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沃衍资本成勇:在工业科技领域,互联网思维行不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果將科技公司進行簡單分類,大致可以分成兩種:即商業模式導向型的公司和科技導向型公司。以阿里、騰訊、京東等爲代表,前一大類的公司已經形成寡頭局面,“天花板”擡頭可見。相反,以技術爲導向的公司,尤其是工業科技領域,中國與美日歐等世界強國的差距還顯而易見。

這讓一些投資人看到了工業科技領域的機會所在。

沃衍資本正是其中典型,在投資人們扎堆TMT時,它卻在工業科技領域深耕。截至目前,沃衍在工業科技領域已經投出了天弘激光(430549)、激智科技(300566)、利安隆(300596)等上市公司,在消費科技也投出了酒仙網、騎鵝旅行、三好網等公司。

那麼,工業科技的投資機會在哪兒?有着怎樣不同於消費互聯網的投資邏輯?針對這些問題,鈦媒體近日專訪了沃衍資本創始合夥人成勇。

对话沃衍资本成勇:在工业科技领域,互联网思维行不通

沃衍資本創始合夥人成勇

“互聯網思維在工業科技領域不適用”

隨着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崛起,衆多投資公司看到機會,紛紛給予了相關企業很高的估值。

對此,成勇認爲“燒錢買市場”等互聯網創投領域的慣常做法將在工業科技領域失效。

區別於模式類公司,工業科技領域不是單靠錢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工業科技看重產品能力,而產品能力的最主要的支撐點來自於技術與產能的交付能力。

以AI爲例,成勇認爲這一行業的商業模式還有待商榷。類似“誰買單,把產品賣給誰”這個問題還尚未完全明晰。在沃衍所能看到的投資機會中,人工智能產品的多數落地場景是安防以及智慧城市領域。“但客觀地說,這些領域現在已經‘人滿爲患’。”

另外,他認爲用互聯網“高舉高打”的方式搞工業的結果最終可能會南轅北轍、收效甚微。就鈦媒體觀察,在“大幹快上”的思維引導下,該領域還出現不少“僞智能”公司。在相關媒體的報道中,甚至一些頭部的語音識別公司被揭露出其產品“其實難副”的事實。

而在沃衍資本的投資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公司估值高的背後邏輯——用研發收入的合同作爲企業估值的重要依據。

在成勇看來,這種估值邏輯背後蘊藏着巨大風險:“即便有着大額的研發合同在手,並不代表產品能力已經得到充分驗證,因爲工業科技領域的產品週期時間長、不確定因素多,從概率上來說成功率大概是10%,甚至更低。”

在成勇眼裏,對於一個合格的工業科技公司而言,首先需要一個合格的創始人,急躁的態度做不出好產品。

在沃衍的投資框架內,衡量合格創業者的因素大概可以總結爲三方面:即年齡、資歷和能力。沃衍資本內部曾爲這件事做過覆盤,結果是35至45歲的創業者更容易成功,在成勇看來,要想在科技領域創業擁有更大把握,需要時間的積澱。

“創新的四個象限”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哪條路更容易走到終點?是一個縈繞在投資者和創業者頭上的難題。而這一問題的背後正是創業的路徑選擇。

成勇將技術和市場分爲四種:即舊技術+舊市場、舊技術+新市場、新技術+舊市場和新技術+新市場。“這看似是簡單的數學排列,實際上卻是企業戰略管理的精髓。”

在成勇看來,過去中國企業一直在用市場換技術,而到後來當中國企業也具有一定技術能力時,便開始“出海”尋求新的市場,最終,一些諸如華爲的企業走到了“無人區”,開始面對“新技術+新市場”問題。

不過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在“新技術+舊市場”(改造)和“舊技術+新市場”這兩個領域內企業能夠學習到更多東西。之所以有這個判斷,成勇翻閱了大量素材,因爲舊的東西有章可循,他或多或少都能在資料裏找到頭緒。

