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產品生態閉環是運營核心價值之一,但在做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弄明白什麼是產品生態閉環。

搭建內容生態閉環的正確方式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剛剛運營1個產品用戶羣,大家一開始還聊的好好地,會給產品貢獻很多內容和反饋,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你很心累,但是作爲運營人員,你的成就感十足。

等羣里人變多了,你開始發現大家都不怎麼說話了,對產品的內容貢獻度甚至變低了,不管你怎麼運營,情況就像脫軌的火車,每況日下,漸漸喪失鬥志。

最可怕的是,你可能又會開一個新羣,重複上面的初級運營規律……

這一切都因爲:你沒有打造出產品生態,而這也是運營的第二個核心價值。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打造產品生態,我們以依託於用戶生產內容的產品爲例。

那就是:搭建用戶貢獻+消費內容的生態閉環,這條定義對大部分產品都可以沿用。

繼續剖析下去,你會發現這條定義的底層邏輯是:因用戶消費內容帶來的互動行爲,是對內容生產最有效的激勵。

說完這些,你可能有些疑問,對於一個運營新人,如果才能把這條定義落地在實際的工作當中呢?接下來,我們就將通過幾個經典的運營案例,來教大家的運營核心價值:打造產品生態閉環的應用方式。

案例1:百度貼吧-找到關鍵人

對於有經驗的運營來說,大部分的運營事項,找到Key boy,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大部分的問題。打造產品生態也不例外,百度貼吧就將這個規律摸得很透,他們在貼吧的運營上就將“吧主”作爲了核心運營對象。

所有的運營工作都符合28定律:20%的羣體,生產了80%的價值,百度貼吧更是將他們應用的淋漓盡致。

首先他們將所有的貼吧按28比例分爲了核心貼吧和普通貼吧,普通貼吧不消耗官方運營人員太多精力,由吧主自行運營,如同放羊一般,只是做一些簡單的維護。

核心貼吧是他們重點運營的對象,這其中又分爲了3個類型的貼吧,分別是:輿論吧、可塑吧、超級吧。

  • 輿論吧:主要事實熱點類的貼吧,比如某些大型的國際會議等,用作建立和推廣之用;
  • 可塑吧:專門對一些具有潛力的貼吧作爲維護,將來可以扶持爲超級吧的候選對象;
  • 超級吧:像帝吧等,是有專人維護和監控的,特定活動和吧主關係都需要維護,可以推進整個產品迭代的效果。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對於社羣運營,如果陽光普照式的對待,往往運營極限在100~150人左右,如果運營找到其中的關鍵人,重點維護,並建立相應的用戶管理體系,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我們有機會開一篇專題來給大家詳論一下。

案例2:貓眼電影-金字塔分層

貓眼電影在用的金字塔分層理論的應用上,算國內最好的幾家了。

對於這樣偏工具類的產品來說,只有用戶生產的內容,纔可以形成產品壁壘,而貓眼電影採用了5層對用戶進行劃分。

搭建內容生態閉環的正確方式

分別是:名人、kol、達人、活躍用戶、普通用戶,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定義。

  • 名人:主要羣體是導演、編劇、明星——可以吸引關注和提供背書;
  • Kol:主要羣體是行業內有影響力的PGC生產者——提升自己的品牌專業度;
  • 達人:能夠產生優質內容,但沒有專業背景的UGC生產者——他們是內容貢獻的主題;
  • 活躍用戶:活躍但不上次內容,主要是內容消費者,是生產者的基礎;
  • 普通用戶:不生產也不消費的用戶。

對於不同分層的用戶,他們的產品述求也是不一樣的,運營可以通過分層的結果,剖析用戶的產品需求,然後具有針對性的進行幹預和引導,從而打造整個產品的生態閉環。

我們這裏舉2個應用例子:

  1. 針對“達人”調查後發現,他們是在意平臺對自己的認可。所以官方勳章和加V這樣的產品方案就可以提升他們對平臺的持續貢獻;
  2. 電影的名人都有宣傳電影的需要,所以1v1專人邀請他們撰寫評論等行爲,容易水到渠成。

不同產品的用戶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主要是找到產品用戶的不同需求點,然後針對性的幹預運營,引導用戶產生產品價值。

案例3:社區類產品實戰案例

這是我自己從0至1親身經歷的一個社區類產品,從2016年開始,歷時1年多。初期整個業務團隊規模就超120多人,成員也是來自網易、阿里、YY等四面八方,可以說是非常豪華的孵化項目,這也是我加入其中的原因。

