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通過人工智能行業對雲服務平臺代表性產品——阿里雲、騰訊雲的產品定位、核心功能、發展戰略等方面的研究,探討人工智能雲服務平臺產品的在國內的發展趨勢。爲之後根據實際情況,利用具有較多優勢的雲服務平臺,研發應用層人工智能產品提供決策輔助。

騰訊雲vs阿里雲,誰主沉浮?

一、行業背景

1. 行業概況

雲計算的發展經歷了從虛擬化、並行等技術成熟的前期積累階段,到SaaS、IaaS、PaaS 三種形式出現的形成階段,當前正處於通過深度競爭形成主流平臺和標準的成熟階段。

雲計算作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智能硬件和工業 4.0 等新興方向的底層支撐,近年來發展迅速。

以SaaS爲代表的雲服務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末。2005年亞馬遜推出的AWS服務,使產業界真正認識到一種新的IT服務模式的誕生。在此之後,谷歌、IBM、微軟等互聯網和IT企業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開始提供不同層面的雲計算服務,雲服務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

雲服務正在逐步突破互聯網市場的範疇,政府、公共管理部門、各行業企業也開始接受雲服務的理念,並開始將傳統的自建IT方式轉爲使用公共雲服務方式,雲服務將真正進入其產業的成熟期。

2. 市場現狀

發展階段:

一個行業大致可以分爲四個發展階段:探索階段、快速發展階段、成熟階段、衰退階段。

根據2015年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大部分雲計算服務——如:AI雲服務,仍處於快速發展期;部分服務——如:SaaS與IaaS,處於成熟期。

爲了推進雲計算的快速發展,相關支持政策陸續出臺。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雲計算髮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計劃目標到2019年,我國雲計算產業規模達到4300億元,大量的資本進場將其帶入一個高潮。

總體來看,當前我國雲計算市場整體規模較小,與全球雲計算市場相比有3-5年的差距。雖然整體行業趨於成熟,但滲透率並不高。全球市場中,全球IT總投入大概是3.5萬億美金,其中雲計算市場只佔到3000億美金左右,整個市場滲透率只有10%左右,而國內雲計算市場滲透率更低。

愛分析首席分析師李喆表示:中國雲計算市場滲透率只有5-7%,仍處於相對早期階段。考慮到國內雲服務發展略微滯後的現實,我們認爲國內雲服務平臺仍處於快速發展期的中後階段。

騰訊雲vs阿里雲,誰主沉浮?

圖1. 2015技術成熟度曲線(Gartner,2015)

市場規模: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中國雲計算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公有云市場保持50%以上的增速。

截止至2017年我國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達691.6億元,增速34.32%。其中,公有云市場規模達到264.8億元,相比2016年增長55.7%。預計2018-2021年仍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到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902.6億元,私有云市場規模達426.8億元,較2016年增長23.8%。預計未來幾年將保持穩定增長,到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955.7億元。

其中,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成爲公有云中增速最快的服務類型。

2017年,公有云IaaS市場規模達到148.7億元,相比2016年增長70.1%。截止2018年6月底,共有301家企業獲得了工信部頒發的雲服務(互聯網資源協作服務)牌照,隨着大量地方行業IaaS服務商的進入,預計未來幾年IaaS市場仍將快速增長。

PaaS(平臺即服務)市場整體規模偏小,2017年僅爲11.6億元,較2016年增加52.6%。SaaS(軟件即服務)市場規模達到104.5億元,與2016年相比增長39.1%。

騰訊雲vs阿里雲,誰主沉浮?

圖2.2015-2021年我國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預測(前瞻產業研究院,2019)

產業鏈:

當前,人工智能行業已經形成較清晰的產業鏈。

雲計算的上游主要是芯片企業(Intel等)、網絡設備提供商(華爲,思科等)、網絡運營商(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儲存提供商(EMC、華爲等)、服務器提供商(浪潮、華爲等)以及操作系統(Vmware,微軟等)。

下游主要是不同行業的應用產品。雲平臺爲技術層重要組成部分,國內代表產品有: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華爲雲等。

在人工智能領域,這些雲平臺主要整合了內容識別、智能語音、人臉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功能,通過雲平臺、解決方案、SDK接入等形式供下游企業使用。

騰訊雲vs阿里雲,誰主沉浮?

