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文化客厅是新京报文化副刊部全新打造的活动品牌,继续坚持“阅读需要主张”,带你去往有格调的文艺现场、有主张的思想现场,全文化领域嘉宾给你分享一系列智识盛筵。


第二场活动“翻译与我们的时代 | 第二届译想论坛(2019)”,由新京报·文化客厅联合甲骨文共同主办,活动嘉宾是历史学家王笛、英德译者陆大鹏、书评人陈以侃、《外国文艺》杂志主编黄昱宁、北京上河卓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编辑杨全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分社)社长董风云、供职于新京报文化频道的青年学者萧轶等。


翻译是各文明之间交流沟通的主要途径。无论是落于纸面的优美文字,还是投于幕布上的影视字幕,都为我们联通外部世界打开了一扇门。系统科学的翻译事业在我国出现不过百年,但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严复的《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激励了万千中国人奋发图强;傅雷、罗念生等老先生们也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我们现在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网络时代,这也是翻译的黄金时代。


我们邀请了15位来自高校、影视圈、人工智能、新闻媒体和出版界的权威专家学者,以“翻译和我们的时代”为主题,就非虚构写作、文学写作、出版与翻译、字幕翻译、AI翻译五个分议题进行五场对话,共同探讨翻译事业的发展方向。


翻译与我们的时代

第二届译想论坛(2019)

 

时间:2019年5月10-12日

地点: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3F文艺现场

(杭州市远洋乐堤港文化体验区 B201)

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译科技

单向空间、新京报·文化客厅

 

01

译论一

非虚构写作:引进还是自我创新?


时间:5月10日19:00-20:30


主 持 人:郑诗亮

嘉宾:王笛、陆大鹏


参与方式:活动免费,预先报名

扫描二维码报名


【活动介绍】

追求兼顾真实性、公共性、批判性与文学性的非虚构写作,在国外已经形成了经久不息的风潮,产生了许多一流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也得到了大量读者和一众文学奖项的认可。与此同时,近年来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在国内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媒体从业者,尤其是特稿记者和风头正盛的自媒体团队之间也开始日益流行,一篇篇火爆网络的十万加文章仿佛让人看到了国内非虚构写作的春天。


对于国内从事非虚构探索的写作者而言,由海外翻译引进的非虚构作品有着怎样的价值?植根于异域历史与现实的海外非虚构写作,如何与中文世界的读者和创作者产生共鸣?三位分别来自学术、翻译和媒体领域的嘉宾共聚一堂,分享各自在国内翻译与创作非虚构作品的经验,讨论海外非虚构作品引进与国产非虚构写作创新之间的对话可能,探索中文非虚构译作与原生创作的新边界。


【嘉宾介绍】

王笛,历史学家,现为澳门大学杰出教授、历史系主任,英文学术季刊《中国历史前沿》(FHC)共同主编,曾担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教授。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历史的研究,成果丰硕,著有《跨出封闭的世界》《街头文化》《茶馆》《袍哥》等。


陆大鹏,英德译者,热爱long ago与far away。代表译作“地中海史诗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金雀花王朝》《摩尔人的最后叹息》《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罗曼诺夫皇朝》等。获奖:2018中国新锐榜年度知道分子;《北京青年报》2015年度译者;《经济观察书评》2015年度译者;单向街书店文学奖2016年度文学翻译奖等。新译有《空王冠》。


郑诗亮,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现为《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采写有《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中华书局,2015),编有《殊方未远:古代中国的民族与疆域》(中华书局,2016)。


02


译论二

翻译如何造就经典?


时间 :5月11日 15:00-16:30


主持人:陆大鹏

嘉宾:黄昱宁、陈以侃


参与方式:活动免费,预先报名

扫描二维码报名


【活动介绍】

“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文学经典经由译本游历世界,与各地的读者发生交集,与各国的文化产生碰撞;文学经典也经由译者“更新换代”,沉浮于各个时代,却历久弥新。


你是否想过,相比原作,译作的语言似乎老化得更快、过时得更快。原作一经作者写下,我们便恨不得将其刻在石板上。但译作不同,流动于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甚至原作者和译者双方之间。更何况虚构作品,诗意的语言会和翻译发生更激烈的角力。往往越是经典的作品,就会接受越多译者的“创造性叛逆”。那么这流动的水,如何打磨那坚硬的石,将其塑成经典?


