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進耀/臺南報導
一名  20歲大男生日前到臺南市馬沙溝海邊戲水被水母螫到雙腳,剛開始是癢及疼痛,後來竟出現心跳加速、呼吸困難、視力模糊及肌肉抽搐等症狀,過了  3個多小時才自行緩解恢復,趕快就醫治療。
成大醫院皮膚部醫師劉承翰表示,水母大部分生活於海水,水母體除了外觀上呈現明顯的半透明傘狀,還有許多觸鬚。這些觸鬚上的刺絲胞內含多種毒素,當碰觸到其他生物時,刺絲胞就會彈出並將毒素注入目標體內;毒素如與人體肌膚接觸,除可能造成劇痛,還會留下紅色鞭痕。
根據不同水母的種類及毒性強弱,「水母皮膚炎」產生的反應也不同,常見的是較輕微的立即反應,呈現出直線型的膨疹、丘疹及羣聚型的水泡,或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有些較少見的情況,會在  2-3週後才開始出現遲發性的結節性紅斑或環形肉芽腫;最嚴重者,可能導致血管性水腫或過敏性休克,造成呼吸困難、腹部絞痛,幹擾心臟及肺部功能,甚至休克而危及生命。
劉承翰說,水母死後數小時內,其觸鬚仍可釋放出毒液,對人體皮膚產生刺激,被水母觸鬚螫傷應先求救並注意觀察患者生命徵象是否穩定並減少移動,以免刺激附著於皮膚上的觸鬚釋出更多的毒素。
用醋、小蘇打、木瓜酵素等,可去除刺絲胞的活性,幫助減緩症狀,坊間傳言用尿液、氨水、檸檬汁、酒精、雙氧水等塗抹傷口減少疼痛,此無根據,不可盡信,甚至可能會強化刺絲胞,增毒素的傳送,更加惡化。
用海水大量沖洗,或用信用卡、身分證等硬卡將附著於皮膚上或泳裝上的水母觸鬚刮除;千萬不要用清水或酒精,以免刺激毒素的釋放。儘快至皮膚科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