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即將商用,5G的話題越來越多,華為在這場5G秀裡面出盡了風頭。這肯定是好事,畢竟國產的東西在世界上有了名號了。這是個標誌,就像每個發達國家都會有幾個標誌性的國際大企業一樣,這也是中國開始走向世界的標誌,雖然說5G本身並不附帶這種功能,或者過激一點5G未必一定很成功。

一,5G在用戶感受面的特點

一項技術進步可能在細節上面非常多,非常複雜。但從用戶的角度,可能也就體現出那麼一二三點。

首先是大的帶寬。通常我們說4G有百兆的帶寬,當然這是理論值,實際上用起來肯定要少很多。而5G理論上有10G的帶寬,按照使用起來通常只有10%的體驗的話,也是相當的了得。我們還提示一下,這個速度是指下行的,通常上行的速度要小很多。而且,用戶能體驗到的速度跟5G這個通道只是一部分的關係,開口再大,如果網路通路窄或擁擠,或者對方伺服器帶寬沒有升級,恐怕我們能體驗到的速率升級是很有限的。

其次是低延時。所有的通信都有延時的,拿4G來說,延時一般在百毫秒左右,而5G要求的延時在毫秒級別。這是為了適應像車聯網,自動駕駛之類的應用。

另外,5G不光定義了高速率傳輸,對低速低功耗也進行了定義。比較出名的是NB-IoT,速率只有100多K,為的是適應物聯網終端的應用場景。

所以,5G的理想是萬物互聯一統江湖。當然了,這僅僅是理想。

還有一部分是屬於技術層面的特點,但是也能比較直觀感受,或者話題較多,我也稍微列一下。

比如,為了適應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帶寬,5G的載頻也是很豐富的,高速率的部分定義在24GHz及以上的毫米波段,而NB則定義在1GHz一下頻段。這裡我們常常聽到頻譜規劃,無管委等等,就是規範這方面的事情。畢竟,比如從433MHz-100GHz,也就這麼多的頻段,是很稀缺的自然資源。

比如,天線矩陣。多天線為了提高容量以及提高覆蓋,當然天線矩陣一般是在基站那側,終端的部分一般都是單天線。

剩下的,就是技術層面了,包括波形,調製方式,編碼,切片等等。這些比較純物理,我們也不提。如果您想了解一些名詞,咱單聊,包括MIMO/OFDM/V2X/QoS等等吧。

二,5G在形態面的特點

剛才我們提到5G的高速率特性需要採用高載頻,也就是毫米波,定義上是採用24GHz以上的波段。

這個波段有什麼特點呢?就是衰減厲害。長波的繞射功能很強,以前打仗的時候使用的電臺就是長波,各大戰區給延安發個電報之類的,距離是很遠的。但是毫米波就不行了,距離短,穿牆能力差,甚至傳空氣的能力都比較差。

怎麼辦呢?以前的基站都是所謂宏基站,一個基站管一大片地方。現在不行了,要微基站,每個基站管一小小片地方。

問題來了。那就是怎麼布基站?在什麼地方布?不同場景要布多大的密度?老百姓的手機在生活中多大程度上能夠得著這些基站?要花多少錢?這些錢要不要從消費者身上找回來?

還有個問題。我們非得要用5G嗎?甭管8K,多少K的高清電視,說實在的4G也是夠用的,手機上用8K嗎?

當然了,之前我們2G的時候用簡訊,3G傳個彩色圖片,4G的時候就可以隨意看視頻了。也許科技能夠帶動應用,這個趨嚮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在短期內,最適合的應用場景並沒有出現。

您可以說在機場,體育場,商場等等人流密集型的場景,需求還是強烈的。但並不廣泛,至少沒有宣傳的好。

在這點上,任教主還是很客觀的,他說真正的5G應用場景還沒有出現。

三,5G要幹掉WiFi?

這樣看來,現階段5G的應用有那麼點小小的尷尬。為瞭解決人們應用上的苦惱,5G設想了一個場景:那就是在居民室內安裝微基站。

好處是,人人可以用5G。但問題也不少。

我們先從技術上講。5G的穿牆能力本來就弱,按在家裡哪個位置合適啊?連WiFi的2.4G或5G頻段都顯得不那麼友好,何況24GHz的5G毫米波?您說了,可以用低頻段的呀,那速率恐怕也沒有想像的好了,跟WiFi比的話,沒有任何優勢。

還有,WiFi是IEEE的協議,本來和蜂窩通信的3GPP不是一個軌道上的東西。WiFi的基因是互聯網的,可以直接進入互聯網;而5G等是電信的東西,需要經過電信的網路再接入,從這點看對社會資源是有浪費的。

其次從成本上看。WiFi免費啊,而且現有的802.11ac的東西基本上滿足了8K高清之類的應用,這貌似顯得沒必要替換掉吧。

還有,WiFi是比較私密的東西,是個區域網,需要認證接入。5G的話,是公網範疇,想進入家庭,在這方面也還有一些額外的工作需要做。

話說回來,如果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區域,5G也許真的可以替換掉WiFi。

四,不是結論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看成本,看方便,人們自然會有腳投票,萬事都在進展中,沒有終局,只有中局。此起彼伏的,往往是個正常狀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