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的「有」與「無」

(申論一點通評析:偏正短語式標題,「城市建設」點明文章的論述主體,「『有』與『無』」點明文章的論述邏輯。「有」與「無」加上引號,起到了強調作用,同時形成對比,引發讀者的興趣和思考,值的借鑒。)

「城者,盛民也」,城市建設發展的初衷在於讓生活在城中的人安居樂業,享受生活。然而,隨著可利用公共空間不斷縮減,現有的城市建設理念發生了異化:過分追求商業化、過度壓縮發展空間、過於執著發展速度……先哲早已言明:「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我們應當學會樹立正確城市建設理念,以「無」之有限空間,推「有」之無限發展。

(申論一點通評析:引用古文開頭,闡釋城市建設的本來之意,然後對比當今城市建設理念的異化,通過反差對比,借用先哲名言點出文章的總論點。釋義+問題+論點,邏輯清晰,行文流暢。)

以「無」助「有」,政策為風。好的政策的基本要件在於能夠滿足公民的意願。80年代初,我國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政策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更帶來了農村的致富發展。但是在基層落實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初期執行規劃偏差,難以滿足不同群眾需求等。我們不得不思考:能否通過適當調整以實現合理應用耕地的目標?為此,需要在政策執行時,基層組織保證執行效果,做出宏觀規劃,以有限土地推動無限發展。

(申論一點通評析:分論點1+分析論證。以聯產承包責任製為例,通過成就和弊端的對比,論證了政策規劃的重要性,然後提出對策。成就+問題+原因+對策,這是典型的分析論證採用的一種結構,分析入理,環環相扣,值得借鑒。)

以「無」助「有」,共享為翼。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城市中可利用的公共空間越發有限,一些城市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城市中人的感受,從而兩極分化嚴重。富者為了享受優質的資源更是強行劃分公共空間,貧者的「抗爭」使得環境破壞、治安惡化,如此進入惡性循環。為解決這些問題,城市建設理念中的「共享」被反覆提及。分享休閑空間,共築發展成果,不僅可以保護城市的人文歷史,更能讓社會環境和諧共進。

(申論一點通評析:分論點2+分析論證,先講述了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然後通過富者和貧者做法的對比,給出了問題存在的原因,然後點出了共享的意義,回扣分論點。本段採用的是問題+原因+意義的分析結構。雖然結構比較清晰,但是分析的還是不夠深入,共享既然重要,如果能夠提出如何共享的對策,則顯得更有說服力。)

以「無」助「有」,未來為巢。什麼是未來?未來是人生活的目標,是城市建設的理由。在大多城市管理者心中已經認識到:城市建設不能只重「面子」,忽略「里子」。這裡的「里子」就是城市地下管廊建設,它亦被稱為「百年大計」,直指城市發展未來。在地下管廊建設過程中,需要統籌規劃,在科學調研前提下確立目標。當然,實現這樣的「未來」更應當讓多方參與其中,發揮多主體的主動性。唯有如此,方能引有限空間,還未來之巢。

(申論一點通評析:分論點3+分析論證,以設問為開頭,給出城市發展未來的關鍵,即地下管廊建設。「里子」一詞的比喻非常恰當,管廊建設本來就埋在地表裡面,符合里子本身的含義,同時也代表了它所體現的寓意,即象徵著城市建設的核心關鍵。段尾給出管廊建設的具體對策。本段採用了「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分析結構,邏輯清晰,論證給力。)

鋼筋水泥搭建的石屎森林已經成為我們眼中熟悉的「風景」,卻不是人們期望的願景。有而為利,無亦可用,以政策為風,共享為翼,未來為巢,城市建設理念才能回應人之所想所念,讓人在城市中留得下,活得好!(共847字)

(申論一點通評析:結尾總結,再次點出有、無,回扣文章標題,「才能」一詞通過構建必要關係的方式,凸顯了三個分論點的重要性,從而再次鞏固文章論點。)

(申論一點通總評析:本文的突出特點是通篇採用了分析論證的結構,總體來說還是相當不錯的。有與無,成就與弊端,富者與貧者,面子與里子,通過這一組組的分析對比,利用反差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分析論證的結構特點就在於邏輯清晰、論證嚴密、說服力強,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本文的不足之處一方面是部分分析段落未給出具體對策,另一方面是例證太少,通篇只提到了家庭承包責任制這一個案例,如果能夠多結合例證進行分析,則顯得更加有說服力。)

文章來源於網路,申論一點通評析鑒賞,

轉載請備註來源於「申論一點通」微信公眾號(ID:shenlun1dt)。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