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吟來荒涼雄闊之味兼有: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 ·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一】白話文

縱目遠望,奔騰不息的黃河好像流入了繚繞的白雲中間,萬仞高山巍峨聳立在黃河上游,孤城玉門關就被包圍在這群山之中,顯得格外孤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其實這遙遠的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二】深入賞析

起句用「 黃河遠上白雲間 」點名了地點,畫面比較開闊雄壯,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轉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進一步點名了詩人要著重刻畫的地點,就是這孤城——玉門關。為啥是孤城呢?因為這入門關周圍都是綿綿無盡的高山,只有這樣一座城坐落在群山之中,肯定顯得很孤獨了。這是塞上的孤城,通過對它的描述我們也能從其中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宏偉壯麗。不過 這裡也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轉句「 羌笛何須怨楊柳 」,在這荒涼的邊塞地區,有人吹著那首格外動人愁腸的《折楊柳》曲子,隨風飄蕩,聽來真是萬分惆悵,不禁起了思鄉之情。這裡突然想到李白那首《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都是借笛聲個楊柳抒發思鄉之情,兩種類同的境況。不過此處的詩人手法獨特,用反問的語氣排解道:「羌笛何須怨楊柳」因為「春風不度玉門關」。表面看來是在說那吹笛的士兵,實則詩人是在說自己的情懷,在這偏遠的邊塞,連春風都不曾吹到,何須怨恨那楊柳曲呢?春風不來,楊柳不綠,怨了又有何用呢?多麼無奈的心境!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因為肩頭任務的重大,能夠理解祖國大於一切,所以個人的情懷也就可以不計了,以此自我安慰,可見詩人心胸之寬廣。

【三】總括

  這首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之筆,起承轉合安排得緊密得當,自然流暢,步步遞進,由景到情地深入展開;意境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然值得誇讚的是這裡面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讀來卻別有一番豁達廣闊之味。

以上就是本人對此詩所作的簡單賞析,如果你有更深,或者不同的見解,請留言評論區一起學習探討~


謝悟空小秘書邀答!

怎樣賞析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

王之渙,字季淩。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官文安縣尉。性豪放,喜擊劍悲歌作詩。以描寫邊疆風光著稱。《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即為其傳世六首代表作之一。下面我們對其這首詩逐一解析欣賞,感受這首詩的藝術魅力。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寫詩首先要選好視角,然後才能展開描寫。這首詩起句以自身立點為視角。採用由近及遠的描寫手法,先從寫景開始,渲染氣氛,營造場景,為氣勢磅礴的後續描寫表達做好鋪墊。

起句「黃河遠上白雲間」,首先把一幅洶湧澎湃,波浪滔天的雄壯的黃河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一個「上」字,起到化腐朽為神奇妙用。使靜止畫面,一下變得氣勢磅礴,栩栩靈動起來。與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視角從李白的由遠及近的順寫反過來變成由近及遠的逆寫,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這就更加增強了黃河那種一瀉千里的氣勢。

遠遠望去,黃河蜿蜒逶迤,穿行在崇山峻岭間,亮亮的水色看去就像一條飄動的絲帶飛「上」雲端。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氣勢?由讀者去盡情的遐想,突出了黃河源遠流長閑遠意境。也向讀者展現出邊地一片廣漠壯闊荒涼靜寂的無限風光。

接著第二句「一片孤城萬仞山」,用一個「孤」字和一個「萬仞」偏正片語,直入所要刻畫的主題。在層層莽莽的萬仞群山裡,一座孤零零的戍邊城堡出現在讀者眼前。「孤」和「萬仞」遙相映襯。這個「孤」字的境像,強烈凸顯。令戍邊將士那種與世隔絕,遠離家鄉,思念親人,愁緒縈繞的落寞心情悄然浮現紙上。而這種愁緒於荒涼空曠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大背景和萬山環繞,荒無人煙的「孤城」相融合,由空曠,荒涼,偏僻的環境生髮出落寞的愁思。在這種心情下再去看周邊的景色,就顯得愈發的荒涼。通過場景把戍邊將士的愁苦心情如黃河涌浪一樣推向高潮。愁苦無以復加。

第三句「羌笛何須怨楊柳」,筆鋒一轉,把戍邊將士的愁苦情緒向外擴散,將戍邊將士無法排遣愁緒轉化成對心理活動的描寫。戍邊將士由思緒不平轉歸心裡恬淡平靜,並詼諧的做出自我安慰。

本來「折楊柳」在唐代就賦予與親人離別的含義,而羌笛所奏《折楊柳》的曲調,在廣漠荒涼的背景下,更加勾起了戍邊將士對離別的愁思。一個「怨」字,帶動意境風生水起,全部生泛起來。另外這句詩的妙處,還體現在「何須」二字上。邊塞將士戍邊在萬山叢中的孤城裡,是存在的現實,無法改變,因此聽到悠悠的羌管笛聲,也似乎是有怨愁之情而遷怒楊柳。塞外都已經是春天來了,楊柳為什麼還是那樣老氣橫秋的,沒有為孤城營造出一點活潑清新的氣息呢?

