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鸛鵲樓,或稱鸛雀樓,在蒲州(今山西永濟縣)府城,原在黃河中水洲,後傾圮,匾額移至城樓上。原樓有三層,站在上面可見黃河與中條山, 當時常有鸛雀飛來停留在上面,因此得名。這首詩寫登樓所感, 言簡意深。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寫登樓後所見到的景色。抬頭遠眺,望見夕陽沿著一抹青山落下去;俯首鳥瞰,不盡黃河水,洶湧奔騰,流向東海。白日的「依山盡」是眼見的實景,黃河「入海流」乃是由「流」和流向的實景衍化出的想像之景。這就從高、大、長、遠上顯示了詩人視野的廣闊,使人眼前呈現出一幅宏闊瑰麗的畫圖。這幅畫圖,就形體而言,有「圓」日,有「長」河,有「高」山;就色彩而言,有「白」日,有「青」山,有「黃」河。同時,首句著一個「依」字,表現日落的緩慢,大有依戀不舍之意;次句用一個「入」字,寫水「流」得迅疾,頗有一瀉千里之勢。日遲遲而落,水滾滾而去,天上靜謐,地面喧騰,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使人大有如臨其境之感。

作者的高明處,是在這幅畫圖上,取其大景,遺其小景,留其要景,棄其次景。寫太陽落山,從縱的方面可貫天地;寫黃河入海,則從橫的方面能通大地。就這兩方面,便開拓了廣闊的空間境界,顯示出了祖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自己的開闊胸襟。如果只注目於花卉草木之間,醉心於山林泉石之上,則顯不出詩人立足之高,眼界之廣,心胸之闊,山河之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是上兩句的繼續和發展。「欲窮千里目」,說明上兩句所寫景物,還是未窮之景,已經如此壯美,窮千里之外,其景將更為動人了!「欲窮」兩個字用得非常妙,它說明上面所見景物感人之深,這才激起要「窮」的願望;又自然導出了下面「更上一層樓」的要求。

但是,全詩到了「更上一層樓」後戛然而止,對窮千里之後的實景,採取了虛寫的辦法。在這裡,虛寫比實寫更富有表現力。它能夠引人遐想,想像到更上一層樓後將會見到雲霞滿天,暮靄遍地,青山逶迤而去,黃河奔騰而來……可是詩人點墨不濺,蒼山雲海盡寓詩中,五光十色掩於紙面。這就能使人的視野更為拓寬,豐富的內容盡在不言之中。

為什麼虛寫能起到實寫的作用,甚至比實寫更有表現力呢?這是因為虛和實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關係。要想讓虛達到預想的效果,先決條件就在於實寫部分要寫足、寫好,繪形則形態畢現,著色則眾采紛呈。這樣實寫就有令人想像的依據,虛寫在實寫的基礎上就會達到自然的升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僅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而且孕含著一種富有啟發性的哲理,能激勵人奮發努力,積極向上。登高可以博見,立足點愈高,視角愈大,視野愈闊,這是客觀規律。這首詩通過登樓觀景的具體描寫,揭示了這個帶普遍性的規律,由個性顯示了共性,因此它的意義就不僅僅局限於登高望遠了,而能啟發人在工作、學習等一切方面,都去作不辭勞苦的攀登。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 記得點贊,喜歡就分享和收藏 ↓↓

我來回答一下,《登顴雀樓》是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也是千古不朽名篇,該怎麼賞析呢,我談一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原詩及其大意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其大意是:夕陽慢慢地依偎著西山落下去了,黃河奔騰而來一直向東流去,匯入大海。如果要看到千里以外遠處的景物,恐怕還要爬上一層樓才行啊。

二、王之渙其人及其文學成就

王之渙(688年-742年)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字季凌,為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出身於名門望族,從小豪放不羈,喜擊劍悲歌。早年時曾當過冀州衡水主簿這樣的小官,因受人誣謗,遂辭官而去。後又復出擔任一縣尉,在任職上去世,享年56歲。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特別善於寫文章和詩,而詩則獨鍾情於五言詩。他的許多詩被當時的樂工制曲歌唱,相當於現在的流行歌曲,可謂是家喻戶曉。他與高適、王昌齡等交往甚密,常相互唱和。他善於描寫邊塞風光,是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熱情洋溢,大氣磅礴,意境開闊,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現流傳下來的僅六首詩,其代表作有膾炙人口的《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三、寫作背景

王之渙年輕的時候做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沒多久就遭人誣陷而罷官。那時候他還不到三十歲,從此就開始了一段訪友漫遊的生活。在漫遊途中他寫了這首詩,當時他大約三十五歲左右。鸛雀樓的舊址在山西永濟縣,只有三層,前面對著中條山,黃河從旁流過。因為傳說中常有鸛雀在此停留,因此得名。

四、具體賞析

這首詩是千古名篇,句句都是經典,歷來關於此詩的賞析有很多,我只簡單地談一談我的一點粗淺看法。

「白日依山盡」句。夕陽依偎著西山慢慢地落下去了。這句話雖然只有五個字,但是蘊含的意義卻很多。太陽快要落山了,熱力值大為減弱,已經不是耀眼的金黃色了,變成了不太刺眼的白色;「依」字賦予白日以感情,好像戀戀不捨的樣子,「盡」字寫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慢慢落山,直到看不到。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畫面感。

「黃河入海流」句。收回目光,看那奔騰不息的黃河從遠處而來,從樓旁經過,又咆嘯著向東洶湧而去,最終匯入東海。這句話描寫的視野是從西邊到近前再到東邊,黃河流淌寫的是實,入海流寫的也是實,不過對於作者來說,這不是他所能看到的,是他想像的,所以在這兒應該為虛,一實一虛給人以無限的空間感 。

「欲窮千里目」句。黃河落日,是這樣的壯觀美妙,讓人心闊神怡,但是我還意猶未盡啊,是不是再攀登上一層樓,就可以看到千里以外的更加壯闊的美景呢。這句話是承前兩句的興緻,而希望有更大的收穫,登樓必有收穫,收穫了就要乘興再登一層樓啊。

「更上一層樓」句。再爬上一層樓吧,那麼我的視野就更加開放了,就看得更遠了,說不定千里以外的美景都可以看得到呢。這句話既是對前句的一個照應,一個順承,是非常自然的一個銜接;也是在說明一個哲理,登高望遠啊。人生也是如此啊,只有格調高了,生活的追求和品位自然就會與眾不同的。這句和前面的一句,寫得非常自然,既是對前面寫景的深化,又說出了一人生哲理。寓理於情,寓理於景,自然而不露痕迹。

此詩兩聯均對仗,語言直白,似不事雕飾而凝鍊,句句皆為佳句,皆為名言,流傳千古而不朽。

謝謝大家,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歡迎交流討論!

如果喜歡就請點贊,請關注頭條號;0紅旗漫卷0,謝謝!

圖片來自於網路


這首詩為什麼會成為千古經典?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前兩句寫景,大氣磅礴,短短几個字,縮萬里景色與咫尺,後兩句寫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面對如此的壯闊景色,怎麼能不讓人豪氣衝天,忘卻煩惱。登高才能望遠,想要開拓眼界,看到更美麗的景色怎麼辦?更上一層樓吧,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努力,才能感受更美好的人生。多麼簡單的道理,又有幾人能悟透。所以,少一些抱怨吧,努力吧,生命不會虧欠努力的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