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救治、介入診療技術、肺功能相關技術、睡眠呼吸病技術、實驗室相關技術和醫學影像學技術等多方面技術,爲呼吸病學科發展帶來強大動力。在這些之中,危重症救治和介入診療技術救治的互相配合更爲突出。

技術進步帶來有力支持

2012年一項統計結果顯示,在入住內科ICU(重症監護室)和外科ICU的初始原因統計中,呼吸疾病(不包括感染、腫瘤)佔比在12%以上,排在第3位;而入住ICU後,更多的患者會出現呼吸系統併發症。可見,呼吸病救治是危重症醫學的重要任務。

機械通氣、氣道管理、ECMO等相關技術的發展,給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帶來非常重要的技術支持。而內鏡技術的發展,也令介入呼吸病學這個呼吸病學新的亞專科應運而生。

它的技術範疇包括支氣管鏡診斷技術,治療性介入呼吸病學技術,針對慢性氣道病變的治療技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胸腔鏡技術,肺部血管介入技術,經胸壁的介入診療技術等。它極大提升了現代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能力,同時爲外科大夫進行手術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相輔相成,密切關聯

介入呼吸病學與呼吸危重症醫學是呼吸病學中相輔相成、密切關聯的兩個方面,二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一方面,呼吸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經常需要介入呼吸病學技術支持。有研究顯示,60%臨牀診斷爲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的患者,其病理並無特徵性改變。對危重症醫學醫生而言,患者的診斷是很大挑戰,而介入呼吸病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例如,特殊肺部感染的診斷需要可靠的病原學採樣技術。支氣管鏡很多常規的診斷技術,包括沖洗、刷檢、肺泡灌洗、活檢等,爲臨牀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診斷提供重要幫助。2009年,英國胸科協會(BTS)的社區獲得性肺炎(CAP)指南中指出,對於重症CAP患者可考慮使用侵襲性手段,如支氣管鏡或穿刺來取得下呼吸道標本,從而進行診斷。讓危重症醫生能更明確患者的病情,從而決定如何進行治療,可使治療盲目性大大降低。

而重症間質性肺炎的診斷,常因普通支氣管鏡活檢標本取材質量不佳,且患者無法耐受開胸活檢而陷入困境。冷凍肺活檢這項介入技術可通過冷凍黏附獲得肺組織,從而對肺臟疾病進行診斷。既可以避免開胸活檢的風險,又可使病理標本組織壓縮更少,爲診斷提供更多信息。

此外,中心氣道病變的患者,病情常十分兇險,很多屬於呼吸危重症。即使建立人工氣道,及時搶救,也常常面臨脫機困難,危及生命的情況。如今,介入技術爲這類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某些困難氣道的通氣,可藉助呼吸內鏡技術解決;某些特殊情況,例如大咯血的緊急救治,介入呼吸病學技術是重要甚至是唯一選項;某些機械通氣患者脫機困難,也需要介入呼吸病學的相關技術手段。

另一方面,介入呼吸病學也需要危重症醫學的技術支持。緊急氣道病變(如異物或大出血)第一時間的生命保證需要危重症醫學技術支持,以便爲患者爭取時間,進行介入手術。某些介入手術操作,例如難治性中心氣道狹窄的治療,可能需要生命支持技術的保駕來完成;某些患者在術後恢復階段需要入住ICU進行觀察,介入治療術後可能出現嚴重的併發症,也需要生命技術支持。

介入呼吸病學與呼吸危重症醫學在技術範疇上既有分工,又互相彌補,同時存在交叉。兩個亞專科同呼吸、共目標,成就現代呼吸病學的輝煌。

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 王廣發

整理:本報記者 胡彬

編輯製作:王建影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