結尾「春風不度玉門關」一句照應上句,戍邊將士坦然的回答出「羌笛何須怨楊柳」的原因。這句話妙就妙在「不度」二字上。「度」是光顧,躍過的意思。這句話是詩人借戍邊將士之口述說。同時「玉門關」呼應「詩中第二句的「孤城」,點明「孤城」就是將士戍守的「玉門關」。

這句話是說,玉門關處在塞外的崇山峻岭中,這個地方人跡罕至,雖然這裡季節上已是春天,但是連春風都不願光顧(越過)這裡,楊柳怎麼會生髮出清新活潑的春天氣息呢。你羌笛吹奏《折楊柳》曲調,怨恨楊柳,但關楊柳什麼事呢。經過這樣幾個字的處理,使本來顯得靜止的場景,經「何須」兩字畫龍點睛,立刻使愁緒籠罩的畫面變得生動活潑,開朗明快起來,可見詩人用字的「點石成金」之力。

詩人在整首詩里,抓住「黃河」,「白雲」,「孤城」,「萬仞山」,「羌笛」,「楊柳」,「春風」,「玉門關」等幾幅典型的畫面,然後用「上」,「孤」,「怨」,「度」等幾個鮮明生動,有力度感的字將幾幅畫面串聯銜接,向讀者勾勒出一幅廣漠荒涼的邊塞風光弘大畫面。向讀者展示出詩人內心對邊塞的想像和感受。替戍邊將士們發出感慨。但感慨中卻未透漏出絲毫消極情緒,反而用風趣的語言把戍邊將士思念愁悶的意境化成一首富有感情的詩歌來詠嘆。從而表達出詩人對戍邊將士那種「戍邊雖辛苦,保家衛國卻心甘。」超然物外的浪漫主義情懷。


謝謝悟空邀請!我簡單地談一談我的看法,具體賞析【文學名句】已經說得很好很全面了。

一、原詞及大意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朝·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其大意是:婉娫曲折、奔騰不息的黃河遠遠地望去好像是從白雲繚繞的天上奔流而來似的,有一座叫做玉門關的孤城就在前面,它在後面的大片山脈的襯托下顯得更加的孤危。羌笛啊,你沒有必要去吹奏《折揚柳》的曲調啊,讓我們鄉思難禁,你看看這裡是何等的悲涼,春風從來是不會度過玉門關的。

二、王之渙其人及其文學成就

王之渙(688年-742年)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字季凌,為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出身於名門望族,從小豪放不羈,喜擊劍悲歌。早年時曾當過冀州衡水主簿這樣的小官,因受人誣謗,遂辭官而去。後又復出擔任一縣尉,在任職上去世,享年56歲。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特別善於寫文章和詩,而詩則獨鍾情於五言詩。他的許多詩被當時的樂工制曲歌唱,相當於現在的流行歌曲,可謂是家喻戶曉。他與高適、王昌齡等交往甚密,常相互唱和。他特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是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熱情洋溢,大氣磅礴,意境開闊,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現流傳下來的作品僅六首詩,其代表作有膾炙人口的《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三、具體賞析

「黃河遠上白雲間」句。黃河啊你曲折迴環,奔騰不息,縱目望去,好像是從雲霧繚繞的白雲間流瀉而來的呢。這句氣勢磅礡,把黃河的雄奇、壯觀、遠長均刻畫出來了。從近往遠看,黃河好像是出自天間,這與李白的「黃河之水自天上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片孤城萬仞山」句。視線往回收,你看那裡有大片的雄偉的山脈呢,真是山險峰峻啊;視線再往回收,啊,有一座叫做玉門關的孤城就突兀地聳立在這兒啊。以萬仞山作為背景襯託孤城,使孤城顯得更加地孤立無依、危險奇特,也隱含了戌邊將士們生活的單調枯燥。這裡流露出了一種悲壯、蒼涼、肅殺的意境。

「羌笛何須怨楊柳」句。突然聽到有人咽咽嗚嗚地吹起羌笛來,還吹的是《折楊柳》這樣帶有送別意味的曲子,真是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來,家裡的父母和妻兒現在可好嗎?唉,就不要吹了吧,在這裡地處荒涼,楊柳不生,吹也是白搭啊。這裡一個「何須」就把意境由哀怨轉為悲涼。一個「怨」字用得真是絕了,由羌笛代指吹羌笛的戌邊士卒,由楊柳(折楊柳)曲子暗指征夫鄉愁,「怨」是抱怨、是哀愁的意思。這曲子更是勾起了我的鄉愁啊。

「春風不度玉門關」句。因為高山的阻隔,春風啊,它是不會度過玉門關的。現在可能關內春天正好,和風習習,陽光明媚,草長鶯飛,楊柳依依;但是關外呢卻是寒冷肅殺,黃沙瀰漫,草木稀少,就更別說楊柳了,根本就見不到,與其這樣,就不要老是去思念家鄉了,安心鎮守邊關吧。

全詩意境深遠,前兩句寫景,雄奇壯闊;後兩句寫征夫思鄉,但不是一味地抱怨,寫得哀怨而悲涼。此詩歷來被認為是最優秀的邊塞詩之一,也被人評為「七絕」之首,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情懷。

謝謝大家,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歡迎交流討論!