圖3.中國AI產業鏈(易觀,2018)

騰訊雲vs阿里雲,誰主沉浮?

圖4.中國雲計算服務重點企業(易觀,2018)

產業發展趨勢:

AI+雲:雲平臺集中數據和算力,”AI+雲”是未來趨勢 ——算力、算法和數據是AI不可或缺的 ” 三駕馬車 “。

雲計算的發展導致了大量數據向雲平臺集中,而云平臺自身就具備強大的計算能力,只要再提交算法給雲平臺,就滿足執行 AI 算法的核心要素。因此,雲平臺是執行AI算法的上佳選擇。所以,通過直接在雲平臺上增加 AI 處理能力將是未來發展趨勢。

雲平臺爲 AI 提供運行平臺,AI反過來提升雲計算 “智商”。目前,阿里雲、AWS、騰訊雲、華爲雲等均已提供AI計算平臺。

安全性能:雲應用越多,雲安全性將變得更加脆弱,這是一個衆所周知的事實。

2018年全球信息安全支出預計達到930億美元,2017年爲864億美元。在不久的將來,安全問題盛行,雲計算行業將期待更多網絡安全公司提出新的雲安全措施。實現雲安全服務的自動化、加速和集成可以重新定義雲安全措施。

集中度上升:全球方面,2017年全球公有云市場份額排名前三的是: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 和阿里雲。

AWS 佔據 54.2%的市場份額,阿里雲的全球市場份額從 2016 年的 3.0%上升至 2017 年的 3.7%,領先於第四名谷歌 2.8%的市場份額,全球雲計算整體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2017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份額中,阿里雲繼續保持市場領軍位置,全年營收 11.12 億美元,市場份額達到 45.5%;騰訊雲居第二,營收 2.51 億美元,市場份額達到 10.3%;中國電信排名第三,市場份額 7.6%;位居第四的金山雲,市場份額爲 6.5%;亞馬遜 AWS首次進入國內前五,市場份額爲 5.4%。

基礎設施化:移動互聯網在過去幾年中充分釋放了人口紅利,現在,“如何繼續挖掘數據紅利?”,成了持續獲客的保證。這就要求互聯網雲基礎設施不僅能夠提供虛擬機、存儲、彈性擴容資源,而且要具備高效處理應用的能力,更需要像人工智能這樣的智能底座來支持和經營數據。

在Cloud 1.0時代,主要以計算、存儲、網絡、數據庫等資源型服務爲主,要滿足高併發、彈性擴縮容的需求。而這些需求通常基於高可用的軟件和通用的硬件來實現。現在正是從Cloud 1.0向Cloud 2.0過渡的關鍵期,最大的變化是:基礎設施要以應用爲中心,以提供能力服務爲主。

標準統一:目前,衆多標準組織都把雲的互操作、業務遷移和安全列爲雲計算3個最重要的標準化方向。

類似於今天電信網絡中不同運營商同類業務間的互聯互通,未來雲提供商之間也必然實現互聯,實現互操作,這也是建立更加合理的市場競合關係的必要條件。

雲平臺之間的互操作將促進雲計算產業鏈的進一步細分,併產生更加靈活和多樣化的業務形式。互操作將產生衆多雲間接口的標準化需求,如:計算雲與存儲雲間的接口、軟件雲與基礎設施雲間的接口等。

雲間的業務遷移是維護市場秩序,避免業務壟斷和用戶鎖定的重要基礎。雲間的業務遷移需要在提供同類雲計算業務的提供商之間,定義標準化的業務、資源、數據描述方式,這也產生了大量的標準需求。

