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孫子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這話意思就是:我軍數量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

不過《孫子兵法》又云:「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意思就是: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孫子是不主張蠻幹硬拼的,更不能明知不敵而死撐到底,孫子主張戰爭要講策略,甚至是一種藝術。雖說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但比拼的也不僅是軍隊的數量。

《巴赫巴利王》中一方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一方是野蠻族的雜牌兵,按說正規軍平時都有戰術訓練,大到成千上萬人的結陣配合,小到二、三個人的合作砍殺,只要指揮得當,以少勝多,擊潰十倍於己的雜牌軍還是有可能的。

但即便一方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一方是雜牌軍,可畢竟雜牌軍人多勢眾,敵眾我寡,想贏得戰爭就必須要出奇兵。從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來看,也鮮有兩軍對面擺好陣勢,再正面對攻廝殺的。

若不能先期勝敵於野,那就只能據住險要之地或城池,加固防禦,堅守待變了。

最後想說,不知道為什麼看《巴赫巴利王》時,老是齣戲,尤其是戰爭場面,老是讓我想到咱中國古代戰爭中的一些神兵利器,或經典戰役,甚至是傳說的牛逼戰陣。比如諸葛神弩啦,火牛陣啦,水淹七軍啦,等等。


看環境而定,孫子曰:天時地利人和。每場戰爭都需將領的調動,以及將領決心和目標。還要看將領對兵法的領悟和運用,對環境的感知。你想知道兵法可以去看《孫子兵法》,想知道戰術就看《戰爭論》。歷史上每一位出色的將領都有以少勝多的例子。


善於用兵的將領,創出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歷史上可舉出很多。自漢代以後,孫子兵法在當時及以後的軍事家熟讀活用中屢建奇功。三國時代的火燒新野,赤壁之戰,借東風,草船借箭,都是以弱勢之兵,充份謀划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歷朝歷代可舉很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