如果喜歡就請點贊,請關注頭條號;0紅旗漫卷0,謝謝!

圖片來自於網路


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極多人都耳熟能詳。說到這首詩,還有幾個故事。第一個是旗亭畫壁的故事,記載於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異記》中。故事說的是王之渙和王昌齡、高適有一回到旗亭(也就是高掛酒旗的酒樓)喝酒,席間有四位京師著名歌女獻唱。三位詩人悄悄約定,倘若誰的詩被席下歌女編曲唱出的多,誰就是三人中的大佬。王昌齡和高適的詩先後被前面三位歌女唱出來,兩人很得意。但等到壓軸出場的最漂亮女孩彈唱之時,王之渙開始得意了,因為她唱的就是這首涼州詞。這事雖有史籍記載,但故事的真偽已不好考辨。不過,這首詩影響深遠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這首詩的第二個故事講的是明代大學士解縉奉命為明成祖朱棣的摺扇題詩,題寫內容就是這首《涼州詞》,但他疏忽間卻少寫了一個「間」字,急中生智聲稱這是一首小令,讀作: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竟然也順達通暢、意境契合。 這個故事還有主人公是慈禧太后和一位書法家的版本,但這種場面不符合朝廷規制,多半是戲說慈禧的無厘頭了。但不管怎麼樣,都驗證了這首詩的奇妙。

雖說一千多年前的名家之作,但即便是今天的小學生都能讀懂,所以也就不在此做過多解析了,把時間用在嘆服作者化繁為簡且簡而不凡的功力上。這首詩看似簡單,開頭兩句描寫了祖國西北河山的壯麗,然而接下去轉折卻有些突然,到底是什麼語境?這其中大有玄機。明代文學家楊慎在《升庵詩話》中有個解答,他說「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聯想到當時的時代背景,在唐開元年代,正是非常繁盛的歌舞昇平年代,貪歡的唐玄宗真有可能忘記了:玉門關外還有凄風凄雨中的戍邊人。


原作: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朝·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

王之渙,字季凌,今山西新絳縣人,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在中國,讀書人幾乎沒有一個不知道他的作品,那首千古絕唱:「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正是王之煥所作。

王之煥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他的邊塞詩,流暢洒脫,壯懷激烈,深受後人推崇。這首《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就是他的邊塞詩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一句「春風不渡玉門關」也可以說是無人不曉。

大聲誦讀這首詩,一種雄渾悲壯的情感油然而生,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浮現在眼前,這是一首抒發蒼涼、哀怨之情,卻又充滿豪邁、慷慨之感的絕世佳作。

詩的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就讓人感受到了黃河的氣勢磅礴。逆流遠望,它洶湧澎湃,奔流不息,彷彿流向天邊的白雲之間。接下來「一片孤城萬仞山」突顯了塞上孤城的景象,在高達萬仞的群山之中,有一片孤城,山多而高,城小而孤,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描寫了西北邊塞的雄奇廣袤之美,同時也反襯了城池地勢險要、處境孤危和戍邊將士的寂寞孤苦。

第三句「羌笛何須怨楊柳」,其中的「羌笛」和「楊柳」,都與離別有關。折柳贈別唐朝盛行的風習,而羌笛所奏又是《折楊柳》曲調。可是在西北大漠,到那裡去折楊柳呢,羌笛聲似乎也在報怨,這充分渲染了離別家鄉之人強烈的怨情。然而「何須怨」三個字卻使這種「怨情」有了慷慨之情,三個字雖然很委婉,卻深沉含蓄,大意凜然。不用去報怨楊柳了,因為「春風不度玉門關」,春風本來就不會來到玉門關的。這裡春風即是自然之風,更暗喻帝王恩澤。描寫了戍邊將士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卻是悲壯蒼涼,沒有凄涼頹唐的情感,是男兒當以身報國的重大責任,讓將士們得以寬解思鄉之情。

這首詩是描述了一幅西北邊塞的壯美風光,抒發了對戍邊將士理解同情,歌頌了戍邊將士的家國情懷,情景交融,令人回味,妙絕無窮。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朝·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載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旗亭畫壁」的「異」事,雖然不一定可靠,但卻反映出當時此詩即受到人們的喜愛。

