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這裏是誇誇羣!沒有諷刺,沒有槓精,這裏只有誇誇誇!”最近,一些學生爲求誇自發建立的“誇誇羣”在網絡上瘋狂流傳,甚至還有一些電商平臺商家還推出了“夸人服務”,藉此收費。

看似荒唐的“誇誇羣”爲何走紅?背後折射青少年什麼心理?我門來看看北京工業大學附屬中學心理教師趙巖,是如何解讀誇孩子背後的心理祕密?

問診

大家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爲何不接受誇獎?

有天中午和學生諮詢聊天,過程中學生提到了可以在“誇誇羣”裏獲得全方位的誇讚,會讓人瞬間覺着非常開心。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每一個人都需要被人誇讚,一旦被別人誇讚就覺得開心,遇到挫折或心情不佳時被人誇讚,心情更是會美麗起來。人有被誇讚的心理需要,但別人的誇讚必須是真誠的,我們也應該保持理性。也不是一味用誇獎能解決一些心理問題。

和大家分享一個上學期的諮詢個案。剛剛升入初三年級的小菲(化名)拿着心理諮詢預約單主動來找我,在建立了相互信任後,她講述了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小菲說自己很自卑,上了初三後學習有了小幅度的下滑,變得更加自卑,自卑的情緒很容易影響自己的注意力,經常走神兒,連別人誇自己成績好,長得漂亮等優點時,覺着都是在騙自己,經常覺着自己很醜很笨。

其實,小菲是初三重點班裏的前10名學生,外貌長相也很不錯,是很多人眼中“別人家的孩子”。讓人不解的是,在學校里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同學心裏羨慕的對象,怎麼會這麼自卑呢?

分析

高知家庭嚴苛教育下的壓迫感

在接下來的諮詢中,我瞭解到小菲的家庭情況:小菲的爸爸是科研人員,平時話不多,工作非常忙,小菲的事情基本都是媽媽負責和安排,媽媽很嚴厲,對小菲的要求非常高,成績稍有下滑,回家就會遭到媽媽一頓嚴厲的說教。

小菲說,父母都是很嚴厲的人,平時家裏也很少有歡聲笑語,爸爸很晚回家,媽媽每天都要詢問她的學習情況,從小父母很少誇獎自己,經常指出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媽媽,稍有不滿意就會嚴厲說教,當着別人的面也讓自己沒有面子,所以她很怕媽媽,和媽媽也沒有親暱感。

後來通過班主任,我和小菲的媽媽取得了聯繫,溝通過程中,我瞭解到小菲媽媽很愛小菲,覺着女兒應該是出類拔萃的,所以對她從小非常嚴格,怕她因得到誇獎會驕傲,會退步。

另外也瞭解到小菲的媽媽有家族遺傳的血壓高,情緒容易波動因而耐心不足,所以說着說着自己就容易激動,聲音大,讓小菲覺着害怕,媽媽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經常是看到孩子的問題後沒控制住自己。

溝通中我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媽媽介紹了一下,如何給衝刺期的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建議媽媽心平氣和地說問題,爭取多誇獎孩子的優點,多點積極的鼓勵。

我也再次和小菲進行了溝通,告訴她媽媽很愛她,只是方法有些不妥,另外媽媽由於身體原因情緒容易急躁,工作一天也很辛苦,也要體諒媽媽,多給媽媽一些積極的迴應。經過母女二人的共同努力,小菲的情緒逐漸樂觀開朗,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中考衝刺中。

建議

“褒”與“貶”要掌握好度

在目前的青少年原生家庭中,像小菲這樣的家庭模式是佔多數的,父母對孩子要求高,喜說教,親子溝通存在很大問題,也會導致孩子的心理狀態不穩定。在我所接待的來訪學生中,絕大多數都是父母的家庭教育出現問題,父母給予的積極迴應太少,而給孩子的消極迴應太多。

當然現在的父母工作壓力都很大,辛苦一天回到家,看到孩子的問題難免煩躁發火,但請您爲了孩子的性格塑造,儘量剋制自己,多給予孩子一些積極的關注,比如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擁抱,拍拍肩膀,說一句鼓勵肯定的話語,一句誇獎,這些都費不了什麼精力,但對孩子來說卻是非常寶貴的激勵,慢慢地您會發現孩子會有變化的,變得不急躁,變得樂觀……

適度善意的誇獎是給予積極的暗示,也是我們鼓勵的。而在“誇誇羣”中的誇讚卻是無原則的,別人根本就不認識你,卻對你說了一大堆誇讚的話,是不是自己就要信以爲真?偶爾一試倒可以,如果依賴這樣“虛情假意”的“誇讚”,後果可能就不堪設想了。

觀點

別讓誇誇羣成了“精神鴉片”

對於“誇誇羣”現象,有社會學專家表示:學生求誇的心態,表明生活中缺少激勵,“年輕一代想通過這種方式,疏解個人情緒,包括壓力或其他情緒”。正面激勵能夠激發孩子的自信心,鼓勵他們更好地成長。

中國的家長需要學會鼓勵、支持孩子,這是很重要的一種教育方式,學生求誇的心態,表明了生活中他們缺少這樣的激勵。但也要講究分寸。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相關人員認爲:現代生活的壓力和焦慮,一方面放大了人們對情感支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人們爲親友提供情感支持的能力,“誇誇羣”成了滿足部分青年羣體情感支持的一種替代和補償。

可以將“誇誇羣”中“羣起誇之”作爲學習工作中的調味劑,但絕不能將其當作逃避現實的“精神鴉片”。我們需要更多地學習掌握直面問題和破解問題的能力,而非通過自我沉醉式的“求誇”來麻痹自己,甚至削弱面對困難的勇氣。需要撿起“自我化解壓力”的能力。

作者:趙巖(北京工業大學附屬中學心理教師、中教二級)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現教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