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成王敗寇,歷史的魅力在於誰也說不清楚!

但是作為一個後來的思考者,我還是需要表達自己個人的、片面的看法:

首先拋出自己的觀點:我是認同朱允炆的!

主觀地來講,朱允炆作為朱元璋選定的隔代傳人,一定是有可取之處的!只是他沒有乾隆的命而已。朱允炆少聰、性仁善!這是很符合一個帝國前期發展趨勢的。奈何,求穩不得,求穩則不對!

客觀來講,朱允炆才上位就遇到了叔叔造反的事情,很多決策可以說不一定是出自他的意願!遺憾的是,他敗了,所以,他失去了話語權!

在失去話語權的前提下,來討論朱允炆的個人歸屬問題,本身對朱允炆是不公平的!

只是這種不公平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我始終堅信,也永不懷疑,在朱元璋打下的堅實基礎上,不光是朱允炆,或者是未早死的朱標,或者朱三、朱四,都一定是有所作為的


感謝邀請,歷史沒有假設,只有發生在過去的一切。假設只能是依據歷史的記載去還原本來不可能發生的事件。 朱允炆,朱元璋嫡孫,父懿文太子朱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父親的溫和與勤于思考的脾性,他靦腆,缺乏治國經驗,他缺乏偉人的自信與堅毅的性格,缺乏平衡朝局的能力。他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頗深,使得他對祖父高壓政策下平民生活產生同情,因此他熱衷理想化的仁政。 建文帝三位師傅都是儒家大師,為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三位師傅對建文帝為君之道產生了深遠影響。黃子澄,儒學大家,進士及第,建文朝以翰林學士參知政事;齊泰,亦進士及第,經學大成學者,精通兵法與禮儀以兵部尚書參與朝政;方孝孺,聲名卓著的學者,以文章與政治思想聞名天下,時任翰林侍講。 黃子澄、齊泰是建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齊治平理論教育他。方孝孺是《周禮》追隨者,他建議皇帝應根據古代經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來施行仁政。三位師傅均兼勇敢、正直、理想化性格特點,但是他們又都是書本主義者,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雖然個人修養、道德指數在當時名列前茅,但領導能力方面匱乏,缺乏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和平衡各方利益集團的手段,屬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和平盛世尚可勉強維持,處於開國初期,社會矛盾還比較尖銳,各方勢力均蠢蠢欲動,加之方孝孺的治國理論屬於歷史的倒退,不能因勢利導,容易激化既得利益者的攻擊,容易產生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不合歷史潮流。 單純就建文帝而言,如果從事儒學研究,在三位大師的熏陶下,或許會有所成就,如果從事帝王職業,需要的是深厚的權術,平衡各方勢力的手段,需要的是專制統治的套路,需要全方位的能力做支撐。 建文帝,如果沒有朱棣篡位,可能是一位親民皇帝,但對國家來說,未必是一位好皇帝。


朱允炆和他的父親一樣,溫文爾雅,自幼熟讀儒家經典,心性仁慈,是一個懷有理想主義的皇帝。

朱允炆繼位後,改革了朱元璋時期留下的弊政,取消了朱元璋「亂世當用重典」的方針,取締了許多過於嚴厲的刑法,深得人心。

建文帝重用方孝孺等文官,打擊宦官勢力,不斷改組帝國,增加皇帝的權威,推行理想主義,實行仁政。

朱元璋在位時,封自己的兒子們到各地做藩王,在朱元璋死後,他們成為帝國的毒瘤,嚴重威脅到中央政府的統治,建文帝不得不實行削藩,來維護自己的地位和國家的穩定。

建文帝減免了前朝過重的土地稅,進行土地改革,他還限制佛道兩教免稅土地數量,增加了財政收入。

建文帝的政策才剛剛開始,就捲入了後來的燕王反叛中,後來被燕王全部撤銷,不過在燕王后,後代帝王重新推出建文帝的新政,使國家日益強盛,從側面印證了建文帝的治國之才。


肯定有能力啊。

其實看看歷朝歷代,很多朝代都是開國初期重典治國,然後承平之後,開始寬仁治國,達到一個和平的盛世,然後中衰,最後亡國。

看看明朝其實也是如此,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是典型的重典治國。而後面的仁宗和宣宗在承平時期是寬仁治國,所以被稱為仁宣之治。仁宣之後,明英宗釀成土木堡之變,明朝中衰,後面雖有明孝宗的弘治中興,但並沒有持續性,還是持續衰落著,最後亡國。

