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上大學一年有餘,每次周末到市區去玩發現南京的小巷子特別多,老小區,平房也比較多並且都比較集中在商貿繁華的地區,這是跟當時的城市道路規劃布局結構設計有關嗎?


多方面原因吧:

(1)地形,這個是最主要的。南京不像北京、西安這種一馬平川之地,有長江分割、有紫金山阻隔,主城區還有各種的小山丘,像什麼九華山、五台山、富貴山、幕府山、清涼山等等,再加上玄武湖鑲嵌其中,所以很難規划出類似長安街、西安的東南西北大街這樣的道路。

(2)規劃理念,南京主城區總體規劃理念和框架基本是承襲民國時候的,我個人淺薄的理解就是減少對自然景觀的破壞,街區和路網的規劃儘可能去適應自然環境。這樣道路很難做到寬闊筆直,而且丁字路口也比較多。比如像北京東路,還有廣州路、隨園到省人民醫院區域都是這種情況。

(3)南京主城區拆遷阻力較大,各種文物古建築、機關、高校、軍隊,不是一個市府能搞定的。典型的漢口西路西延,因為三所高校的抗議,最後不了了之,而南大也一直對漢口路將其分割耿耿於懷。

(4)南京主幹道樹普遍較多,樹齡較長,可能加劇了道路的壓迫感。

但是,我覺得南京市區交通狀況其實還可以,一是主城區軌道交通已經比較發達了,二是南京在主城區基礎上建設了幾個衛星城,像仙林、江寧、江浦以及高大上的河西,這幾個區域的人民生活相對獨立,內部商業發達道路也很寬闊,不需要經常到新街口。

總結,南京主城區主幹道改造空間有限,內在驅動力也不大。


中山碼頭開始,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都是為了迎接孫中山靈柩所建,民國時期再高瞻遠矚也沒那麼高覺悟能把路修成現在江東中路這麼寬吧。
根據民國時期的《首都計劃》,鼓樓一帶為政府區,現在中央北路沿線多處民國建築,最高法院,交通部,外交部等,幹道的寬度基本被文物保護建築和近百年的法桐行道樹限制。江蘇路附近按照計劃是高層住宅區,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路民國公館區,自然道路更窄。

多少年前的路了,當時規劃都那樣,你也去廣州上海的老街區里看看,彼此彼此。

別老去那塊,想看主幹道,去河西啊


我覺得也可能和江浙文化有關,我最初注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在常州,當然,南京也是這樣,初次去常州的忘記叫什麼了,同學介紹說是常州最有名的商業街,給我的感覺就是街道狹窄,樓間距近,但在我們北方,不管是新舊的,總體給人的感覺就是寬敞,直接。為什麼說是文化影響,就是南方人細膩和精緻,比如江南的園林。 這個純屬我個人的觀點,比如南京有些地方樓層普遍較高,視野視線不佳也會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造成這種印象。 關於說建設年代較久的說法我不是特別認同,因為南京主幹道有過拓寬工程,在哪本書上看過,記不太清了,城市發展過快,預見性不足可能是一方面原因。
不管哪個城市的主城區路都是很窄的。毋庸置疑
老破小這個很正常,發展的太快了,拆遷困難一是錢不到位,二是人搞不動。你說繁華地段的那些破房子 誰知道沒幾個牛逼的親戚


民國初期的規劃,主城道路兩邊及你說的老舊平房都是文物保護建築,你還想如何?
上海的南京路是不是中心主幹道?有南京的中山路寬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