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孟洲╱先探1998期】

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最會賺錢的企業類別,是中共中央直接管轄的「央企」;這類企業也是陸股上市公司的骨幹,但為何上半年陸股行情疲弱不振、一點也不「牛」呢?其合理答案之一,是央企佔去太多企業利潤,民間中小企業相對難賺,廣大業主少有閒錢投資股市,致使市場上少了一支「螞蟻雄兵」的買股隊伍。這是另類的貧富不均問題。

今年七月中,大陸國資委(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公佈,上半年該委員會直接管轄的國有企業總營業收入達二五.七兆元(人民幣,下同),年增十.六%;實現利潤一.六五兆元,年增二二.六%。其中,「央企」總營業收入十三.七兆元,年增十.一%;實現利潤八八七八億元,年增二三%。

這份非常亮麗的成績單,肯定會讓海內外民資企業羨慕不已。特別是,央企利潤增幅高達兩成三,顯然是「三千寵愛集一身」所致,也可說是經營條件優越,「吸盡天下精華」。這是很值得人們探究的企業羣體。

央企,是「中央企業」的簡稱,目前共有九六家,其官定名錄排行的前五家依序是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在這之後,還有著名的「三桶油」,即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這三大集團。

央企大賺未能嘉惠陸股

另外,移動通訊巨擘「中移動」,以及南北車合併而成的「中車」、寶鋼和武鋼合併而成的「寶武鋼」等集團,也都在名錄中。其皆為工業企業,不包括國有銀行。

單看這些名號,就知央企的來頭真不得了。簡單說,央企是具有部級行政地位的特殊國有企業,且分別壟斷經營牽涉「國本」的產業類項,由中南海直接領導;而其資本結構,則屬國家全資擁有,或是國家絕對控股,並將國家股權登記在國資委名下,由其履行出資人職責。其實,央企本質是中共中央的企業「御林軍」,只因大陸法律上沒有「黨營企業」名詞,所以它們是以特種國有企業的形式面世。

除了央企以外,國資委名下另有一批同樣由中央直接管轄及掌控股權的企業,家數遠遠多於央企,所經營行業亦更多元;只是其行政地位較低,且有部分企業已不訂定行政級別,而採取「政企分離」的自主經營模式。這就是「國家級」的國有企業,不同於交給各省市管理的「地方級」國企。它們和央企共構成中共中央領導權威背後的經濟籌碼。

習近平自「十八大」當上中共總書記後,一方面不斷強化他本身及中共中央「集中領導」、「以黨領政」權威,另方面則不斷整併及改革央企,並賦予其帶頭開拓「一帶一路」等新任務,央企營運及獲利動能因而顯著提升。這兩件事實是一體的兩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