首句出人意表,先描繪出如此奇特的畫面:蜿蜒奔流波翻濤涌的黃河,如同一條飄飛的長長絲帶高掛白雲間。這真可謂神思妙想,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讚。但是,詩人的這種描繪,並非隨心所欲,而是根據了繪畫中特有的透視法。透視法的視覺印象是,凡視線以下的物體,距離愈遠,它在畫面上的位置愈高。黃河只是在地面流,無論如何不會與天相接,但是,當王之渙由下游縱目向上游觀望,隨著視線的延伸,卻覺得腳下的黃河愈遠愈高,以至於「遠」「上」到「白雲間」。

詩人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抓住這種視象去創作,從而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名句。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名句,也採用的是同一觀察法。所不同的是,李白的視線運動是自上而下、由遠及近,攝取的是黃河「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氣勢;而王之渙的視線運動則是自下而上、由近及遠,攝取的是黃河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

第二句仍接著寫景。「一片孤城」是近景,「萬仞山」則是遠景。遠處崇山峻岭的映襯,愈顯得邊城的孤危,整個意象悲壯而蒼涼。詩寫到這裡,仍未出現人物。但是,既有這樣一座「孤城」,則會有戍邊的將士。詩人擷取這種悲壯蒼涼的意象,其目的,正在於為下兩句寫戍邊將士的心態作準備,進行環境烘托。

三、四兩句,由聞笛入手寫將士們的心態。樂府《橫吹曲·折楊柳》歌辭云:「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邊地環境的荒涼,令將士們不堪;而羌笛奏出的《折楊柳》傷離曲調,更使將士們鄉愁難禁。但是,如僅僅只是在那裡一味地「怨」「楊柳」,則本詩就完全成了另外一種情調。這兩句詩的關鍵之處,就在於「何須」二字作轉:玉門關外這樣的苦寒邊地,春風不度,楊柳難青,無法折楊柳寄情,既然如此,羌笛有什麼必要再吹奏《折楊柳》這樣傷離的曲調呢?兩句詩中,既寫出了戍邊將士的思鄉怨情,同時又抒發了他們豁達的胸懷;悲中不失其壯,慷慨悲涼,與中唐以後某些邊塞詩的衰颯頹唐情調顯然不同。正因為如此,這首詩成為典型的盛唐之音。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 記得點贊,喜歡就分享和收藏 ↓↓

謝謝邀請。王之渙,唐朝中期著名邊塞詩人。《登鸛雀樓》也是他的名作。涼州詞是一種曲調名,來自西域一帶,有很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也填了很多涼州詞。

正文: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整首詩蒼涼,悲壯,但不悲哀,寫了戍邊將士的思鄉情懷。首句由近及遠的遠眺黃河,洶湧澎湃的黃河從天上從雲間直瀉而下,一種磅礴的氣勢撲面而來,在那廣闊的黃土高原上宛延曲折,流向遠方,這是何等的壯美,何等的廣闊。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在高山的環抱下,一座孤城玉門關孤零零地矗立在那裡,黃沙漫卷,任那軍旗搖曳,又是那樣的荒涼。前兩句寫景,又以景寄情,為後面的心理描寫做好了鋪墊。

羌笛何須怨楊柳,羌笛,羌族的一種笛子。在這荒涼的環境中,有人用羌笛吹起了《折楊柳》的曲子,怎能不讓人想起家鄉的親人,家裡的妻子孩子呢!

於是詩人用豁達的情懷排解道,春風不度玉門關,這玉門關外本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啊!到哪裡去弄楊柳折下來送給親人寄託思念之苦呢?又怎能埋怨人家吹這首曲子呢!

整首詩極力渲染戍邊將士不得還鄉的怨恨之情,但讀起來絲毫沒有頹廢消沉的感覺,這既和詩人的藝術手法有關,又和詩人那種廣闊的胸懷絲絲相連。

.


謝邀請。我是晉風。關於怎麼賞析王之煥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這裡我就不費筆墨了。需要提醒題主的是,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幾個大網站都有詳盡的資料可取可收,不只這一首,只要是有名古詩詞,你都可大飽眼福!謝謝!


謝謝信任!

這首詩的大致內容,前兩位朋友已解,我再將它歸納一下。

這是一首邊塞思鄉詩。前兩句寫遼遠的黃河好像延伸到天邊一樣,天水相接,渾然一體;黃河兩岸崇山峻岭,默默佇立,與黃河相對無言,從而營造出宏大的意境,襯托出黃河畔、崇山峻岭下詩人所居之城之小,之孤,表達出詩人在蒼茫天地間的孤獨。正是因為孤獨,自然就會想到家。後兩句詩人借用典故《折楊柳》,來抒發了對家鄉的思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