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當時獲取了以邊關將領為代表的武將集團支持。

而建文帝朱允炆呢,因為他一改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典治國,所以獲得了文人集團的支持,其實也是很恐怖的,可惜朱允炆還是太年輕,玩不過叔叔朱棣,不然肯定有一番成就。

既然假設朱棣這個藩王之首沒有起兵造反的話,朱允炆重用文人集團,不說使明朝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但只要使明朝平穩發展著,沒什麼大亂子的話,後世史書上他肯定是流芳百世,英明神武的一代帝王。

因為武人殺人,文人誅心嘛,如果你惹了武人,最多被咔嚓。但惹了文人,他的筆只要動一動,將你寫的不堪入目,後世肯定將你罵的狗血噴頭。反而建文帝對於文官那麼好,只要不搞得亡國,只要沒什麼大錯,只要將明朝平穩的發展下去,評價肯定是高的不得了。

而且朱棣是誰,是當時的藩王之首,可謂是野心勃勃。如果按照問題來說他都沒有起兵造反的話,說明建文帝朱允炆的手段很高明,使朱棣造反不得。

既然建文帝朱允炆都有能力,可以使藩王中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不敢造反,那麼以他的能力自然可以治理好明朝的。

以上只是宋安之對於這個假設問題的個人看法,畢竟只是假設問題,只能以歷史資料為基礎最大程度上假設罷了,並非唯一答案,還望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回答,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朱允文會比朱棣當皇帝更好。

朱允文的性格和他父親比較像,都是個想為百姓做點好事的人。朱允炆他對官員是非常柔和的,亂世的話朱允文可能很吃虧,可天下太平,朱允文的治國之策也是很好的。

最重要一點,明朝滅亡的原因雖然有很多,但是宦官干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基本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大宦官出現。比如造成土木堡的王振,東林黨的魏忠賢,都是給明朝帶來毀滅的傷害。而太監當權又是怎麼來的,朱棣帶來的,朱棣造反時候太監立了很大功勞,所以朱棣當了皇帝,重用太監,東廠就是朱棣建立的。

而反觀朱允文呢,作為一個聽話的孩子,他當然會嚴厲聽從朱元璋的話,不讓太監當政。

而且反觀朱棣家這幾個孩子質量真不咋的,換換朱允文基因可能會更好。

你說是不。


如果朱棣不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最多也是個守成之君,很難有多大作為。


沒有這麼多如果!


歷史無法假設


對歷史進行假設是很有意思的!

明朝最猛的兩位皇帝就是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朱元璋最屬意的接班人是朱允炆的老爹朱標。

朱標是嫡長子,年齡比他的兄弟們要大得多,而且長年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處理政務,加上性格寬厚,深得眾人擁戴,威望頗高。朱標繼位,朱棣是不敢造反的。

朱允炆和他老子性格差不多,都比較溫和。而且他成長時天下已定,受到的教育是最正統的儒家教育,他繼位後,廢苛法減賦稅,並重用儒家知識分子,確實是一個好領導。

可惜他叔叔太猛!

如果小朱削蕃成功,繼續治理天下,我想以他的秉性和政策的連貫性,會繼續採用休息民生,鼓勵農桑,壓制工商的做法。其歷史地位如漢朝文景一樣。

其武功方面可能就大大不如朱棣了。

因為北元還非常強悍,擾邊搶劫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朱允炆重文輕武,除了一個垂垂老矣的耿炳文外,幾乎無大將可用。因此不可能像朱棣那樣擊潰北元。

還有鄭和下西洋那種壯舉幾乎不可能出現,所以四海揚威,萬國來朝也不會有。

首都肯定是南京,不會遷都,因為從建文帝的角度來看,沒必要!

綜上所述,朱允炆長期治國,國富民未必安,內政通達,但邊患不斷,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遠遠不如朱棣一朝。


明朝的皇帝是天下第一苦差。心不狠手不辣你玩不過那些文官集團!崇禎手段夠強吧,最後還不是今天親戚被殺明天祖墳被刨,後天大將戰死。所以當明朝的皇帝,要不你軍事夠強,要不夠陰險會用人,像朱允炆這樣,遲早被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