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降落在凡間的天使,

他們是特別的,

他們不盲,卻對人和事物視而不見,

他們不啞,卻不知如何開口說話。

他們如星星一般純淨,

他們像星星一樣獨自閃爍,

他們有個好聽的名字——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也稱孤獨症(全稱:孤獨症譜系障礙),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已由罕見病迅速升爲常見病,是兒童精神發育障礙的主要疾病。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2014年調查顯示:8歲人羣孤獨症的發病率爲1/59,2015年調查3-17歲人羣孤獨症的發病率爲1/45。我國雖沒有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但在北京等大城市的發病率約1%。

孤獨症病因不明,80%的患兒成年後生活不能自理,需多人看護,且大部分患者存在多動興奮和/或暴力傾向,預後極差。

孤獨症患兒又被稱爲“星星的孩子”,因爲我們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以爲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沒有悲傷,沒有煩惱,就像生活在美好的伊甸園。

其實他們很傷心,甚至很絕望,即使是面對最親愛的媽媽,也無法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無法停止或解釋自己因嚴重的感統失調和腦部炎症而手舞足蹈、大尺度抽動,甚至因劇烈頭痛而頻繁撞頭。大多的時間都在被親人誤解、呵斥、體罰,那是怎樣的一種挫敗和無助呀!

他們被假想爲某方面的尚未被發現的“天才”,人們通常是善意,大多是安慰,讓新手家長們心存僥倖,老家長們有苦難言。

天才的孤獨症患者在歷史長河中屈指可數,而大部分則是嚴重的智障,甚至喫飯、睡覺和二便都無法自理。

所以在美國,一個孤獨症患者一生需要並得到的政府補助平均高達3,500,000美金,多麼沉重的負擔!

我國於1984年首次報道孤獨症,對該病的瞭解近20餘年,隨着越來越多的患兒將長大成年,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要承受不能承受之重,無異於一場人類文明進步的災難。

艾滋病在上世紀90年代還是讓人談虎色變的不治之症,現在已經被攻克,甚至有希望“治癒”,爲什麼孤獨症卻不能?我們的科學和醫學在突飛猛進,爲什麼在孤獨症面前卻迷失?因爲孤獨症是“遺傳病”,並將伴隨終生?

從經典的細胞遺傳學、單核苷酸突變、寡核苷酸多態性,到全基因組連鎖分析、候選基因重測序和關聯分析等,沒有發現確切致病基因,有數百個易感基因。

對於已知的易感基因相關的孤獨症表型研究是難點,因爲這一疾病症狀繁多,診斷標準缺乏客觀指標。而且同一易感基因(如NRXN1、SHANKS和CNTNAP2)既與孤獨症有關,也與精神分裂症等其它神經系統疾病有關,很難判斷何種孤獨症症狀是由該基因引起。

當我們重新審視孤獨症的病因時,近來研究明確指出環境因素在孤獨症發病的權重在55%以上,也就是說“在一定遺傳背景的基礎上,是環境最終叩響了扳機”。包括:空氣中PM2.5的暴露、重金屬污染、農藥殘留、轉基因食物、塑料等有害合成物、母親高齡、孕期感染、長期壓力、抗生素等藥物使用、肥胖、糖尿病以及餵養方式等。

最具爭議的是:1998年有醫生報道麻疹-風疹-腮腺炎疫苗可能與孤獨症有關,之後及近期被美國國立衛生院等數個研究結果駁斥。這種三聯疫苗中含有24種抗原,能否引起某些易感個體的免疫異常反應,還有待長期觀察和研究。

那麼,孤獨症真的就是持續終生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嗎?真的是無藥可治嗎?