在雲計算髮展面臨的挑戰中,安全和隱私排在了首位。

雲安全被認爲是決定雲計算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問題,因此也自然成爲標準化所關注的重點。當然,安全問題需要從法律、監管、信任體系等多個角度入手去解決,標準化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從技術的角度看,雲的安全問題帶來了對雲平臺及客戶端安全防護、數據加密、監管接口等多方面的標準化需求。

隨着市場的擴大與業務的發展,雲計算的標準化成爲大勢所趨。從長遠來看,如果雲計算要成爲像電信、電力這樣的公共服務行業,形成巨大的產業規模,實現標準化是衆多廠商必然的選擇。

目前,雲計算的標準化雖然成果寥寥,但總體上呈現出一種“自下而上”的趨勢,即先從一些具體領域或細節性技術入手,逐步形成總體的標準框架。在這個標準體系中,雲的外部特性與接口,包括互操作、業務遷移與安全將是標準化的重要方向。

3. 小結

雲平臺正處在快速發展期到成熟期過渡階段,未來發展趨勢爲:以業務爲核心的雲基礎設施,人工智能與雲服務的結合,安全性能的提高,標準的統一。

隨着底層核心技術發展逐漸停滯,雲平臺市場在產品形式和服務內容上呈現出同質化,未來梯隊劃分將變得更加明顯,頭部產品存在無限可能,並將逐漸形成行業規範。

目前中國企業雲計算滲透率爲5-7%,與國外一些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得益於政策額紅利和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市場潛力空間較大仍然很大。伴隨雲平臺服務質量的提高,價格的下降,行業扶持政策落實,未來以雲平臺爲基礎的產品及應用將迎來迅速發展。

二、競品分析

1. 競品確定

本次競品分析選擇騰訊雲阿里雲,原因如下:

市場規模

在2017年公有云市場中,阿里雲的市場份額達到45.5%,騰訊達到10.3%,分別位於第一和第二。

阿里和騰訊在雲計算業務上,是佈局最早的互聯網公司。

2018年1月,阿里巴巴公佈2018財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雲計算是阿里增速最猛的業務,呈現三位數增長。2017年阿里雲累計營收達到112億人民幣。同年8月,阿里財報顯示:雲計算付費用戶數量已超過100萬。

騰訊雲並未在財報中直接公佈自己的營收情況,但根據自媒體《科技十點見》的推算,騰訊雲的年營收預計將達到百億元級別,這一目標最快將在兩年左右實現。

獲客渠道

阿里雲和騰訊雲也有濃厚的生態元素,比如:騰訊雲的客戶,有不少是騰訊投資過的公司,也有不少是騰訊泛娛樂生態的夥伴。

阿里雲最初是因爲電商服務器資源有冗餘,可以開放,最初的客戶是淘寶賣家,他們爲了能更好地與淘寶系統對接,將進銷存系統率先上雲。騰訊雲出現,則是因爲騰訊在3Q大戰後痛定思痛,大力做開放平臺。然而,發現許多開發者,“沒有能力在短期內建立一個服務用戶的平臺,就做雲來提供服務。

技術實力

雲計算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甚至通信等技術都密不可分。要提供公共和綜合雲服務,就必須具備全面的技術能力。

只有巨頭纔會同時在多項技術上佈局,比如:阿里有首期投資1000億元的達摩院做底層技術研發;百度在AI、自動駕駛上砸錢;騰訊也成立了各種實驗室、研究院。

他們在技術上的前瞻佈局,最終會轉化爲雲計算的能力或者產品。

2. 市場定位

右下圖可知:騰訊雲和阿里雲業務上有高度重合的部分。

在主要核心業務中,阿里雲除了去年新上線的物聯網以外,其餘業務與騰訊雲一致。

兩者的slogan有略微區別:騰訊雲企圖擔任一個連接器,以數據和智能化的方式連接企業。阿里巴巴則充當一個賦能者的姿態,讓雲計算普惠各行各業。

這個slogan的差異也源自主要用戶羣體的差異。此外,由於阿里雲綜合實力較強,平臺的定位範圍也較騰訊雲大。

兩者的主要戰略目標差距是:阿里雲的目標更偏向國際化,並在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方面打開新的垂直市場。

由於生態的不同,騰訊雲的主要使用用戶是騰訊泛文娛領域與微信開放平臺的合作者,而阿里雲的主要用戶則是阿里生態的中小電商。但是近兩年,兩者同時發力產業互聯網,將泛互聯網、政府及傳統企業作爲市場的擴展方向。其中阿里雲還將物理網的雲計算平臺作爲自身的戰略重點。

騰訊雲vs阿里雲,誰主沉浮?