這樣的研究也爲沃衍資本指明瞭一條路:按照在歷史中獲得的啓示投項目。

2013年左右,沃衍資本就開始尋找手機的熱管理材料公司。在這個領域中,毛利潤很高,但中國能做的企業幾乎沒有。按照成勇對技術的理解,他的直覺是“不應該沒有中國企業做這件事”。

而後來,沃衍資本的另一位合夥人丁哲波博士發現了清優科技。有意思的是清優科技將熱管理材料運用到電動汽車方向上,這在中國是首家,市場空間更大。

“這算是我們在投資過程中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有些時候,創業者也並不是太清楚技術在跨行業、跨市場領域內的潛力。”

相比“舊”,成勇對於“新”卻比較冷靜。他覺得,“新技術+新市場”的投資難度較大,他給出的回覆是“至少先把握一端,纔有後續發展的可能。”

他向鈦媒體透露,在工業科技領域,特別善於宣揚宏大夢想的創業者實際上並不討喜,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來源於該行業的本質屬性:“工業的發展是連貫的,不存在跳躍發展的可能。”

未來,沃衍尤其看好5G所帶來的影響,半導體行業的快速變革會反作用於消費行業。

在技術先導的行業裏,沃衍資本花了90%的時間在研究,據成勇透露,如今已有工業科技項目向消費領域滲透的趨勢了,如果一個技術能在消費端獲得認可,他預計三到五年內便可收到成效。

“比如掃地機器人,就是一個例子。這個最先在工業應用的產品接連在消費者端引爆,下一個風靡全球的產品或許也可以遵從同一個邏輯。”成勇補充說。

“電動汽車是一個不可扭轉的趨勢”

在成勇看來,電動汽車是一個不可扭轉的趨勢。不僅以保時捷爲例的高端車企在這個領域有着厚積薄發的發力,在中低價位像比亞迪、吉利等公司也都有着極強的競爭力。

沃衍資本非常看好確定性大趨勢下的投資機會,這種情況下,成勇的投資邏輯是“投核心零部件”,不投整車。

新能源車的“三電”是沃衍重點關注的領域。而電控領域最核心的莫過於“IGBT”模塊,過去“英飛凌”、“瑞薩”等企業幾乎壟斷了該領域,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企業逐漸在夾縫中找到成長機會。成勇發現,不論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用戶對於安全的需求永遠是剛需。

依據這個思路,沃衍投資了熱管理材料的創業企業“清優科技”。在車載激光雷達領域,沃衍也有投資,成勇事後分析,這些企業之中國創業公司所以能夠有快速成功的機會,主要是中國、外國的企業大家幾乎都站在同一起跑線,“新市場需求衍生出來的新技術我們開始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

談及互聯網汽車,成勇持保留意見。他認爲,汽車屬於工業品,是耐用消費品的一種。由於工業產品的特殊屬性,使得此領域較難誕生出“一蹴而就”的公司。

在他看來,如今的互聯網汽車行業會走出一家類似於特斯拉的公司,但現階段行業競爭仍不明朗,目前還難以判斷。一些互聯網汽車企業甚至用過渡技術來混淆新能源汽車概念。“即便是我們將整車拆開來看,會發現其零件的自主化率很低。”成勇對鈦媒體說。就長期而言,他對這樣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比較擔心。

芯片領域,沃衍資本已經有所建樹,其投資的帝奧微如今已經開始進入主流手機供應鏈。在成勇看來,未來在芯片行業的“進口替代”會加快速度。他對鈦媒體分析:“實際上,國產芯片廠家在某些特定領域開始正面與德州儀器、安森美等世界一流公司展開競爭,隨着5G的大規模實施,將會有更多投資機會誕生。”

沃衍資本認爲從短期來看,模擬芯片、數模混合芯片在中國的投資機會比數字芯片更大。

“模擬芯片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經驗的積累,包括對供應鏈的把控能力,所以這個領域的創業成功概率相比數字成功概率要大得多”成勇說。“對比數字芯片,他認爲短期內如若想替代高通等頭部公司,可能性不大。由於數字芯片迭代速度更快、對技術積累要求高、資金投入巨大,目前難以單一依靠風險投資的力量改變市場格局。

