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粵語(白話)區人士,繁體字(正體字)和簡化字(簡化的漢字)切換自如。有部分人士覺得繁體字(正體字)用起來很麻煩不利於日常交流,甚至有的說,讓我看起來好尷尬,大家以後都用簡化字(簡化的漢字)不是更好嗎?諸位你們有什麼看法和見解?換言之,粵語(白話)客家話、潮汕話、吳語等等地區人士說的話,大部分人士都聽不明他們在說什麼。而且,大家交流也不方便,普通話就不同啦,大家都能聽得懂明白說什麼,又有利於大家交流。大家以後都一起用普通話交流不是更加好嗎?諸位,你們心中又有什麼看法和見解呢?


身為澳門人,我寫了一輩子的繁體字。我去中國我也看得懂簡體字,中國遊客來澳門旅遊的時候也不見因爲繁體字而跟我們「無法溝通」。所以我實在無法理解你的論點。特別是我們現在正在用繁體字簡體字同時使用的在溝通著。


謝邀。

呃,看了題主的一些回答,我覺得題主心中也是不贊同題目中的觀點的吧,你心中早有看法。

首先我是不贊同繁體字繁瑣不利於日常交流的說法的。大陸人從小接受簡體字教育,港澳臺同胞學的是繁體字,彼此都習慣了自己的漢字系統。所以對於他們而言不存在繁瑣而不利於交流的問題,誠然繁體字大多數筆畫更多,字形更複雜(但大多數更符合字理),然而辨識度卻並不比簡體字差(閱讀速度上)。現在生活中需要手寫漢字的地方也越來越少,所以簡體字所謂書寫起來更簡單的優勢也不那麼明顯了。

如果說影響交流可能是存在於簡繁使用者之間吧。知乎上還好,有一大批揚言天生就自帶簡繁轉換系統的人,所以用繁體字應該沒啥。不過也有一些逢繁必反的人,言必稱"憂鬱的臺灣烏龜"、"你怎麼不用甲骨文"、"簡化是歷史的潮流"之類的。這些人基本上對繁體字也沒啥深入瞭解,你讓他講他也說不出個子曰,其實就是自己不願意去學習瞭解,習慣了自己熟悉的東西不願意改變而已。如果他們當初學的是二簡字,現在就會像反對繁體字一樣反對一簡字(現在大陸的規範漢字)。

貌似偏題了……其實我個人是很喜歡繁體字的人,手機上的字體也是繁體字。對於簡體字,我其實覺得是有很多缺陷的,在這兒也不好一一展開了。


已知智慧生物裏使用人數最多書寫又方便的語文系統是英語(拉丁字母),坐井觀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如果你現在跟人日常交流只能通過一筆一劃手寫,那麼纔有資格說繁體字不利於日常交流。不然的話還是多想想造字邏輯而不是簡單的比較筆畫數。


謝邀。

你的問題中很明顯有傾向:嫌漢字正體(繁體)麻煩,簡單方便就好。站在你個人的角度上也許是這樣,但是從漢字的功用上、歷史上看,就不是這樣。

漢字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承載文明、溝通思想,就需要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當然還要考慮普及的難度,是綜合方方面面考量而設定的一個平衡點,太難太易都不好。作為交流,舉個例子,同音字太多交流效率就會急劇下降,字數、字音簡化的同時,其他方面的難度增加了,總體看是個不划算不方便的選擇。

此外,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還遠未被今天的人們所認識,所以覺得很多跟古老文明配套的東西包括文字都有點神祕而「不必要的」講究與複雜。隨著漢文化熱,隨著漢文化的復興,慢慢會瞭解的。

互相聽不懂的語言,從根本上講是完全不同的語言,華夏曆來方言眾多,真正讓各民族自如溝通、融合成一個文化民族的就是漢語,古稱雅言,又稱通語等等,延續到現在就是普通話。但是語言裡面都有文化的基因,大家都變成一個模子裏出來,這世界就不繁榮了,也會對各自的本性特點形成壓抑。所以華夏祖先在秦大一統的時候採用了一個方法:書同文,也就是跟通語對應的文字保留並規範劃一,其他一切方言不允許有對應的文字,同時放鬆了對地方上用方言的約束,只要天子以下的國家管理系統、官僚等等用雅言、通語、用漢字就可以了。這是解決共性與個性的最好辦法,即保證了文化的大一統、管理的有序,又保留了各民族自己的基礎文化基因。


敝人以爲,完全沒這回事。

反對官字的(我不叫它繁體字,叫官字),說來說去最常用的理由就這麼一個:

筆畫多,不好寫!

如果這個理由放在過去手寫時代,還算説得過去。

而在現在,打字多於手寫的時代,還這麼說,就只能用「固執」來解釋了。

何況,就因爲筆畫多,官字就成了比簡字低劣的字體了?