【嘉宾介绍】

黄昱宁,横跨翻译、出版、创作三界的全能型新锐作家。现任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外国文艺》杂志主编,翻译过F.S.菲茨杰拉德、亨利•詹姆斯、阿加莎•克里斯蒂、伊恩•麦克尤恩等多位外国作家的作品。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城堡》《阴性阅读,阳性写作》《变形记》《假作真时》等。2018年出版个人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八部半》。


陈以侃,书评人、自由译者,1985年出生于浙江嘉善,曾在上海交大和复旦学习英文,2012至2015年在上海译文担任编辑。译有《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撒丁岛》《寻找邓巴》等;文学评论见于《上海书评》《三联生活周刊》《文景》《书城》《外国文艺》《上海文化》《鲤》等。


陆大鹏,英德译者,热爱long ago与far away。代表译作“地中海史诗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金雀花王朝》《摩尔人的最后叹息》《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罗曼诺夫皇朝》等。获奖:2018中国新锐榜年度知道分子;《北京青年报》2015年度译者;《经济观察报·书评》2015年度译者;单向街书店文学奖2016年度文学翻译奖等。新译有《空王冠》。



03


译论三

你喜欢的译著是如何做出来的?


时间 :5月11日 19:00-20:30


主 持 人:萧轶

嘉宾:董风云、杨全强、魏东


参与方式:活动免费,预先报名

扫描二维码报名


【活动介绍】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译著某种程度上可看作这阶梯上的灯塔,点亮未知,连通时空。译著的策划者就是那点亮灯塔的人。本场活动很荣幸请到了北京上河卓远文化的杨全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魏东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的董风云三位在文学、哲学、历史领域引进出版了诸多有影响的图书的大咖,和我们分享他们的出版人生。在聊天中获知一本好书是怎么炼成的,见识好书背后那些有趣、有料的人。


这些或许是你关心的话题:图书出版是门怎样的生意,策划编辑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策划编辑选书时,除了个人趣味、市场直觉,还有其他考量因素吗?编辑加工书稿的边界在哪里,编辑眼中的好译本有什么特点?


【嘉宾介绍】

董风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分社)社长。先后求学于中国人民大学和法国波尔多第四大学,曾在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担任政治学和历史学兼职教师。他主导创立的甲骨文书系已成为国内图书出版行业的先锋品牌。


杨全强,北京上河卓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编辑。


魏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文学主编,资深编辑。2007年创立并主持“文学纪念碑”书系,已出近三十种,另有二十余种在筹划中。专注于引进经典作家传记、回忆录等非虚构文本,探索文学经验的历史、伦理维度。


萧轶,青年学者,供职于新京报文化频道。


04

译论四

字幕是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时间:5月12日15:00-16:30


主 持 人:梅雪风

嘉宾:严锋、宁倩


参与方式:活动免费,预先报名

扫描二维码报名


【活动介绍】

复联4的终局之战刚刚落下帷幕,《哥斯拉2》《罗马》《一个母亲的复仇》等多部令人期待的外国电影又将在5月上映,这些或恢弘或精致或沉重的电影如果缺少字幕将是怎样一番光景?从译制片的配音时代到现在的字幕时代,我们丢失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台词,却也找到了与首发国家同时甚至超前观影的刺激。但无论是配音还是字幕,一部影视作品从引进到与观众见面,其间最重要的工作莫过于台词的翻译。著名影评人梅雪风携手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创利特影视翻译宁倩讲述字幕与翻译的故事。


【嘉宾介绍】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日本东京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芝加哥大学东亚系客座教授,戴维斯加州大学客座教授,哈佛大学燕京学者。专业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史、科幻文学、新媒体艺术研究。著有《雕虫缀网录》《感官的盛宴》《飞翔的癖好》《现代话语》《跨媒体的诗学》等。


宁倩,创利特影视翻译,创始人&运营总监。专注影视翻译多年。有大量影视内容翻译经验,包括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综艺、体育栏目、时尚栏目等。与国内各影视平台均有合作,包括腾讯视频、爱奇艺等。译作有《死亡之潮》《血之束缚II》。


梅雪风,资深媒体人,影评人。曾任《看电影·午夜场》《电影世界》等多家电影杂志主编,著有评论集《虚无的质感》。FIRST青年影展复审评委、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05


译论五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翻译?


