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獲獎成果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示範引領和輻射作用。

“我會陪你去經歷,但是路要自己走……”伴着師生情景劇的歌聲,3月29日,由中國教育學會、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辦公室主辦的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首場推廣活動在重慶市巴蜀小學拉開帷幕,來自全國的教育專家和近400所學校的校長、教師參會。會議聚焦“教育是‘做’的哲學:學校綜合改革與教師使命”,專家、校長、教師共議學校綜合改革實踐及教師責任,展示一線教育工作者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展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培養目標等方面的探索和實踐。

爲什麼舉辦成果推廣會?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鍾秉林表示,推廣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提煉總結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形成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的共享機制,充分發揮獲獎成果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示範引領和輻射作用,這對提高基礎教育的整體教學質量和水平、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推進作用。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 鍾秉林

新時代、新發展、新要求,基礎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學校和教研部門可以做什麼、怎麼做?榮獲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的重慶市巴蜀小學和上海市教委教學研究室分享了他們的經驗。

巴蜀小學憑藉《基於學科育人功能的課程綜合化實施與評價》成爲榮獲特等獎的唯一一所小學。學校黨委書記、校長馬宏介紹說,巴蜀教育人緊緊圍繞學科育人功能,以關鍵問題的解決爲主線,在不斷追問中研究,實踐並凝練出以“學科+”爲主要特徵的課程綜合化實施模式。巴蜀小學堅持“教育是做的哲學”,進行“學科內融合”“學科+學科”“學科+生活”“學科+技術”以及“三力協同評價方案”等創新實踐,以突破性的思維衝破壁壘、聯通知識,充分發揮課程的綜合育人功能,讓教育迴歸到“人”,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效果。成果推廣會當天下午,巴蜀小學通過牽手9個研究共同體單位,以師生代言、深度捲入的方式向與會者立體呈現了“學科+”成果的研究歷程,呈現了國家三級課程管理在一所學校落地的系統解決方案。

重慶市巴蜀小學校黨委書記、校長 馬宏

上海市教委教學研究室教研員劉達在推廣活動現場對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的中國數學教育——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改革的上海經驗》作了分享。上海市在義務教育階段構建了以立德樹人、創新實踐爲標誌的數學課程體系,形成了以教學方式變革爲標誌的數學教學體系,建立了以改進教學爲標誌的數學學業質量評價體系,優化了以服務課改爲標誌的數學教研專業保障體系……清晰的改革脈絡、翔實的數據支撐,讓參會代表看到了一項區域成果背後的故事。

中國教育學會祕書長楊銀付表示,全國教育大會發出了新時代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動員令,巴蜀小學和來自全國許多地方的教學探索,正是落實全教會精神,加快教育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中國教育學會祕書長 楊銀付

“改革創新,持之以恆。”聽取兩個特等獎成果介紹後,教育部西南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原常務副校長宋乃慶用8個字點評。他指出,“上海經驗特別值得總結的是他們構建了立德樹人、創新實踐的課程體系,建立了以改進教學爲標誌的教育質量評價,爲全國的教研機構提供了示範和引領。巴蜀小學以立德樹人爲導向,以國家課程爲骨幹,以學科育人爲基礎,堅持18年‘學科+’課程改革,從小課堂走向中課堂,進而走向大課堂。深入研究獲獎成果,發現經驗背後的特質,才能讓不同區域和學校在學習借鑑中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

教育部西南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原常務副校長 宋乃慶

會議期間,來自北京、江蘇、浙江、江西等省份的5所一等獎獲獎學校也分享了他們的成果。

圍繞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發展的現實,浙江省杭州市天長小學校長樓朝輝分享了學校30年差異教學的實踐研究,通過鼓勵學生展示落實評價,踐行“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學生”的理念,使每個孩子的個性生長得以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以提高。

“我校倡導跨界融通、成己成人的大成教育”。在全面發展學生綜合素質與核心素養的今天,跨學科教學備受關注。江蘇省如皋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長朱愛華分享了研究和實踐跨界學習20年的成果。朱愛華談到,學校探索“學科+”、跨界整合並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育完整的人。

圍繞“立德樹人”,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鬍蘭分享了該校“成志教育”的成果。清華附小從辦學歷史追根溯源,找到了學校的文化基因——成志,併發揮語文學科的立人作用,逐漸向校本課程拓展,通過“1+X”課程實現課程育人的功能。

如何通過學校課程促使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學生的素養養成上?對此,北京市東城區史家教育集團副校長李娟對該校成果《“服務+”課程爲家國情懷打好底色》進行了分享。李娟介紹,學校堅持對“服務+課程”深耕細作,引領學生走進社會與生活,感受時代的氣息,從而激發學生成長的內驅力。

江西省吉安縣敖城鎮三錫坊前田希望小學副校長王林華介紹了這所不足10名教師的村小,如何在“無資源、無指導、無章法”的條件下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的探索,爲鄉村小學發展提供了範本。