要我說,簡字更麻煩。

爲什麼?

我想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情節:上小學,語文課學寫字,寫來寫去也寫不對,老師發火了:重寫一百遍!

爲什麼要重寫一百遍?重寫一百遍才能記住的字,那還是漢字嗎?如果需要重寫一百遍,我爲什麼不用英語算了?那個筆畫更少,而且也需要重寫一百遍才能記住。

簡字和英語都需要重寫一百遍才能記住的原因是一樣的:沒道理,無法理解記憶。

爲什麼transfer要拼作transfer?trasfer不行嗎?Placu不行嗎?爲什麼?

爲什麼寧要變成寧?

因爲不講理,只能死記硬背,要我說,簡化字提高了文盲率。

不便交流?說實話我完全沒看出來。

為免有人疑問,提一句:我既不是香港的,也不是臺灣的。正經的大陸人,20嵗前受學校教育,也是用簡化字;20嵗後開始研究漢學,棄用簡化字。


謝邀。

政,正也。先攪淸楚誰是當政者再説誰昰「正軆字」好吧,今正體當爲「規範字」。現行《語言文字法》幷未規?不能寫緐、異、俗或及其它字骵字形。

補充題主問的看法。個人覺得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們須有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之義務,故在行政、教育、服務或及其它規定情況下我們應當使用規範字(正體字)。在規定情況之外我們可自行選擇書寫字體字形(如上)。繁體字書寫困難、麻煩是因為我們觀念與大陸現行「規範」有關,我們從學字起就是「印楷行楷」這樣一筆一劃練,如果「印楷行草」(參看于右任先生《標準草書》)或「印楷行行」,其實寫起來不比簡體字慢。如今簡繁共存,我覺得是最好的狀態。方言問題……………………沒得救,只能是歷史。就像七國文字一樣。

懂一種別人不懂的方言,可以確立小羣體,獲得一定的羣體利益加成或者是羣體自豪感。這是來自現實的考量


想太多了。

文字有其歷史,沒有大變革下都是隨著時勢緩慢發展。簡體或者繁體在將來會不會融合或者又一次變化,都不用想太多,因為不出意外基本我們這一代都活不到那時候。

就像現在的方言保護爭論,我本人不會講千年之前的贛話,答主也不會講千年之前的白話。千年之後的中國人(如果還有中國)也不會講我們現在的語音。


平時使用確實如此,但在一些專業領域卻與之相反。比如在閱讀丶研究古籍時,簡化字就會造成一些麻煩。普通話的讀音也會影響到對古漢語語音的感知,從而影響對古韻丶諧聲系統的判斷。另外,作為一種文化傳承,我認為傳統的漢字不能丟。同時,在非官方場合使用正體字也並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所以沒有理由對正(繁)體字說三道四。


目前在中國大陸都是以簡化字為官方文字的,除了中國臺灣以外(另外,香港、澳門繁體字簡化字共用)。

另外,若是說到書法藝術,那是另外一個層次,寫字不是書法。


謝邀,但是太晚了我就寫短點。

我的母語是粵語,我也熱愛粵語。但是我支持推普,而且最好是二三十年內搞定,使全中國所有人只會說普通話,下一代中國人人不再以粵語、閩南語、吳語、晉語、客家語、藏語、維語、蒙語、壯語、朝鮮語等任何其他語言為母語。原因只有一個,這樣有利於國家統一,社會統一和族羣統一。我也熱愛繁體字,不過我支持推行簡體字,原因與上一段有關——為了推行普通話。由於普通話語音歸併過度,原來能單獨表意的單音節漢字現在有很多需要用雙音節詞語才能互相區分。而書文跟著口語一起變得複雜,寫的字比原來多了不少,為了挽救書寫速度,只能對單個漢字進行簡化。這纔是簡化漢字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說,用語音歸併嚴重的普通話,表達同樣意思的時候,語句的字數會變多。

以最後一段舉例,如果不用雙音節詞語,句子會變短不少:

這纔是簡漢字的真因,即,用音並重的通語,表同意的時,句的字數會變多。但是由於同音字混淆的關係,會出現以下誤讀:蔗纔是撿汗字的真音,寄,用因病仲的通語,表同易的時,聚的字樹匯便多。(以粵語比較為例,粵語不會混淆而普通話會混淆的字特意寫成普通話其他同音字的效果)

有道理。

繁體字難寫難認,確實不如簡體字。除了研究古籍,書法,我不認為繁體字有多好。漢字的演變過程就是證明,不說甲骨文吧,就從小篆開始,經過多年的演變纔有了簡體字,書寫,閱讀,都好了很多。

溝通的話,普通話,簡體字,個人感覺很方便溝通。

另,除香港澳門用繁體字,廣東白話區用的也是簡體。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