當時我主要負責用戶運營端,幾個小夥伴一起搭建整個社區調性和閉環。雖然大家都是從不同項目組陸陸續續參與到這個業務當中,但是我理解這個團隊的業務邏輯和工作方式,都是極其成熟的。

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最講究的就是工作邏輯,純粹的埋頭苦幹是容易被活水的(優化掉)。

所以經過多方商討後,我們小組成員決定通過28法則和金字塔分層策略,來盤活整個社區產品,整條業務線的實戰簡述如下:

1. 導出全平臺最優質1%的內容生產者

  • 判定標準主要參考幾個維度:內容數量、內容長度、內容質量、內容互動效果。
  • 這裏除了一些數值的固定篩選之外,在內容質量的判斷,需要依據整個產品的定調來決定;比如我們對內容的調性要求是,可以幫助用戶找到真真好玩的遊戲,那麼我們在人工篩選用戶內容側,就朝這個方向會有所傾斜。

2. 通過各種手段聯繫和聚集他們

這裏就比較考驗運營功底了,因爲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我們發現我們的這批覈心用戶,他們的身份標籤各式各樣。

有知名網站編輯、有業內Kol、貼吧吧主、純粹愛寫文字的小學生等等,對於這樣各式各樣的人羣,我們的4套預選方案基本可以做到全覆蓋。

正式的郵件+證書+獎盃:

這些是給予那些無法通過物質和普通的聯繫可以聚榮起來的用戶,主要是一些知名人物,他們的述求很簡單,需要被官方尊重和認可,需要十足的儀式感,所以這些提供儀式的物資需要特別定製。

產品內的身份標識:

這些是給予那些具有業內知名度,並且苛求增加更多行業背書的用戶,一個官方產品的身份標識,就急劇誘惑力。

物質獎勵:

這些主要是沒有那麼強烈的社會需求,並且沒有持續內容生產意願的用戶,一點點溫暖,就足以關懷到,並且這裏的物質最好是兌換成官方周邊,這樣用戶接受度更高。

官方聯繫:

這個包括電話/QQ/app推送都可以,有些用戶只要有官方小姐姐和他說話,都樂開了花。主要是是一些低齡和對產品忠誠度的較高的用戶。

3. 用戶分層後差異化激勵

這裏我主要講非1v1的用戶羣,他們是我們將面對的主要用戶羣,主要通過3招搞定用戶,激勵他們持續生產內容。

一套制度:

是一套用戶行爲準則,包括羣體定位,名稱,價值,人員准入及淘汰標準,如何在組織內晉升,如果獲得相應的頭銜等等。

當一套羣體制度跑通後,官方運營人員只需要對接Q羣內的主要核心骨幹即可,並且可以不斷複製這樣的組織架構。在實際落地執行後,我們當時做到可以順暢允許規模爲5000人的優質用戶羣體

一個週期:

這個整個用戶羣體內認知週期的迭代,也是盤活產品內容輸出力的迭代方式。

只有當整個用戶羣有周期的概念,那麼這個用戶羣才具有生命力,用戶纔會重視你的運營方式,產生一種習慣;

比如你發獎,做發獎品,發佈活動結算日等,都選在這個節點,用戶自然會增強其感知,當1個Q羣的激勵兌現的在週一,那麼多個Q羣就可以交替這個兌現週期,實現內容產出的正向循環;

一個活動:

無論是精神向的活動,還是物質向的活動,每一個1對多的羣體內,一定要在週期內有1個活動主題,只有這樣羣體纔有凝聚力,活動形式最好是可以換皮複製的。我們當時採用的活動就和產品價值相結合,底層邏輯就是:用戶生產內容,我們給予獎勵,只是每次的形式不一而已。

4. 擺脫人對組織的影響

這是最難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境,通過人去維繫社羣,決定沒有通過制度去維繫社羣的效果好。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運營人員離職,很有可能使得整個盤活的運營成果崩盤,並且人的不確定性無法在這樣重要的事項裏,給予團隊確定性的預期。

基於此,我們對社羣做了組織架構的優化,以層級的關係鏈接彼此,每一個Q羣羣主影響50~100人,而每10個羣主對接1個高級用戶,每個官方運營對接的最後僅剩幾個可數的高級用戶。

當然,前提是你初期的運營制度模式是符合這樣的制度框架,稍有偏差,最後只能讓你的運營模式受到人員上限的瓶頸,無法開展。

概述全文要點:

(1)運營核心價值:搭建內容生態閉環;

(2)2套理論助力:28定律和金字塔理論。

本文由 @運營教授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