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我國東南沿海有一條叫作「廣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在宋元時期是範圍覆蓋大半個地球的人類歷史活動和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載體。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仍是絲綢,所以後世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


謝邀回答問題,問:在明朝鄭和之前,中國有哪些記載了從水路通向西方、印度洋?

其實從西漢就有了從水路通往西方各國的航道,到了盛唐時期海上航行更加頻繁起來。

到了唐代,已經開闢出了多條海上航線,從而加強了與西方各國的經濟友好往來,那時候西方人見到我們都稱之為「唐人",「唐人″的叫法起始於唐朝。而且那時也有不少西方人往來中國,或因派遣來大唐處理國事,或者是來做生意。

公元八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興起,領土範圍很廣,我國史書稱其為「大食」帝國。從公元八世紀中期唐朝就與大食帝國就有了往來。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拉伯哈里發奧斯曼首次派遣使者入唐。從此每三年一次……

唐德宗貞元時期,時任宰相又兼地理學家的賈耽所著的《廣州通海夷道》中就詳細記錄了從廣州到達東非的航線。

書中記載:自廣州繞經海南島東南,沿印度半島東岸而行,過暹羅灣順馬來半島南行,至蘇門達臘島的東南部;再至爪哇島,西出馬六甲海峽,經尼科巴群島,橫渡孟加拉灣到達師子國(今斯里蘭卡);再沿印度半島西岸航行,渡過阿拉伯灣,經霍爾木茲海峽抵波斯灣到阿巴丹附近……

賈耽所記的這條航線,從廣州出發到達巴士拉約用時三個多月;再從巴士拉繼續向西航行48天,就可以到達坦尚尼亞的港口達累斯薩拉姆……

唐代除了開通與西方連通的航線之外,還開通了與渤海國以及倭國日本的海上航線……

唐代與阿拉伯帝國、朝鮮以及日本的經濟易往來頻繁,加之江南經濟發展較快,為了滿足海上貿易的需要,在沿海修建了很多港口。如:廣州港、泉州港、明州港、揚州港、登州港以及最南面的交州港(比景港,現屬於越南)。

到了宋代,國內的造船業己經非常發達了。廣州、泉州、明州、溫州以及杭州都成了製造海船的基地,造船廠有官家的,也有私人的,造船業一直都很興旺發達。

好了,不再細述,總之在明朝鄭和下西洋之前的幾百年間,祖先們早就開闢了通往西方的海上航線,並且繪製了航海圖。鄭和的七次下西洋也只是按圖索驥罷了。

好了,就說到此吧,感謝您的閱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