在過去的5年中,我們深入研究了600多名孤獨症患者的免疫、代謝、腸道菌羣和多系統症狀,飲食幹預前後核心症狀和共病的變化,開展了多例自閉症糞菌移植的臨牀試驗。

我們觀察到了一些典型孤獨症患兒康復案例,也看到大多數孩子經過治療後症狀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距離生活自理和融入社會還是有很大距離。深刻地體會到孤獨症是一多系統性疾病,不僅與兒科、精神科、神經科有關,而且涉及免疫、消化、感染、變態反應、內分泌、營養、毒理等多個臨牀科室。

免疫機制在孤獨症發病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廣泛認可,包括固有免疫系統和獲得性免疫系統異常。我們的研究也發現,他們的抗原遞呈細胞、B細胞和T細胞數目、功能與神經發育正常兒童不同。大多數孩子在嬰幼兒期有免疫力低下的表現——易感染,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A低於正常範圍,也有免疫紊亂表現——嚴重的食物不耐受(儘管有爭議,但是嚴格限制飲食後療效明顯)、特應性皮炎等,針對腸道和腦組織的多種抗體,既往川崎病等免疫病病史,有過敏性疾病或免疫性疾病家族史,並且應用丙種球蛋白治療可以改善部分孤獨症患者的核心症狀,也使免疫紊亂得到調節。

消化道症狀見於大多數孤獨症患者,有報道高達90%。包括:便祕、腹瀉、打嗝、噯氣、腹脹、腹痛、反流、乾嘔等。腸黏膜病理活檢顯示有大量的T細胞浸潤。嬰幼兒期出現這些功能性胃腸病症狀,一直以來被認爲是孤獨症的共病,其實是孤獨症的常見臨牀表現。因爲其發生率不低於孤獨症的核心症狀,而且針對腸道的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核心症狀。

宏基因組技術推動了人類疾病與腸道菌羣的研究,孤獨症患者存在嚴重的腸道菌羣失調,涵蓋細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蟲。這些定植在腸道的有害微生物產生大量促炎症代謝產物和神經遞質,導致神經精神症狀。抗感染治療能夠治療孤獨症,但是停藥後症狀再發。補充益生菌也可有效治療,但其對腸道菌羣的複雜影響及有益菌如何定植,還需要大量的試驗研究。

孤獨症也是代謝性疾病,患者不僅在嬰幼兒期開始出現糖代謝、脂代謝異常,且普遍存在必需氨基酸代謝紊亂(如苯丙氨酸、支鏈氨基酸、色氨酸、同型半胱氨酸等),特別是穀氨酸等興奮性遞質升高,谷胱甘肽通路障礙,加重患者腦部炎症和興奮多動。還有維生素代謝紊亂,包括葉酸、吡哆醇等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A和K等全面缺乏。因此,大多是孩子處於營養不良狀態,加之挑食,造成患者兒童期瘦小,成年期肥胖。能量代謝也是突出問題,多有肌張力減弱,存在線粒體功能障礙,補充肉鹼和輔酶Q10可改善孤獨症相關症狀。此外,尿素循環障礙,嘌呤、嘧啶代謝紊亂,在孤獨症患者中也很常見。

以上的多系統受累,可能是患者交流障礙和刻板重複行爲的病理生理基礎。治療多系統病變的同時,能夠改善孤獨症核心症狀。以全身性疾病的視角去研究孤獨症,將會爲我們打開孤獨症康復之路的大門,多科協作,是攻克孤獨症的必經之路。

未來十年,隨着世界範圍內對腸道菌羣研究的推進,對多種慢性病的再認識,孤獨症可能會被破解。其中,腸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菌羣在消化、合成必須維生素、氨基酸、神經遞質、神經調節因子方面起着主要作用,不僅能調節代謝與營養,生物拮抗與防禦感染,驅動免疫成熟和維持穩態,還影響循環和神經發育。

腸道菌羣、腸道黏膜免疫和大腦炎症間存在特殊的密切聯繫,糞菌移植將成爲最有前途的孤獨症治療新方法。

我們已經根據患者尿代謝的指標,建立了疾病診斷模型,AUC 0.93,加之多年針對該病的臨牀和基礎研究,可以確切地說:孤獨症是需要治療的,也是可以治療的!讓我們一起關注孤獨症——多學科協作,共同救治“星星的孩子”!

作者簡介

尤欣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擅長診治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類風溼關節炎、脊柱關節病、系統性血管炎等各種風溼免疫病。擅長治療特殊發育兒童(自閉症、多動症、過敏和哮喘)的免疫紊亂。

獲得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項目“人體微生物組平臺建設與應用研究”的資助,探索微生態和免疫重建在孤獨症治療中的作用及其機制。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