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化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成化天子駕崩,謚號為純,廟號為憲,是為憲宗純皇帝,太子朱祐樘繼位便是明孝宗弘治天子。

弘治一朝,歷史上有「弘治中興」的說法,究其原因,是因為弘治天子為政寬厚,從諫如流,朝中有徐漙、劉健、劉大夏、李東陽、謝遷等一大批賢臣輔政,一時間政通人和,被史家稱道。

文官對寬厚賢明的皇帝是非常歡迎的,畢竟致君堯舜,是有理想有抱負的文官們一貫的追求,若是皇帝不攬權,不用濫用宦官、錦衣衛去限制文官權力,那就更完美了!恰恰弘治皇帝就很符合這一點。

弘治皇帝即位之初,就斥退了當初媚上幸進的首輔萬安,處死了靠方術得勢的李孜省,貶謫了大內的梁芳等權宦,一時海內稱頌。

萬安有個綽號叫「萬歲首輔」,對皇帝的旨意不論好壞全部是言聽計從,為政沒有主見,一味討好皇帝,很讓同僚們鄙夷。他與後世的嚴嵩有些相似之處,都是在一個強勢的皇帝手下當差,為了保護權勢不失,都一味媚上欺下。成化天子後期迷信方術,萬安就經常向皇帝引薦方士,除此之外為了討好皇帝,親自研究方術,還向皇帝上疏進獻學來的房中術,簡直有違人臣體面。所以當弘治天子登基後,找到了萬安寫的這些奏疏,當即令太監質問萬安:「此大臣所為耶?」收了他進出大內的牙牌,讓萬安從內閣滾蛋,宣告完結了萬安的政治生命,萬安只能上書辭職乞歸。

而處置李孜省之流就更容易了,李孜省之類的方士都是通過傳奉得官的,即不通過內閣吏部等正常的官員選任流程,直接由皇帝下旨得授,這類官稱為傳奉官。弘治天子直接將其下錦衣衛詔獄,還沒折騰幾下,就被錦衣衛大爺們玩死了。而其他僧道之類的一大批傳奉官都被弘治天子裁汰。

至於內宮留下的前朝得勢宦官,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除了像懷恩一樣廣受稱譽的太監繼續重用外,大多都被貶到南京孝陵去伺候太祖爺。

縱觀弘治一朝,居然沒有像樣的權閹、狠辣的錦衣衛頭目,這是自太祖已降,文官們心心念念幾朝來,夢寐以求的政治環境啊。單叢這點講,弘治天子就足夠內外大臣們歌功頌德了。

有了賢明的皇帝,正直幹練的大臣,弘治朝的內政文治確實成績顯著,只是邊關武功就有些不忍卒視了。

弘治中後期,大明的固原、寧夏、大同、宣府、榆林等邊關重鎮長期遭受蒙古達延汗的襲擾,明軍勝少敗多,將領畏懼避敵不敢一戰,諾大的九邊防線滿目瘡痍。如果不是弘治天子力排眾議啟用王越統軍,於賀蘭山重創達延汗,那弘治朝的戰功就真的乏善可陳了。


朱祐樘,即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年號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為孝穆紀太后。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駕崩於乾清宮,在位18年,享年36歲,葬泰陵,廟號孝宗[5],謚號「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佑樘從小命運曲折,他的生母本是管理朱見深錢庫呢一名小宮女,而有一天朱見深去錢庫的時候便臨幸了這名姓萬的小宮女。後來這個小宮女發現懷孕了,但是當時的後宮是萬貴妃掌管,而朱見深極其信任萬貴妃,甚至不惜為她廢掉了皇后。所以朱佑樘當時的性命岌岌可危。不過正義的人終究還是多數。有一個叫張敏的太監收養了他,和一羣宮女一起養著他,之後朱佑樘便成長了起來。

一天,張敏給皇帝朱見深梳頭髮時,朱見深看著自己日益稀少的頭髮,感慨:我已經這麼老了,卻還沒有兒子。張敏不畏直言:陛下,你已經有皇子了。之後帶著朱見深去見朱佑樘,父子相見之時,朱見深抱著朱佑樘痛苦:這是我兒子,他像我啊。

父子相見之後,張敏莫名其妙服毒自殺了,朱佑樘的生母也莫名其妙的去世了。這些公開的祕密,世人皆知。

最後朱佑樘繼位,開啟了弘治中興。而處理那些奸臣是這樣的。

繼位第六天,送李孜省去充軍,而李孜省也死在了那裡。將太監梁芳打進監獄。將萬喜免職。將萬安免職。將劉吉免職。從而這些大明的垃圾一掃而盡。

朱佑樘任用了王恕,馬文升,楊延和,李東陽等賢臣,開啟了弘治中興。唯一的缺點就是疏忽了對子女的管教,使得明武宗朱厚照貪玩成性,社稷一片混亂。


朱佑樘即明孝宗,年號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他當皇帝時明朝頹態已顯,開始走下坡路了,史學界關注他,是因為他的「弘治中興」。

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就逐漸過了巔峯期了,各方面大不如前,尤其是我們談論的這個弘治年間的吏治方面的問題,更是另上位之初的孝宗皇帝能忍則忍,能讓則讓,因為父親朱見深給他留下一個爛攤子,撒手西去。

當時的朝廷是既得利益的權貴們抱團,集體給想改革的孝宗皇帝撂挑子,以辭官相威脅!後果是朝政運作無法進行,逼宮,給新皇帝施壓,阻撓改革,謀求自己階層的既得利益不斷擴大,最終可能搞垮大明江山。

朱佑樘當時只能隱忍,用溫水燙青蛙的緩進式手法不顯山露水地對舊官僚們分而化之,各個擊破,在他們之間尋找矛盾突破點,尤其是對危害皇權統治利益的奸臣們毫不手軟,該殺的殺,一步步實現了「弘治中興」,大明朝又盛世回暖了。


剛繼位的時候,因為奸臣抱在一團,企圖和以前一樣混日子,於是就以迷惑為主,時常誇獎文武百官。

後找機會把文武百官給分裂了,讓其狗咬狗,這時候就是該殺的殺,該罷官的罷官,有些還在用

後面就直接給換完了,所以有了「弘治中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