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生活中流行起了這樣一句話——“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這句話引起了許多家長的共鳴,促使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並在陪伴孩子方面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然而,我們也經常聽到家長抱怨:我們已經足夠努力,可爲什麼感受不到孩子的進步與變化呢?更有甚者,孩子的問題愈演愈烈,還引發或加劇了親子關係危機。

案例:誤把“陪着”當成“陪伴”

我曾教過這樣一個孩子。他的父母年近半百才生下他,算是“老來得子”。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的學習非常上心,可謂步步跟進、層層把關……但孩子的實際表現卻差強人意:學習主動性差,習慣不好,做事磨蹭……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很着急,覺得是因爲自己陪伴不夠,便又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然而孩子的問題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

我也經常就陪伴的問題和其他家長進行溝通。在交流中,我瞭解到他們的一些困惑:孩子在寫作業時,家長搬個板凳坐在旁邊,一個字、一個字地盯着看,可是爲什麼孩子的學習態度依舊不認真?

家長已經儘自己所能陪伴孩子,可是爲什麼在和孩子交流時,卻依舊無法走進他們的內心?家長經過長期的陪伴,卻發現孩子在心理上越來越依賴家長,缺乏自主性怎麼辦……

我不禁陷入了思考:當家長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陪伴孩子時,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陪着就一定是陪伴嗎?那麼,什麼纔是高質量的陪伴呢?

觀點:陪伴要高站位、深理解

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加大,加之對陪伴問題的認識不足,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被大量擠佔。當人們意識到這一問題後,又極易在負罪心理的驅使下,急於去補償,而對陪伴的意義及方式缺乏冷靜、理性的思考,導致行動上走偏。那麼,家長該怎樣正確認識陪伴這一問題呢?

首先,作爲家長,我們要問問自己:我爲什麼要陪伴孩子?只是爲了督促他們按照要求,完成作業嗎?……當然,陪伴是一項具體的工作,它需要我們低下頭去關注孩子的日常,但我們在認識上一定要有高站位、寬視野:陪伴是爲了孩子的心性培養和人格發展。具體而言,陪伴就是要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培養安全感,完善其性格,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爲幸福人生奠基。

其次,家長一定要對陪伴的內涵進行正確的解讀。除了陪同這層意思,它還特別強調了兩者之間的夥伴關係。夥伴關係意味着平等相待、相互幫助,而建立健康的夥伴關係的基礎就是——尊重。最重要的,家長要肯定孩子作爲個體人的獨立存在。孩子不是尚未長成的成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因此,家長一定要把孩子當成是和自己平等的、擁有獨立思想的靈魂進行交流,以一顆平等的心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可貴之處,而不是站在一個居高臨下的角度發號施令。這樣,孩子才能放下戒備,和家長成爲真正的朋友。

再次,在陪伴的具體方式上,家長要講究“含金量”。在陪伴方式上,家長很容易出現兩種錯誤的方式——沉默式陪伴和過度陪伴。前者是家長有時間陪孩子,但因爲缺乏有效溝通,而給孩子造成精神失陪的現象。

與之相反的另一種極端情況是過度陪伴,主要體現爲家長對孩子投入了過多的關注,孩子總是被打擾、被幹涉,缺乏獨立、安靜的空間。這種陪伴方式使得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去親身觸摸、感知世界,無法在與客觀世界的互動中生成或豐富自己的感受與認識,形成能力更是無從談起。

家長既要有陪伴,又得給孩子獨處的空間,兩者之間的關係怎麼協調呢?我想最重要的是關注孩子的精神感受,瞭解他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意願,信賴他的能力,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和幫助,在他不需要的時候做一個好的聽衆或觀衆。

最後,還有一種特別重要的陪伴就是家長自身的教養與言行。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的現象:家長不愛讀書,卻教導孩子要好好學習;家長做事沒有規劃,卻教育孩子要加強自我管理……在強大的身教面前,說教往往會變得無力。

根植於家庭的土壤,孩子最先得到的是來自家長的滋養。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他們以後對於品德性情、行爲習慣、人生導向的判斷。因此,家長若想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須以身垂範,讓自己優秀的一面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

總而言之,陪伴並不是簡單地陪着。在這個問題上,它需要我們有高站位、深理解。願天下家長都能做好孩子人生的榜樣,對孩子給予足夠的尊重、理解、包容和支持,給他們充滿安全感的環境和自由呼吸的空間,使他們能舒展、快樂地長成自己希望的樣子。

作者:宋嚴麗(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現教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