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具雲禪那(Dyana),這是梵語,譯成中國文為靜慮。禪那的本體為寂靜,而又具足審慮之用,故曰靜慮。靜就是定,也就是止;慮就是慧,也就是觀;定慧均等之妙體叫作禪那。

最初,釋迦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這是在西域禪宗的初祖。到了第二十八代,達摩祖師,在梁魏時代來到東土,為東土禪宗的初祖。達摩祖師以下,慧可大師領得無言心印,為第二祖,僧璨大師為三祖,道信大師為四祖,弘忍大師為五祖。弘忍大師以下,有慧能神秀二位大師;慧能大師之禪法行於南方叫做南宗,神秀大師之化盛於北地,叫做北宗。

南宗的禪法,純粹得祖師禪之神髓,北宗的禪法,有些如來禪的痕迹,這是他們兩宗的特異點。六祖慧能大師之下,又分出南嶽、青原兩系,南嶽傳於馬祖,青原傳於石頭。馬祖之後最盛行,輾轉傳持;而又分出偽仰、曹洞、臨濟、雲門、法眼五家。到了宋朝,臨濟之下,又附揚岐、黃龍兩個支流。總起來說,就是五家七宗。

中國之稱為「禪宗」,始自李唐時代,故中國之禪宗也就在那個時候最振興!

天台宗門庭講修止觀,不講參禪,其實修止觀和參禪用工的方法雖不同,然而它成佛的目的卻是一樣。參禪是抱定一個話頭,從疑中去參悟;止觀是大開圓解之後,從信中按照一定理路去修證。止觀是以慧門入手,先悟後修;參禪是從行門入手,先修後悟。(上根利智,亦有修悟同時者。)

從慧門入手的,如讓人先睜眼而後行路;從行門入手的,如讓人先行路而後睜眼這就是因為眾生的根器有「法性」與「慧性」之不同,「法性」根器者,自以修門先入為相應;「慧性」根器者,自以悟門先入為相應。

如密宗,為「法性」人多,故以修法是尚;台宗為「慧性」人多,故以悟理為先。這裡所謂悟,並不是開悟、證悟,而是承佛所說諸了義經之法相,啟後學之解悟,然後用性德能觀之智,而觀所觀之境,由此才能證悟。雖修悟先後各殊,然修極自悟,悟極是修,亦未嘗二致。

不過從行門入手的,是刳舊習而力猛,很容易走岔路,——如無聞比丘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從慧門入手的,是克舊習而力弱,很容易走入輕狂。修止觀的,初修空觀,次修假觀,後修中觀。參禪的人,初破當面關,次破重關,後破未後關。

禪之中,還分如來禪與祖師禪;例如所說的「禪那」「止觀」「無所住而生其心」這都是如來禪。

「天龍一指」「臨濟四喝」「雲門餅子」「趙州茶」「如何是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看念佛的是誰」這都是祖師禪。古德說:「如來禪好悟,祖師禪難明。」記得在禪宗里有這麼四句話: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在橋上走,

橋流水不流。

像這些話,都是機鋒話,能夠參透就算開悟。

如來禪,能契機契理,因地因人因時而教。教之中,又有權有實:如藏教者,契小機契真諦,純權無實;通教者,既通小機契真諦理,亦通大機契三諦理;別教三權一實,契大機及契但中理;圓教純實無權,契最上大機,及契圓中理。

祖師禪,但重契理,多不能通權俯就契機。世間禪,但能契機,不能契理。(如九次第定,就是這樣。)契機契理者稱名為經,契理多不契機者,稱名為語錄,契機不契理者叫做學說。

止觀是中國的譯音,梵語名奢摩他(Samatha)譯雲止;梵語名毗缽舍那(Vipasyana)譯雲觀。止就是止於諦理不動的意思,也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觀是觀照,觀智通達,能夠契會真如。

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止屬於空門和真如門,緣無為之真如而遠離諸相;觀屬於有門和生滅門,緣有為之事相而發達智解。

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則止在前,先伏煩惱,觀在後,後斷煩惱,正證真如。止伏煩惱像磨擦鏡子一樣,鏡子磨光的時候,一切塵垢都沒了,(就比如已經斷惑。)再能夠顯現一切萬象,(比如證理)這就是觀。

然而止觀是二而不二的,以法性寂然就是止,法性常照就是觀。觀必寂然,觀就是止,止必明靜,止就是觀。

在羅什法師的《維摩經注》里說:「繫心一處名為止,靜極則明,明即慧、為觀。」

《起信論》上也說:「止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觀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