圖5.騰訊雲與阿里雲簡單對比

3. 用戶分析

地理區域擴張是騰訊雲全球化佈局的首要任務。此前騰訊董事長馬化騰表示:2018年將繼續擴充雲基礎設施,爲客戶提供優良服務。根據規劃,2018年騰訊雲將陸續上線多個區域和可用區,爲更多企業和創業者提供集雲計算、雲數據、雲運營於一體的全球雲端服務體驗。

從騰訊雲和阿里雲的橫向對比來看:目前騰訊雲的優勢已經開始顯現。

2018年3月15日,阿里雲宣佈其印度尼西亞大區正式開服運營,成爲該國第一家在當地運營的國際公共雲服務商。這也是阿里雲在全球開放服務的第18個區域,此前阿里雲已經在歐洲、北美、東南亞、中東等地建設了基礎設施。

騰訊雲vs阿里雲,誰主沉浮?

圖6.阿里雲、騰訊雲和金山雲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對比(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

從騰訊雲官網的客戶案例數量來看:遊戲領域的服務或者企業佔比最大,其次是金融、醫療、電商、視頻,還有O2O、微信、旅遊、移動應用、政務、在線教育。不過這些實例不一定與騰訊雲客戶數量組成吻合。

相比騰訊雲,阿里雲官網的客戶案例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科技和教育領域,其次是媒體、旅遊、製造業、零售等,另外在政府端,阿里雲也獲得了一定數量的客戶。

騰訊雲vs阿里雲,誰主沉浮?

圖7.騰訊雲主要細分領域客戶數量及主要客戶代表(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

4. 使用場景

雲平臺在人工智能領域提供的服務可以分爲:AI框架服務、AI平臺服務和AI應用服務。

其中騰訊雲和阿里雲在框架和平臺服務上差別較小,主要是應用場景上的區別。

右下圖可知:兩者側重的場景與其主要客戶所在領域聯繫緊密。

阿里雲相比騰訊雲,與政府和供應鏈上游聯繫更爲密切。因此,阿里雲的亮點也偏向供應鏈和政府端的解決方案。而騰訊的使用場景主要在取代人工客服和信息驗證上,因此側重在智能語音客服和人臉/圖像識別上面。

但是明顯的趨勢是:隨着同質化加劇,雙方在技術和數據端差距逐漸縮小。發掘新的應用場景也成爲了未來雲平臺發展的重點突破口。

騰訊雲vs阿里雲,誰主沉浮?

圖8.騰訊雲與阿里雲主要使用場景對比

5. 核心功能對比

騰訊雲vs阿里雲,誰主沉浮?騰訊雲vs阿里雲,誰主沉浮?

圖9. 阿里雲和騰訊雲的功能對比(夫尼特大人,2018)

阿里雲:

彈性計算是阿里雲的核心產品,擁有包括:雲服務器、專有網絡、容器服務、彈性伸縮、負載均衡等9項業務,涵蓋用戶的每一種選擇。

但是,其在計算領域更加專注於底層的的計算能力和穩定性,尤其是近期推出的神龍技術架構,跟AWS的Nitro很類似——都是通過先進的虛擬化技術打破物理機和虛擬機的隔閡。雖然相比AWS,阿里雲起步比較晚,但跟AWS這個標杆的距離在不斷縮小,給 4.5 分。

