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是延續我們要看第二次鴉片戰爭所簽訂的條約,主要內容如下:

1公使常駐北京;

2增開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臺)、臺灣(後定為臺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

3外籍傳教士得以入內地自由傳教;

4外人得以入內地遊歷、通商;

5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

6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

7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銀二百萬兩。

我們逐個解讀

第一條是世界慣例,只有奇葩的大清拒絕,因此英法實際希望能更方便的與清政府對話。

第二條通商口岸太少需要由5個再繼續增加,看看現在每個濱海城市都有通商口岸你就知道為什麼了,是為了更方便運輸貨物。

第三條第四條跟傳教導火線有關,核心是保護洋人安全,你大清不能殺。

第五條是要更方便深入內陸經商

第六條是要統一關稅

第七條賠款沒什麼可說的了。

從這些情況來看第一次鴉片戰爭是為打開大清的大門,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為了繼續擴大在華貿易,因此說是延續不為過。


這個問題就要從晚清的政治風氣說起了,少數民族政權的典型特點就是不重誠信,朝令夕改,口是心非,玩的就是心機!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以為大清政府在條約上簽字畫押之後所有條款就板上釘釘了,只等踐行了,但是沒想到清政府說話不算數,嘴上答應的事就是拖著不辦,英國人拿著政府的公文到地方去落實時地方政府就採取拖延策略,一拖再拖,拒不執行!

最終引發第二次鴉片戰爭!


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實質是貿易戰爭,雖然中方稱之為鴉片戰爭不過就是戰爭的導火索是禁絕鴉片走私。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和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實際上清政府根本就沒意識到戰爭的實質和以後將面臨的巨大衝擊。英國人得到了開放的口岸和賠償的軍費走了,滿心以為長期以來對中國的巨額貿易逆差會有改變,英國國內的工業品會湧入中國這個巨大的新市場,但是現實繼續讓他們失望。幾千年來的農耕文明下的自然經濟對這些工業品毫無興趣,反而對洋布之類可能衝擊農村自產的土布有著強烈的警惕心和抵制感。瞭解下現在網上對美國大豆大米喊打喊殺實質上和幾百年前的人根本一樣毫無區別。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清政府依然沉迷在天朝上國的迷夢裡,南京條約的簽署不過就是重複幾千年來歷史上的對外夷的安撫,我天朝上國開恩對你們英夷開了五個口岸,但是你們還是紅毛外夷,怎麼也沒資格和天朝平起平坐。

幾年以後蠢蠢欲動的英國人終於藉口條約期滿應該換約再次入侵中國,這次他們還帶了另一個強盜法國,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因為這次戰爭實質上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我們的課本上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資本主義發展受阻而引發的,因為資本主義發展需要原料和市場,之前曾多次與清政府謀談交易但都被拒絕了,最後才暴發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後簽定了《南京條約》開放通商,可是我們的小農經濟基礎太結實,英國的大量商品在中國還是很難暢銷,加上廣州地方官員也不配合不讓英國商人家眷上岸,第一次鴉片戰爭十多年後英國在中國的商品銷售沒有增加反而下降,19世紀中期英國第一工業革命基本完成,工業進入新一輪的發展,然而中國龐大的市場始終打不開,原因是中國的自然經濟自給自足佔主導地位,無法動搖其基礎,這種情況之下發生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其目的還是要打開中國市場摧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也可以這麼認為吧 要知道首先侵略者的貪婪是無止境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等國家(主要是英國)雖然得到了一定的好處 但是這次戰爭也讓侵略者們看到了中國(清政府)當時的腐朽其實在當時來看 就算沒有這次戰爭 我個人覺得 當時的清朝 離覆滅也不是太遠了就是時間的問題而以 只不過在這時候清朝的行為確實觸碰到了英國等國家的切實利益 以英國的利益衝突最大吧(主要是鴉片) 而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勝利讓英國和其他的一些國家彷彿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寶藏 設想一下 一個腐敗昏庸無道的政府 一個落後的國家 當時可謂是無知的百姓 大量的勞力 金銀 資源 等 只要有點能耐的國家誰不眼饞呢 但是後來的歷次戰爭結果來看 無疑這幫侵略者是成功的 對於咱們中國來說 是痛苦的 但這就是事實 也無法改變的


可以這麼認為吧!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侵略的國家從一個變成了兩個國家。賠款多了。他們的侵略步伐從沿海深入內地。割讓的領土多了。尤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俄國割讓中國150多萬平方千米。成為了中國近代史,第一個割讓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而且1860年10月英法聯軍佔領了北京城,並且燒毀了圓明園。


這種軟弱的失敗的無能的反侵略,一直到抗美援朝戰爭纔有了些許的扭轉。


這非鴉片戰爭此乃最大外交戰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