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二.jpg

从电影开拍到杀青最后上映,我的印象就是!哇

好特别的电影名字,「半场无战事」?

半场是什么意思?无战事??什么无战事?

当时也没有一直特别关注,只不久之后又才又察觉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又变成了「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海报一.jpg

不知道是不是要和原作齐名的关系啦!

但根据资料:

2012年台湾就有出版社买了版权推出繁体中文版,有兴趣可以在网路书店敲敲键盘就有了。

电影则在2015年开拍,而台湾导演李安,则是第二个,令人容易回想的记忆点。

多年前那部从名词变成形容词的断背山后,开始懂得欣赏电影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电影多一些。

海报三.jpg

开场二十分钟左右,我已经被穿插的拍摄手法吸引的目不转睛,打从心里喜欢这部电影的一切,角色、场景、手法与这故事。

不过现在回想,当时看到到第一幕竟是camera翻摄的我,一时还转不太过来,那时候就在想说:

「如果我是李安导演本人我会允许这样的画面呈现给观众吗?」

后来才又想,那个时候,距今十三年前的2004年,是不是就要的符合当时的时空背景?

旧式的手机、像素差的摄影机、也许食物和酒还有当年的各种历史事件,都需要相当时间与谨慎的考证与收集研究。

海报四.jpg

关于电影的内容,我觉得很难再多说什么,看完之后感触很多,我想原作也一定很精彩!

所以后来有了这么棒的剧本,最终拍成了电影。

我没有看过原作,不知道里面这群B班的原始设定是如何?

但我觉得在这个人人神经都敏感的2017年,好啦!开拍当时是2015。

电影里面要避免挑动人们敏感的神经很不容易,尤其在这类型的电影里面更难,除了主角与故事的立场,

还要考量电影世界之外的现实因素,也许是票房,话题性与行销等等。

主要也是伊拉克等那些陷入战争的国家,现在不会看到电影,所以无从了解,假使知道好莱屋电影这样拍时如何反应?

海报五.jpg

至于为什么还特别提到了B班,这支主角存在的队伍?去戏院看了电影,稍微端详应该很容易察觉。

对白的安排同样非常的微妙,强烈怀疑李安导演会读心,对我的想法摸得很透彻,我心中当下想表达的。

用演员们来说,又只说了一点,而没说完的那些东西,身为观众,我却觉得已经满足。

宣传照二.JPG

仿佛是一种李安的细腻,和当时的断背山一样。之前滑手机看到评论,有人批评李安导演不懂(不会拍)战争电影。

当时还没看过,所以一直纳闷有那么糟吗?

看完之后,我只想告诉那位网友,这他妈的不是战争电影啊。

希望他只是反串。

宣传照三.jpg

导演跟剧本真的很棒,主角背景轻描淡写,看到最后,却仍能让人不禁鼻子一酸,眼匡湿湿。

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形容这部电影,我想说他很简单,是因为电影让观众一下子就能入戏,

却又觉得不简单,是因为一个中场的show,却可以表达这么多的情绪与观点

宣传照一.jpg

据所后来所知,李安导演使用更新的拍摄技术,全球只有五家戏院可以播放也是电影的卖点之一。

如果未来还有机会再看,我一定也不会错过再看一次。

 

几则比较有意思的报导

https://goo.gl/Qun17q - BeautiMode

https://goo.gl/g1s9yx - 苹果日报

https://goo.gl/uNxJDS - vogu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