在數據庫方面,阿里雲擁有足夠的誠意——滿足用戶的一切需求,不管是普通用戶常用的三大SQL數據庫(MsSQL、MySQL、PostgreSQL),還是流行的NoSQL(MongoDB、Redis、Memcache),都爲用戶提供了服務。

幫助用戶更好的使用這些能力同時,對於大數據需要的海量存儲,阿里雲也提供了對應的產品(PetaData、HBase 以及OceanBase)。值得一提的是自研的POLARDB,官方宣稱性能是MySQL數據庫的6倍,可惜在Oracle 數據庫支持方面有所缺失,要從第三方繞一下,給 4 分。

在存儲方面,阿里雲提供了對象存儲、文件存儲、歸檔存儲、塊存儲和表格存儲等多種存儲模式,最新的ESSD的隨機讀寫達到了恐怖的100萬,給 4 分。

在安全方面,阿里雲以雲盾爲基礎,發展出了數十款安全產品,涵蓋了WAF、內容過濾、數據加密、DDoS 防護、數據風控等多項功能,阿里本身的安全能力就很出衆,在雲上同樣有保障。給 4.5 分。

在人工智能方面,阿里雲以ET大腦爲基礎,發展了ET工業大腦、ET農業大腦、ET環境大腦、ET醫療大腦等數個AI解決方案,及50多個AI產品。在衆多產品體系中,屬於阿里雲集中力量發展的項目,從落地情況來看,也是國內走在最前列的,給 4 分

在CDN方面,阿里雲官方給出的數字是 1500+ 全球節點,帶寬儲備超過120T。考慮到阿里雲本身就是優酷、淘寶最大的CDN服務商,從實際效果來看,還是非常出色的,給 5 分。

在域名服務上,阿里雲做的是最好的,其域名業務源自收購的國內的最大的域名供應商萬網。不僅提供了基礎的域名註冊的服務,還針對域名交易的人羣,提供了域名交易、域名預定、域名轉入等服務,域名管理方面做到了一家成熟企業的優秀標準,給5分。

騰訊雲:

騰訊雲在基礎計算能力的提供上,投入不少精力,包括:標準的雲服務器、GPU雲服務器、FPGA 雲服務器等;在彈性計算上,大量的投入研發和實踐,幫助用戶更好的使用雲計算,給 4 分。

在數據庫方面,騰訊雲提供了標準的SQL數據庫和其特有的TDSQL,針對高速緩存場景的Redis 和Memcached、標準的NoSQL 數據MongoDB ,以及一些適合於大數據的數據庫,如:HBase、分佈式數據庫DCDB。

不過豐富的產品缺沒有配套的應用,騰訊雲沒有針對用戶提供數據遷移的服務,會導致用戶在使用時的體驗不佳。給 3 分。

在存儲方面,騰訊雲的技術研發略顯喫力。只提供了標準的對象存儲和雲硬盤服務,對於一些不同場景下的需求來說,還是顯得不足,給3分。

在安全方面,騰訊雲依託大禹網絡安全和天御業務安全防護,提供了不少場景化的安全服務。相比之下,騰訊雲的產品更加傾向場景化爲用戶提供服務,給3.5分。

在大數據方面,騰訊雲發展出來了大數據基礎服務、數據應用和AI三大體系,提供了豐富的技術產品,對於用戶來說,也是可以更好的去借助雲計算的資源來實現自己的需要,給 4 分

在CDN方面,騰訊雲依託騰訊本身的業務,提供了全球1000 多個加速節點,來幫助用戶去提升用戶體驗。不過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騰訊雲的CDN 的每次變更,都會有較長的時間才能生效,給 4 分

在域名方面,騰訊雲只提供了基礎的域名註冊服務,只能算個及格。給3分。

騰訊雲vs阿里雲,誰主沉浮?

圖10.阿里雲人工智能核心功能(來源阿里雲官網)

騰訊雲vs阿里雲,誰主沉浮?