“一天半的會議,聽到了7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區域或學校的分享,讓我深刻感受到,他們之所以能獲獎,一是來源於他們對學校課程創新、課堂教學改革的持續性關注,二是他們都特別重視團隊建設,重視教師隊伍的專業成長與發展。作爲校長,我受益匪淺。”河北省遷安市第七實驗小學校長楊曉剛動情地說。

3月30日上午,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的教學改革和教師使命”話題,專家、學者、一線實踐者通過主題沙龍的形式,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教學改革的價值意義”“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教學改革的關鍵與核心”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2019年將成爲基礎教育的質量年,教學改革將成爲高頻詞,教師纔是深化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相關負責人指出,當前教育工作的重心正在由普及轉向內涵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九個堅持”“六個下功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爲我們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提供了重要遵循。作爲教師,最關鍵的能力就是愛的能力,要愛我們的國家,愛學生,愛教師這個職業。

據瞭解,會議期間巴蜀小學發起了“寫給未來教師的一封信”活動,倡導參會代表和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書寫一封給未來教師的信。有代表寫道:面對未來,萬物互聯、開放共享的教育環境,教師要有“聞先”的能力,即持續學習能力;要“享靜”,無論未來社會發展到什麼程度,身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要堅持鬧中取靜;要以“做”的哲學,守候生命的靜好。這是教師對教育的期盼,也是對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教師使命給出的答案。

* 作者系本報記者劉亞文、鄭驪君

沙龍研討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教學改革的價值是什麼?關鍵與核心是什麼?教師肩負怎樣的使命……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首場推廣活動上的一場觀點交鋒爲讀者解答。

對話教學改革和教師使命

主持:

成尚榮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

嘉賓:(以姓名拼音爲序)

陳如平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

柳夕浪教育部教材局專家

宋乃慶教育部西南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原常務副校長

王 歡北京市東城區史家教育集團校長

楊銀付中國教育學會祕書長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本意

主持人:今天,我們沙龍的主題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的教學改革和教師使命,爲什麼如此強調“立德樹人”?請問各位,這個命題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在哪裏?立德樹人與教學改革究竟有什麼聯繫?

陳如平: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教育的三大任務,全國教育大會也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三大任務,一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二是建設教育強國,三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三者聚焦一點,即建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地機制。從學校層面而言是怎樣落地、落實、落細,以及通過何種創新改革積極向前推進。這需要學校把握4點:一要樹立正確的辦學方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二要把握課程是核心所在,這次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多數獲獎成果都圍繞課程建設、課程體系以及課程形態、實施方式作出了很好的探索;三要抓課堂,課堂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從目標、方式、手段以及內容、評價等方面着手研究,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和全面發展;四要關注教師,任何理想、理念最終都要通過教師引領下的課堂革命和良好的課堂生態來實現。

柳夕浪:“立德樹人”成爲教學工作的本質要求,這一點可以從教學與育人之間的關係發現端倪。教育與日常生活本爲一體,都起源於勞動。人類在勞動過程中出現了分工,有人在某一方面積累了經驗,並在適當時對後代或同齡人進行指導,於是就有了教學。其實,教學是後人將其從教育活動中分離出來的,它源自教育,我們不能把它割裂開。“將育人融入教學活動”實際上是一個誤區,教學本來就是育人的基本途徑,不育人的教學不是真正的教學。同時,教學育人是教育教學改革的迫切需要。一些學校有德育處、教學處,但似乎德育就是德育隊伍的事情,與教學沒有太大關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如果我們不在教學中強化育人、強化德育,這樣的德育就是空的。

王歡:其實,“立德樹人”自古就是教育核心。《禮記·學記》說教育是“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不僅是道德層面的,還應包括學識、社會價值等內容。所以,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無須討論的共識。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已經將教育提升爲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這一改變直指教育根本問題:我們爲誰培養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由誰完成?一定是我們現在培養的孩子,我們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人直接影響教育的結果和內容。

主持人:王歡校長的發言給人啓發。“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國家意志。不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學不是真正的教學。

楊銀付:從兩點來談我的理解。第一,教育首先是立德樹人的事業,這是教育自身的特質,並不是任何人強加給教育的。也可以說,教育改革是做事,立德樹人是目的;第二,新時代更應強調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沒有哪項事業像教育事業這樣影響着培養接班人的問題,沒有哪項事業像教育事業這樣影響並決定着國家的長治久安,沒有哪項事業像教育事業這樣影響並決定着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宋乃慶:此次活動中,7所學校的成果分享讓我印象深刻,他們的改革實踐都指向立德樹人,他們是引領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示範和榜樣。無論是有百年曆史的城市名校,還是身處山區的鄉村小學,他們都在實踐着將立德樹人落實在學科教學和教育活動中的“本分”。

教學改革中堅守本職和本分

主持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在教學改革的核心、關鍵在哪裏?這些獲獎成果對我們有什麼啓發?

