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88歲高齡的我國著名真菌學家鄭儒永院士和90歲高齡的老伴黃河研究員,將畢生積蓄150萬元捐給中國科學院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獎學金,激勵青年學子不負時光,努力向上。

  長安街知事注意到,鄭儒永院士的父親鄭鐵如是一位愛國的銀行家,曾因不願合作,被日軍囚禁。他逝世後,周恩來總理髮去唁電錶示深切悼念,中央特派專機護送其骨灰至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爲港澳人士中第一人。

  鄭儒永院士與老伴黃河

  鄭儒永院士1931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父親是我國著名金融家、銀行家鄭鐵如先生。1953年,她大學畢業分配至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後首次發現高等植物中的內生毛黴,首次報道了我國特有的人體病原毛黴新種和新變種。

  她的老伴黃河研究員,出生於1929年,福建永安人,1947年考入清華大學農藝系,後進入北京農業大學植物病理系學習。1953年參與籌建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主要科研領域爲馬鈴薯晚疫病研究,後期參加毛黴組的生理生化分類研究。

  鄭儒永院士年輕時

  在捐贈儀式上,鄭儒永院士如是解釋初衷:“國家培養了我,中科院培養了我,我要爲國家再做一點貢獻。”

  如上文所述,1953年大學畢業後,鄭儒永放棄了出國機會,選擇服從分配。對此,有人認爲很“傻”。鄭儒永則認爲:“總覺得在剛剛解放、國家最需要建設人才的時候出國像個逃兵跑掉一樣。”

  不做逃兵,鄭儒永的精神動力來自父親鄭鐵如。1941年底香港淪陷日軍手中,生靈塗炭,時任香港中國銀行經理的鄭鐵如因不願與日本合作,被日軍囚禁。鄭儒永母親攜全家逃難至廣西桂林,後又逃難到貴州貴陽和四川重慶。

  鄭儒永院士之父鄭鐵如

  1973年5月18日,鄭鐵如在香港逝世,終年86歲,周恩來總理髮去唁電錶示深切悼念,電文追述及讚揚了他爲新中國作出的貢獻。中央特派專機護送其骨灰至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安葬,爲港澳人士中第一人。

  鄭儒永院士和黃河研究員沒有子女,他們二老一起走過的人生歲月,幾乎全部都獻給了科研工作。此次捐出的這畢生積蓄150萬元,實際上是兩位老人省喫儉用節省下來的。

  出身名門,從小家庭條件優渥,可鄭儒永絲毫沒有富家大小姐那種嬌慣之氣,反而生活樸素平淡。鄭儒永說:我父親廉潔得不得了,也“迂腐”得不得了。我可能遺傳了他的這些特點吧。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裏,鄭儒永都非常節儉,在保證做好科研的前提下,絕不多花國家一分錢。此外,身爲院士,鄭儒永從沒有在任何地方兼職,從不拿工資以外的報酬。“遇到不能推脫的請求時,我會幫助他們,不過這些都是白乾的,不會收任何報酬。”

  鄭儒永院士結婚照

  長安街知事注意到,包括鄭儒永在內,近年來已有多位院士捐出積蓄,用於育人、幫扶等。比如今年1月,我國著名的防護工程專家錢七虎院士,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所獲獎金800萬元。一轉身,老人便把獎金全部捐出,在家鄉崑山設立專項基金,重點用於資助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學子。

  錢七虎院士

  比如在2018年6月,我國火箭推進劑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俊賢與夫人丁大雲共同捐出300萬元,用於支持博士科研創新、幫扶單位離退休困難職工。

  再比如2017年10月,時年87歲的中科院院士盧永根將880萬元積蓄全部捐出,無償獻給教育事業,作爲“最後的貢獻”。而他家中擺設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鐵架子牀鏽跡斑斑。去過他家的人,都會產生一種印象,“家徒四壁”……

  我們的很多科學家清貧大半輩子,爲了科研事業,不僅個人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家庭也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即便如此,他們還拿出畢生的積蓄奉獻給社會,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老一輩知識分子全身心的奉獻情懷,在他們身上閃閃發光,而這足以令當下的年輕人深受感動並由衷敬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