圖11.騰訊雲人工智能領域主要功能(來源騰訊雲官網)

6. 小結

從這些功能的對比來看:兩款產品的主要功能相差不大。

但是,由於產品定位的差異化,導致使用場景方面的不同。

騰訊雲比較看重社交、遊戲過程中實時大量互動及及時答疑的需求,在功能上就體現爲身份覈驗、語音/圖像識別,智能機器人比較有特色;而阿里雲注重商家端和政府端的應用,擁有大量的對應解決方案。

經過對過去數年的戰略調整,目前兩者都將目標客戶羣體從自身生態圈客戶,擴大到泛互聯網,泛政府,以及需要數字化轉型的傳統企業。

在地域方面,騰訊雲試圖在國內逐漸挑戰阿里雲的地位,而阿里雲則期待以東南亞爲突破口逐漸打開國際市場。由於騰訊雲技術上和功能上與阿里雲仍存在一定差距,未來市佔率的挑戰之路仍充滿荊棘。

三、 策略分析

1. 商業模式

阿里雲

從2009年至2014年,阿里雲將服務於龐大電商與金融體系的飛天系統打造成支撐全社會綜合業務的公共雲服務,走進中小企業,政府、千家萬戶。

目前業務範圍已經從中國擴展到北美,中東,東南亞等地,並在未來3年內擴展到全球市場。

在下一個5年(2015-2019), 阿里雲會大力推進“阿里雲+生態戰略”,建立一個全方位的生態體系。同時,發力面向全球中小企業創新的公共雲計算和麪向大型政企的專有云領域,促進各行各業的雲上業務需求迅速飆升。合作伙伴也將在這個新的雲生態裏面獲得全新的市場機會,擺脫被動的商業慣性,贏得未來。

阿里雲生態圈戰略的重點,在於:制定雲計算技術標準、服務資源整合平臺、多邊市場網絡管理,通過技術架構連接所有企業、政府、個人,基於開放平臺整合所有服務商的服務資源,制定生態自治規則管理由雲運營商、企業客戶、服務商組成的多邊市場。

阿里雲+的生態戰略目標是:成爲雲計算的“大淘寶”模式。

阿里雲以服務者定位爲合作伙伴網絡賦能,以合作伙伴商業成功爲 責任,以雲計算生態共同發展繁榮爲成功標準。

騰訊雲vs阿里雲,誰主沉浮?

圖12.阿里雲生態戰略(阿里雲,2018)

簡單來說:如前文所述,阿里雲的賦能模式類似於雲計算中的“淘寶”。

阿里雲提供IaaS,api等基礎設施,合作伙伴在此基礎上開發雲產品並在阿里雲平臺中向客戶提供服務,收益與阿里雲分成。此外,在增值層,阿里雲也會聯合數家雲服務提供商,進行解決方案的捆綁銷售以獲利。

騰訊雲vs阿里雲,誰主沉浮?

圖13.阿里雲生態框架(阿里雲,2018)

騰訊雲

騰訊雲致力於向用戶提供完善的騰訊雲解決方案,目前已經推出了不同垂直領域的雲服務,爲政務、警務、醫療、金融、製造等領域提供堅實的雲服務技術支撐。

騰訊做雲服務的目的,不只是提供服務器、存儲和帶寬,更重要是把積累多年的核心技術與數據服務開放出來,包括騰訊內部社交、支付、LBS、安全在內的平臺資源和能力,還包括CDN、音視頻處理能力、大數據能力,尤其是機器學習、圖片與自然語言相關的人工智能技術。

企業通過騰訊雲,可以將最領先的雲端技術應用到企業自身的優勢業務中,爲業務創新帶來機會。比如:在金融行業上,我們通過騰訊雲開放了優圖人臉識別的技術,結合大數據分析,金融企業可以遠程視頻,來判斷一個人真實的身份,大大減低成本和風險。

總而言之,騰訊雲商業模式與阿里雲商業模式的本質區別,在於:騰訊雲的“連接器”模式。

騰訊不僅僅是雲基礎設施的提供者,也是XaaS服務與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在騰訊生態中,騰訊居中間,通過多層次的產品服務,連接產業的上下游,助力形成數據的閉環。