时间:5月12日19:00-20:30


主持人:刘刚

嘉宾:宝树、刘劲松


参与方式:活动免费,预先报名

扫描二维码报名


【活动介绍】

《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说过,人类之所以能在万千物种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人类的想象力是无限的。科幻作品或许是最能体现人类想象力的一种文学载体,因为每一部科幻作品都或多或少提供了一种未来的可能性。人工智能(AI)是科幻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二者向来关系紧密,很多人还对《流浪地球》中“叛逃”的人工智能Moss那句“让人类保持理性是一种奢求”记忆犹新。


早在在1950年设计图灵测试时,艾伦·图灵已经开始考虑人工智能未来能否突破机器和人的界线。近几年横扫国际棋坛,战胜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的围棋机器人AlphaGo更是颠覆了很多人对人工智能的认知。


人工智能翻译领域也步入了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时期,随着电子语料库的飞速增长和翻译模型的完善,翻译文本的可读性和流畅性有了极大提高,智能翻译器和搜索引擎的翻译越来越准确,2018年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便引入了AI同传。


或许,今天的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不能算“智能”,因为强如AlphaGo,背后依然是人类在为其设计神经网络和学习模式;人工智能翻译出的内容离“信、达、雅”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它在飞速发展,它在未来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我们已经有了完全由人工智能编排的报纸、撰写的论文,或许不久的将来真的会有人工智能来担任译者。


【嘉宾介绍】

宝树,科幻作家,出版有《三体X:观想之宙》《时间之墟》等四部长篇小说,中短篇作品发表于《科幻世界》《银河边缘》等科幻刊物及《人民文学》《花城》等主流文学期刊并多次结集出版。主编三联版科幻选集《科幻中的中国历史》。多次获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的主要奖项,并有多部长短篇小说被译为英、日、西、意等文发表。


刘刚,混迹媒体、出版行业二十余年。目前专注非虚构题材创作与出版,并深耕于文化空间营造领域。


刘劲松,北京新译科技人工智能语言专家。北京大学语言工程硕士,社科院产业经济学博士。中国标准化协会技术传播服务委员会(CAS)委员;德国技术传播协会(Tekom)和中国CAS认证技术沟通(TC)培训讲师;曾为Ericsson、Nokia、Microsoft、Samsung、华为和联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全球化多语言咨询服务,精通国际化产品信息设计、产品多语言翻译质量评估以及人工智能语言跨领域解决方案咨询,拥有丰富的语言行业和跨界经验。


扫描二维码

观看整场论坛直播


* * * *

译想论坛

“译想”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新译科技共同推出的大型公益性计划,译想将通过软件支持、资金援助和交流互动等方式,以翻译大赛、沙龙活动为线下互动模式。第二届译想论坛,新京报·文化客厅的加入,旨在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译科技共同促进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体系构建,推动中国翻译事业更好发展。


译想论坛是译想计划的线下互动模式。作为国内首个以翻译为主题的系列沙龙活动,译想论坛于每年的4-5月份举办。2018年,首届译想论坛在南京先锋书店顺利举行,活动聚焦“翻译的想象力”这一主题,邀请戴大洪、范晔、黄中宪、陆大鹏等来自海峡两岸的十多位著名文史译家,就翻译相关议题展开探讨,在学术圈、翻译圈和出版圈均引起了不小轰动。



地址:

杭州市拱墅区丽水路 58 号

远洋乐堤港二期 B103 B201


电话:0571-8662835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