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種的出現,一般來說主要由兩方面驅動:技術驅動和需求驅動,何謂技術驅動、需求驅動呢?

不想掉隊,感到焦慮?先看懂新物種的邏輯!

我認識的很多運營人,經常和我討論運營和產品之間的關係。論調其實主要有以下這些:

  • 好的產品和運營之間是如何發生化學反應的?
  • 所有一切的增長的根基真的是產品嗎?
  • 做什麼行業/產品的運營,能事半功倍呢?
  • 爲什麼我們公司的產品運營起來這麼喫力呢?

本章就想用一更和大家討論一些關於產品方面的思考,本人有幸在兩週前,在某非常小衆的社羣裏(但社羣裏的大咖非常多),爲大家分享了關於“新物種”方面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漸修補了一些認知上的漏洞,今天本文實際上大多數內容來源於這次的內部分享稿件整理和補充。

我與新物種的三次緣份

實際上,關於新物種方面,大麥本人也有三次挺深刻的經歷:

  • 第一次在2012年由於對新生事物的趨勢出現嚴重誤判導致公司在最關鍵時刻的轉型錯過了窗口期,這也使我結束了長途5年的創業生涯;
  • 第二次是在2017年我加入目前所在的這家公司,具體業務在本文中就不詳細介紹了,感興趣可以私聊;
  • 第三次是以顧問的形式親眼見證了一個由於需求判斷失誤而僅僅存活了半年的團隊

因此,由於這三次經歷,也使得我對新物種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考慮到本文是漫談,不是嚴謹的學術討論,因此需要設置一個關於新物種定義的前提,該定義僅限本文使用,可能與其它文章中“新物種”並不是一個概念,請讀者理性看待。)

我認爲一種全新的產品形態,或者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只要是在歷史上沒有的,全部可以歸入新物種的類別。

全新的產品形態是指:

以前人們傳遞信息靠馬車和信紙,但現在全靠電子郵件,那麼計算機就是新物種。

全新的設計理念是指:

計算機以前是指桌面PC,但現在逐漸變成了手持終端,那麼手機就是新物種。

假如你身爲一個運營人,當移動計算大潮來臨的時候,你還在運營PC端的業務,那實際上你自己也會感覺到很喫力!

以2019年春節的紅包大戰舉例子,儘管沒有專業數據來看,但其實如果身爲運營人,你一定知道,百度的留存、卸載數據一定會很難看,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移動大潮上的誤判。

那麼,新物種一般是如何誕生的呢?

其中,新物種的出現,一般來說主要有以下兩個方向,簡單的總結爲:技術驅動和需求驅動。

什麼是技術驅動?

技術驅動的內在邏輯:用新辦法解決老問題。

我記得iPhone剛剛發佈的時候,很多評論家說喬布斯牛逼發現了什麼新的需求,然後並加以解決,然後喬布斯就封了神。當然我也是喬布斯的粉絲,但是我一直覺得這種說法其實是存在問題的。

因爲這會誤導創業者。大家都去拼湊一些產品,然後假設一些場景下,這些產品會起作用。都去創造一些新的需求。

這個如果大家經常看京東衆籌,淘寶衆籌的話,你會發現很多產品做得莫名其妙,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這個,我建議大家一會兒就可以去看看。

但是實際上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我並不認爲iPhone是一個基於需求新物種,iPhone實際上屬於技術驅動的產物,由於摩爾定律的作用,設備的計算能力越來越強、體積越來越小、價格越來越低,最終將桌面計算機變成了可移動計算機,並給這個計算機賦予了通電話的功能 。

所以儘管iPhone也叫手機,但實際上,我們從使用上來看,它更多起到的是計算機的功能。

原來一直提倡大家學習計算機的任務(新時代的文盲就是不會操作計算機,這句話在2000年的時候應該是非常流行的),然而僅僅十年後,人們居然不需要學習計算機了,所有的操作被一個HOME鍵和觸屏給完成了!

而技術上的進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 原子層面的進步比如:新材料、新元素的發現,有可能使得我們在能源的轉化、存儲上更高效,而這有可能完全顛覆我們現在的移動計算設備。

當手機、電動汽車實現1秒充滿,待機30天的時候,對於我們的改變將是史無前例的,這也會誕生更多的新物種,將舊的物種送入墳墓(比如充電寶、太陽能電池、汽油發動機)。

2. 而在比特層面上的進步,區塊鏈、5G(下載數據可達4G的上百倍)等新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在信息的傳輸效率、信息的傳輸安全上又有重大發展,這就可能又帶來了全新的物種,比如人體銀行,漫遊旅行(這都是我自己瞎編的,僅供大家參考)。