柳夕浪:我認爲有兩個重要環節:一是要以學科知識爲載體,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學習相關的思維方式、學科文化和學科精神,否則立德樹人就是空談;二是要關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從指導學生預習到授課再到作業批改、成績評定,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對學生產生一生的影響。就像藤野先生之於魯迅,魯迅多年後撰文《藤野先生》,念念不忘的是藤野先生認真批改學生筆記時的專注、負責。

陳如平:教學改革可以關注4個方面。一是教育者要有一個基本認識,即課堂教學是什麼、有什麼,哪些要素可以組成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師應讓學習在完整的課堂背景和平臺下發生;二是課堂上教師、學生的地位、作用、角色到底是什麼,這一點要落在以真實學習發生爲焦點的研究上來。教師要關注學生在教學中的生命是怎樣展開的,不能有先入爲主的判斷;三是教學過程是怎麼設計的,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在理念、理論的支持下設計考慮教學目標、任務、內容、方式,還要考慮怎樣通過情境管理、過程管理、學習管理、結果評價達成最終目標;四是考慮一節課的價值是什麼,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完善教學組織方式還是解決三觀的問題。從這4個方面重新審視教學,考慮向哪個方向推進改革,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才會更加精彩。

主持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的教學改革不是某一個點,而是一個體系,涉及價值觀、知識論、方法論,對教師要求很高,需要教師全面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爲。

楊銀付:說到怎樣推進教學改革,我想到了三點,一是學生觀。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讓每個師生都有不同的精彩,讓農村學生也有與城市學生一樣的精彩。二是發展觀。廣義上說,要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狹義上說,要堅持問題導向,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三是過程觀。教學應該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主導與主體的統一是教師要堅持的。教學中,學生是內因,教師是外因,我們要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的生命迸發火花。

王歡:隨着時代的發展、科技的升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變化,我們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事業也要進行改革。但是,我們要堅守自己的本職和本分。一是堅持教學改革的基本旨歸,教學中要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給學生打下基礎;二是堅守學科特色、學科規律;三是探索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教學路徑的改革,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和感受,這是學習的核心所在,思維深度介入,學習才能真正發生;四是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爲學生搭建與家長、朋友分享和運用所學的平臺。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課堂教學,我們要對學生有知識層面的要求,也更應該培養學生擁有知識背後的精神品質。

宋乃慶:觀察7所分享成果的學校不難發現,城市學校、鄉村學校得以特色發展的重要原因是他們以立德樹人爲教學改革核心,找到了符合學校實際的改革突破點、生長點,改革才煥發出生命力。

做中國立德樹人的好教師

主持人: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爲誰培養人,3個問題背後的另外一個問題是誰來培養人。毫無疑問是教師。那麼,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的教師使命是什麼?

陳如平:前些年去各地調研,我發現五大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教師遇到具體問題時缺乏必要、適合的工具,導致教學無序,這是學校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遇到的一個問題。關於教師發展,我一直強調基於三個“課”:一是基於課程建設,我們一定要積極地投入到課程建設中去;二是基於課堂教學改革和嘗試,我們一定要突破對原有課堂的認識,跳出原有課堂的框架,講理念、講方法、講工具,將好的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對個體有差異的學生進行研究;三基於課題研究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是激發教師發展的內驅力,也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創新活力。

主持人:概括爲一句話就是“做”的哲學。清華附小副校長鬍蘭說,討論問題可能找不到答案,做纔有答案。今天,在“做”的哲學引領下的教學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要成爲一個“做”的哲學者,一個反思型行動者。

柳夕浪:首先,教師要走進課堂,走到學生中間,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自己。其次,在日常教育教學的研究中成長,要將日常的教育教學與研究融爲一體,不要“兩張皮”。再次,教師要更多走進農村學校、鄉村學校。社會發展給農村學校、鄉村學校營造了平等、包容、自信、樂觀的環境,這是學生健康成長極爲重要的前提。將來,許多教育理念可能會在農村學校、鄉村學校落地生根,有志者應該到鄉村去。

王歡:教師是一羣非常可愛可敬的人,他們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實施者和守護者。爲了這個使命,我們要給教師成長提供空間和環境,讓教師在承擔使命的過程中擁有尊嚴和獲得感,如此,教師才能真正擔當起使命。

楊銀付:可以用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四個引路人”總結教師使命:錘鍊品格的引路人,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和奉獻祖國的引路人。當好“四個引路人”,教師需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兩句話送給教師:三尺講臺,三寸舌,三寸筆,三千桃李;十年樹木,十載風,十載雨,十萬棟樑。

宋乃慶:教師的使命就是要做學生的“四個引路人”,人人爭做中國好教師。

* 沙龍內容由本報記者劉亞文根據錄音綜合整理

來源丨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薦讀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