2. 產品策略

阿里雲:雲計算+IoT+人工智能

這其實是一套組合拳,IoT擔綱數據採集;人工智能實現理解和判斷;雲計算自不必說,數據處理的過程需要經由計算來完成。三者疊加,極大地拓展了阿里雲的業務邊界,它從一家僅提供雲計算服務的公司,拓展至更爲多元化的領域。

於是阿里雲有了城市大腦,它是ET大腦的重要板塊,通過擁堵指數測算、信號燈效率優化、主動報警等服務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拆解一下,攝像頭、信號燈等組成了物聯網,城市大腦本身是人工智能,雲計算由阿里雲提供。

於是阿里雲有了達爾文計劃,即通過一系列的包括平臺、芯片和微基站在內的全鏈路生態服務,交付給企業一張自有可控的物聯網——意即:阿里雲可以直接交付給企業成熟的物聯網服務,雲計算之後,物聯網也成爲了能單獨輸出的業務。

於是阿里雲有了新制造,這是馬雲今年着重提的概念,旨在通過新技術完成製造業升級,落地柔性供應鏈,實現按需定製。阿里雲的ET工業大腦早已在製造業中發揮價值,它的屬性是人工智能,馬雲顯然還要在新制造這塊深挖,加入更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並擴展至細分應用領域。

拓展邊界的同時,阿里雲也加強了雲計算服務,公佈了面向萬物智能的新一代雲計算操作系統——飛天2.0,可滿足百億級設備的計算需求,覆蓋從物聯網場景隨時啓動的輕計算到超級計算的能力。

騰訊雲:立體化產品服務體系

騰訊雲開放騰訊十餘年來在QQ、微信、QQ空間等業務的互聯網服務能力,爲企業提供公有云、混合雲、專有云、金融專區等雲服務。

其中包含IaaS、PaaS、SaaS,並提供萬象優圖、人臉識別、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音視頻技術、安全防護等全球領先的互聯網技術。同時向不同垂直行業的客戶(涵蓋政務、電子商務、O2O服務、遊戲、視頻直播以及互聯網金融等)提供優質的行業解決方案。

今後,騰訊雲將業務重點分佈在AI、生態建設、核心技術能力、助力互聯網+傳統企業、政務方面的佈局以及佈局全球雲服務市場這六個方面:

  1. 騰訊雲未來業務重心將放在AI開放平臺,以及雲計算智能創新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發佈上。在2016年,騰訊雲已向全球企業提供7項AI服務,包括:人臉檢測、五官定位、人臉比對與驗證、人臉檢索、圖片標籤、身份證OCR識別、名片OCR識別。
  2. 生態建設,騰訊雲在生態構建方面的佈局,包括:戰略簽約,合作伙伴體系建設,在金融、政府、教育、醫療、大數據、安全、視頻等領域的拓展。
  3. 核心技術能力,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能力方面有哪些產品,這些產品和解決方案最終指向騰訊雲整個技術實力。
  4. 助力互聯網+傳統企業,通過三一重工,中外運、申能集團、中廣核,人民日報、萬達徵信等優秀案例,展現出騰訊雲在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方面提供的支持和在整個數字經濟市場中的動作。
  5. 政務,近些年來騰訊雲在政務方面的佈局,與個地方簽約掛牌,建立CIO培訓班,和“雲計算”孵化基地等。
  6. 出海,騰訊雲早在2016年初就開始佈局全球雲服務市場,並提出了完整的騰訊雲出海計劃。目前開設了25個全球服務節點,成爲全球雲計算基礎設施最完善的中國互聯網雲服務商,爲出海企業提供完善的行業解決方案和雲計算服務。

3. 小結

儘管在當前所提供的服務商,阿里雲與騰訊雲沒有本質差別,但是兩者的策略卻大相徑庭。

騰訊雲側重連接器模式,將產業鏈條的上下游玩家通過數據,人工智能連接起來,提高生產效率。在人工智能服務領域,騰訊雲的特色與亮點在智能機器人,身份覈驗,語音識別等方面。