對如今“一窩蜂”的芯片投資事件,沃衍資本相對冷靜,他強調,“既要看到勝利得‘終點’,也要明曉自己的起點。”往往,創業者和投資人光看到了希望取得的成功,但忽略了自己與全球競爭對手的差距。“例如華爲,做海思也是做了很多年,這個領域急不得。”

“不要忽視併購的重要性”

在成勇看來,科技領域的投資不同於消費,這個類型的企業有着自己獨特的成長路徑。在條件尚未充分具備的時候,很難通過營銷等消費類產品慣用的方式讓產品大規模銷售出去。

多年深耕工業技術領域的投資,讓沃衍資本逐漸掌握了適銷對路的併購策略。就成勇而言,他的併購主要解決創業企業的兩方面問題:其一是快速彌補產品能力的不足;其二是爲企業快速擴大產能鋪平道路。

對於國內比較流行的IC Design公司,成勇坦言,完全輕量化的公司是沒有的,未來必然會將產品能力向下輸出。而爲了能更好的打造產品,沃衍資本會爲其整合生產產能、分裝、測試等各環節的能力資源。對於產品化能力不足的企業,沃衍會幫助企業尋求產業鏈上下游的併購投資機會。

成勇對鈦媒體透露,這些年他幾乎研究了所有IT巨頭的發家史,最後他總結道:“我們回頭看這些企業的成長曆程,會發現併購是非常重要的,而很多人恰恰忽視了這一點。”

爲此,沃衍資本經常幫助被投企業做資源整合以及行業併購。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幫助企業快速形成產品能力,產能交付能力,加快了產品面向市場的時間,提高了效率。

“投資團隊需要多行業人才”

似乎每一家投資機構都青睞於具有大格局和胸懷的創業者,沃衍資本同樣如是。在成勇來看,他傾向於長期投資理念,由此,被投企業和投資公司之間的相互支持顯得尤爲重要。成勇說:“如果你將市面上歐美投資機構研究透徹會發現,很多客觀規律是要尊重的。”

用一句話總結,表面上,投資公司投人,實際上,是在投包括人在內的資產。一直以來,沃衍專注於工業科技領域,除了本行業的精耕細作之外,成勇對於其他行業的態度是謹慎的。“中國投資機構很多,大家都在投消費,但消費的投資並不容易,一下子投資100-200家企業的話,後期管理成本很高,也做不到邊際成本遞減。”

在沃衍資本的項目選擇上,除了重視技術導向,另外一點還側重於其國際化的能力。在沃衍資本的三個合夥人中,均有深厚的海外背景。而在其被投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沃衍資本也經常利用金融工具來收購一些海外標的。

之所以搭建這樣的團隊,成勇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

  • 首先,是對技術的理解,這關乎到投資機構能否對未來趨勢做出判斷;
  • 其次,是對金融的理解,“讓錢再花一次”是不可能的,這個環節要求投資人對風險控制有很好的瞭解;
  • 最後,便是企業經營能力,這一點對於投資機構來說也尤爲重要。成勇對鈦媒體分析:“你會看到我們的團隊來自於不同行業,依次補足了上述幾個能力領域,而對於沃衍投資的公司而言,也是依據這三個方面逐次進行強化。”

在實際投資的過程中,這樣的人才搭配也讓沃衍收益頗深。由於引進了GE前首席工程師魏斌博士,使得沃衍資本在特種製造、工業互聯等方面少走了許多彎路。合夥人金鼎博士曾就職飛利浦全球創新總監,從半導體到物聯網,都有着深厚的積累。合夥人丁哲波博士則是材料專業專家,橫跨了多個應用領域。在成勇看來,沃衍所有合夥人具有很好的互補和聯動作用。(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苑晶,編輯/蔡鵬程)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