《摩訶止觀》上說:

「無明即明,不複流動,故名為止;朗然大靜,呼之為觀。」

天台智者大師,從南嶽大師傳受三種止觀:第一是漸次止觀,初淺後深,像登梯子升石階一樣。修的時候,最初要持戒,次修禪定,然後漸漸修實相。當時智者大師,曾按照這個義意和層次,說《禪波羅密》十卷。第二是不定止觀,前後互更,像金剛寶在日中的時候一樣,現象不定,無別之階位,也隨眾生之根器不同。或前淺後深;或前深後淺,或淺深事理頓漸不定,智者大師曾依之說《六妙門》一卷。第三是圓頓止觀。一念具足空假中三觀,緣真俗中三諦理,初後不二,自最初緣實相,至於最後,都是行解具頓。智者大師,也曾按照圓頓止觀的義理和層次,說了十卷《摩訶止觀》。唐朝湛然大師,又撰《止觀輔行》四十卷,專門解釋《摩訶止觀》。

湛然大師,他自己有著的《止觀義例》兩卷,內中分七科來解釋圓頓止觀,還有《止觀大義》一卷。

此外,陳朝南嶽慧思大師,著有《大乘止觀》四卷,內中分五門:(一)是止觀依止,(二)止觀境界,(三)止觀體狀,(四)止觀斷得,(五)止觀作用。在最後還有指出的禮佛止觀,食時止觀,及大小便利止觀。上面這些著述,都是對修止觀極重要的,很值得去研究。~~~原著:倓虛大師


如來禪又稱次第禪,也就是說它是修止觀的而且是一步步有步驟的修上去的,好比上台階。

祖師禪又稱一心禪,是攝上根上智的,也就是說必須有了很高的基礎才修的,緣起是靈山會上如來拈花微笑,只有迦葉尊者理解領會了如來意思,如來就把花交給他,以心傳心,一直穿下來,到達摩祖師傳到中國,所謂的明心見性

這是區別,如來禪一步步漸次上去,祖師禪頓悟,頓悟其實是離不開漸悟的,不論是如來禪還是祖師禪,總的目的是斷煩惱。


如來禪是離幻住覺而如如無所作,祖師禪是幻覺即覺而縱橫無礙。溈仰宗認為它們的用心不同之處在於是否入幻識,。如「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無立錐之地,今年錐也無。」未是貧,始是貧,無立錐之地都是如來禪的離幻識而用心在智,香嚴說:我有一機,瞬目視伊。。。,瞬目視伊則是祖師禪的識與智皆一心妙用,唯自心無外法,如此妙用則不是如來禪的離幻住覺,而是即幻即覺。阿彌陀佛,這個問題問的太深,答出來即是著相。阿彌陀佛


若心生區別,落于思量義。即離禪義,直指人心,是禪本義。如來禪和祖師禪的目的,就是用各種巧妙的方法,使迷惑之人覺悟,以達到直指人心,恍然大悟的效果。只有真正覺悟的人,才可稱其為學佛。佛就是覺義,人若不覺,何以稱佛。一念迷名眾生,一念覺即名佛。故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仁清法師:修行是功德的積累

你修禪宗的也好,你修律宗的也好,還是你念阿彌陀佛的也好,放生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記住!修行是功德的積累。

  我們修行的方法可以照著一個法門去修,但是理念要正確,這個理念是什麼?任何法門都是好的,任何經書都是寶。即使我這一生當中,得聞不到其他經法,但是我要知道,只要是佛說的,都是好的。存在這種理念,你就是正知見。


達摩大師講見性曰禪,如來清凈禪才真正稱得上「禪」 。後來所謂祖師禪,是自我陶醉,答非所問,相互吹捧的野狐禪,知識積累腦筋急轉彎的詭辯術,是狂禪,口頭禪,沒有入門的無稽之談。


把佛教經論中所說諸禪定通稱「如來禪"一即釋迦牟尼口說的禪,即禪宗之禪,禪宗雖以禪名宗,但從其主旨而言,實際上並非以大乘佛教六度中的「禪那波羅蜜」為中心,而以「見性"為宗。禪宗之"禪"非「禪那"的簡稱,而專指「見性禪",即九種大禪中的「自性禪」。禪宗南派把本宗之禪稱為「祖師禪"一即達摩等禪宗祖師"心傳」的禪。


阿閦如來禪,菩提祖師禪,止惟到地風景,不問來時陸路水路。會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