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e survivor 1.jpg 

 

为什么这部 Lone Survivor 会被纽约时报推荐为2014年度必看电影的前十名?在lag这么久,看完的一分钟之内便立刻写下来,片名"红翼行动"只是个行动代号,中文译名的巧思相当有趣,写到这里我都不好意思地想到,也许单看原英文片名后就破梗了。

采倒叙法的方式来呈现在这类型的战争电影不难发挥,我自己也无法想像,刚刚那段盯著萤幕的时间我都是缩著脖子、挤出眼袋、攫著身子抱住双脚目不转睛也没有扎眼的看完,深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片段,令人无法喘息的从头到尾,那就知道这部有多精彩,本来以为又是个美帝主义的英雄电影,直到end,这些事情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

 几个相当令人玩味的桥段发人省思,即便是一触即发的战场或烽火地带,人类仍无法就这么抛下这溢满的多于感情,很多时候也不是因为顾全大局而"只要杀几个人"便能解释一切,国际间的战争协定与潜规则是否实践或受用我们并不确定,但想到一命之恩换来的是更多挺身而出的种种回馈,也许自己对于信念的忠诚;就是上帝伸出的另一只手,在信念没有动摇的行为之下,自己拉了自己一大把,从死神的手上逃生。

lone survivior.jpg 

遥想当时服役的各种情绪全然被挑起,比情人更亲密的同袍,侧个身、也仍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与依赖,战场上你可以有自私的想法,但绝对不能有自私的行为,也只有这样才有达成任务后,完命归来的可能,当我看到队长爬上了至高点只为了接通卫星电话的时候,感触深刻。尽管无关最后主角的生死,牺牲?又需要多少觉悟与勇气?为了同伴,而不是心头上的那个情人。

 范畴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再更小至族人与族人之间的分歧,点滴之恩必当泉涌相报正是串起整个故事的核心,在瞬息万变的前线必须承受的精神压力大得难以想像,更遑论在几乎无望的生存边缘挣扎那种痛苦有多令人窒息,我不确定最后会身在何方,但险境的当下,你仍必须学著相信与乐观,然后努力求生,接著你就会活下去。

lone survivor2.jpg 

恩情回馈表现的效益比想像中的还要大上许多,无法量化,同理每条生命的价值皆无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其价值,因为没有人站在顶点。

 无法不与纽约时报同个调性,必须推荐"红翼行动",毫无疑问是2014年度必看电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