阿里雲側重生態和平臺模式,賦能其他的雲服務提供商,阿里只負責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增值層的行業解決方案。而中間具體的雲解決方案,雲產品/服務均是由雲服務提供商提供。在人工智能服務領域,阿里雲側重智能製造與智能城市方面的服務。

四、總結及建議

1. 總結

在互聯網的下半場,人工智能技術層雲平臺領域逐漸從快速發展期步入成熟期。

目前大部分平臺在應用場景,底層技術上高度重合,造成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加劇。騰訊雲與阿里雲作爲國內頭部的雲平臺提供商,採取了部分差異化的戰略和場景設計。騰訊的連接器模式與阿里的平臺模式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

2. 建議

通過上述兩款產品的對比分析,關於自研AI產品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 人工智能領域技術層與基礎層行業壁壘較高,自研產品應在應用層進行。
  2. 在使用純雲計算服務時,各大廠商產品無較大差距。應結合性價比,服務質量,技術匹配度等因素綜合考慮。
  3. 雲服務平臺正在往安全化、數據化、智能化發展,可以考慮使自研產品全部上線雲端,降低初始與運營成本。
  4. 算法與技術方面各廠商無太大差異,應積極尋找新的使用場景,儘快推進產品落地,搶佔市場。另外需重視運營策略,差異化定位產品。
  5. 不應自立門戶,應在慎重考慮產品形態和行業後選擇大廠的生態切入,從而獲得最佳的協同效應。如選擇社交類AI小程序,則應該使用騰訊雲產品。反之,若自研電商b端可視化人工智能產品,則應選擇阿里雲。
  6. 產業互聯網當前滲透率較低,自研產品商業模式可以考慮b端爲主。

本材料所有內容來源於網絡公開資料,經整理歸納總結形成本文檔。僅供學習使用。

引用:

  1. 行業概況來自十年i看山.(2017).2017年雲計算行業分析報告.https://wenku.baidu.com/view/2b92abd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0.html
  2. Garter.(2018).Gatner hype cycle.https://www.zdnet.com/article/iaas-in-2016-who-can-challenge-amazon/
  3. 行業背景部分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2019).雲計算迎來需求爆發期 政策助推企業數字化轉型.http://cloud.idcquan.com/yzx/156743.shtml
  4. 易觀諮詢.(2018).人工智能產業鏈.http://www.sohu.com/a/231336679_465915
  5. 發展趨勢部分來自樂晴智庫.(2017).雲計算深度報告:產業鏈日趨成熟,分工細化靜待放量https://www.iyiou.com/p/60880.html
  6. 發展趨勢部分來自中國產業信息網.(2018).中國雲計算產業.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12/702744.html
  7. 發展趨勢部分來自電信網技術.(2017).雲計算標準化狀況.http://cloud.idcquan.com/yjs/132248.shtml
  8. 競品選擇部分來自羅超頻道.(2018).雲計算,終將成爲阿里和騰訊之爭?.https://36kr.com/p/5126808.html
  9.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十張圖帶你瞭解2017年騰訊雲業績看點.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80604-8fc25dfe.html
  10. 夫尼特大人.(2018).阿里雲、騰訊雲、華爲雲哪個好?迄今最全面的雲服務評測報告出爐.https://www.cnblogs.com/daddyboy/p/10177878.html
  11. 阿里雲.(2018).阿里雲生態路線. http://aliyunpubl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yunyingoo%2F%E9%98%BF%E9%87%8C%E4%BA%91%E7%94%9F%E6%80%81%E8%B7%AF%E7%BA%BF%E5%9B%BE.pdf
  12. 騰訊雲商業模式與產品策略部分來自雲資訊小編.(2017).騰訊雲:做生態的連接器.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005049.
  13. 阿里雲產品策略部分來自lyj159.(2018).阿里雲發展歷程回顧:雲計算+IoT+人工智能三駕馬車已然清晰.http://www.elecfans.com/rengongzhineng/786454.html

本文由 @ 又又要乖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