看太陽從入海流的黃河河面甚或從海面升起的欲「望」衝動,而要看太陽從入海流的黃河河面或海面升起,則必須「更」上並不存在的更高的「一層樓」。詩人在登樓過程中視野不斷擴展,在二樓看不到「白日依山盡」,登上頂樓才能看到。此時看不到太陽從入海流的黃河河面或海面升起,欲窮千里目,目光要越過看似很低的「山盡」,"更」上一層樓這個靈感的產生順理成章。之所以前文鸛雀樓的雀要用鵲,因為詩人登鸛鵲樓時在千年之前,當時從鸛鵲樓看「白日依山盡」很正常容易。現在登上復建的鸛雀樓,由於氣候氣象條件的原因,想要看到「白日依山盡」,已很難很難,幾乎可以說不可能。可能是受某個大家的影響,人們認為「白日依山盡」是日落景,但看落日的方向不容易產生目窮千里的望「欲」,何來「更上一層樓」?個人觀點,形成於三十年前,三十年前的八十年代,從鸛雀樓舊址看「白日依山盡」日出景(位置足夠高)還是有可能的。歡迎批評指正,更歡迎實地考察,現在從伍姓湖畔還是應該能看到「白日依山盡」的日出景觀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