  • 人體銀行:最早人們通過WEB進行銀行的訪問,後來人們可以用移動設備進行銀行的操作,而未來會實現,人體自己就是銀行,AI通過計算每個人與別人的不同之處,爲您設置你的人體帳戶,你再也不用丟了身份證和銀行卡,對自己的存單無能爲力。
  • 漫遊旅行:以前人們還需要去旅遊,慢慢的大家通過視頻直播、圖文攻略看別人旅遊來獲得相同旅遊的體驗,而未來,甚至可能誕生旅遊體驗師,你通過VR技術,遠程穿越到另一個人身上,去體驗國際漫遊的旅行方式。

如果5G你還想象不出來,那我們用已經發生的4G來舉例你就知道了。4G在某一方面,使得LBS產業極速成熟。由此誕生出一個分支叫:共享單車。

而共享單車這個新物種的出現,將城管無法解決的地鐵黑車給幹掉了,將地鐵樓盤的概念至少多延伸了2公里,而對於城市交通線路的改變也是巨大的,這使得公交車們在設計站點的時候間距可以再次被放大,客觀上也提高了通勤效率。

而這些新的技術,正在源源不斷的從各個研究機構不停的被發現,目前我有朋友就在從事相關方面的政策研究、技術轉化方面的工作(由於不是這圈子的人,所以描述不一定非常準確。)

用他的話來形容:很多實驗室的人手頭都有一把錘子,但大家都不知道這玩意能用來幹什麼,於是就四處敲敲打打,直到有一天才發現,原來這玩意能用來砸釘子啊!

所以,推薦各位運營人,平時一定要多多瞭解技術、瞭解行業趨勢、看看科幻故事,以使得自己可以判斷技術進步的浪潮裏,自己儘量別被落的太遠。

什麼是需求驅動?

注:對於創造一種新需求的說法,我本人一直是持懷疑態度的,人類發展上萬年的時間,實際上大多數需求,或多或少的都被已有的解決方案所滿足。

我們仍然拿上文的iphone舉例,iphone真的是發現了什麼新的需求嗎?其實也未必,這些需求一直就有,並且早有解決方案:

  • 有信息溝通的需求:帶上手機(上一個時代的手機);
  • 隨時隨地聽音樂:帶上MP3;
  • 發現有意思的事情並想記錄下來:帶上數碼相機;
  • 需要知道自己在哪裏:帶本當地的地圖冊;
  • 人們需要看新聞:購買報紙。

所以,我並不覺得討巧去發現一個什麼新需求,對誕生新物種會有什麼幫助。

那麼,基於需求端的新物種是怎麼出現的呢?

實際上主要是源自於長尾需求的放大和釋放!這可能主要有以下這些來源(也並不完整,只是舉我最熟悉的例子):

  1. 亞文化走向大衆;
  2. 新農村建設;
  3. 小鎮青年/五環外人羣;
  4. 00/10後人羣的主力化。

舉一個小例子:明星生活化和普通人明星化。

明星生活化:這兩年大家應該看了很多綜藝節目,把明星放到日常生活中的場景裏,然後直播給大家看。《爸爸去哪兒》啊,《奔跑吧兄弟》之類的都屬於這類節目。

這個實際上就源自於長尾需求的放大。人們以前只能看到明星在影視劇裏的表演,但是呢,慢慢人們其實也很好奇這些明星在生活中是什麼樣,所以就出現了明星生活化這方面的節目。

普通人明星化有什麼呢?沒錯,咱們其實日常生活中玩的抖音,就是普通人明星化的一個重要的新物種。

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抖音上去分享自己的視頻,來看看大家是怎麼評論,大家怎麼關注,以及大家對我的一些個人的看法。這個和明星的生活化是完全相反的需求呈現。

但是他們都創造了電視節目和移動應用的新物種。這就回到了文章開頭的全新的設計理念。

因爲,電視節目、用戶自錄小視頻這種技術和產品,早就有了,但由於源自需求的不同而衍生了全新的物種。

  • 而新農村建設誕生了諸如快手等新物種;
  • 小鎮青年/五環外人羣誕生了拼多多這樣的新物種;
  • 00/10後也誕生了小紅書、Bilibili這類的物種。

而如果這兩年,你站在這類由於長尾需求放大的產品運營崗位上,你會發現用戶的裂變速度、增長效率高到不可想象。

所以我記得互聯網公司的一個巨頭是誰說過來的,我最擔心的是我看不懂年輕人和他們到底需要什麼。

所以,運營人,好好去研究新物種的邏輯吧?也許你會發現工作越來越好做哦!

本文由 @大麥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