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蜀漢內部的原因來看,前期有劉備縱橫無敵,中期有諸葛亮苦心精營,後期有劉阿斗休養生息,因此想要快速的攻滅蜀漢是不現實的。

  前期曹操親率三軍攻取漢中,劉備親徵迎敵,一舉擊敗曹軍並收復漢中,此後魏國對蜀國一直居於守勢,再沒有主動進攻蜀國。

  劉備親徵東吳失敗後,魏國意圖趁機收復荊州,結果蜀漢很快結盟,最終不了了之。

  中期諸葛亮六次遠徵魏國,儘管沒有什麼收穫,但是懾於諸葛亮的威名,魏國還是以守爲主。

  諸葛亮死後,姜維又多次遠徵魏國,這導致蜀漢政權內部不穩,於是魏國派兩支偏師入蜀,一舉擊潰蜀國。

  魏國雖然不缺糧食,但是要擊滅蜀漢政權也十分難,打仗糧食只是一個方面,並不是有糧食就可以穩操勝劵。

  從三國形勢來看,魏國最強,蜀漢最弱,因此蜀漢與東吳相聯,魏國攻擊任何一國,另一國就會偷襲魏國,這樣魏國就會陷入兩面作戰的險境。

  因此魏國最好的策略是靜觀其變,養精蓄銳,待其兩國有變,便擇機而戰,一舉擊滅一國。

  打仗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時間可以長一點,但是不能兵行險招。

  打仗要選擇時機,時機不到時就要耐心等待,時機一到就要抓住戰機雷霆出擊。

  如果沒有戰機時,就不要急躁,要明白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戰的慘敗就表明了越是急於統一,結果就越是不利。

  劉備認爲自己老了,再不擊吳滅魏,漢家天下就難以恢復,於是他親徵東吳,最終慘敗而歸。

  諸葛亮與姜維師徒不顧國力弱小,多次發動滅魏之戰,結果魏國沒有滅,自己到是先亡了。

  東吳是根牆頭草,十分善於選擇時機,一會聯蜀擊魏,一會又聯魏擊蜀,最終它的生命反而最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