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2019年3月7-9日,在黑馬成長營18期商業模式模塊中,華夏基石高級合夥人夏驚鳴做了以“兩個模型一條規律,講透戰略增長和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創新”主題演講,由筆記俠與I黑馬(ID:iheima)聯合整理,經主辦方和講者審閱授權發佈。

封圖設計&責編| 麗麗

精華筆記•商業模式

本文優質度:★★★★★+口感:老鴨湯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增長與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創新”。

一、戰略主要回答什麼問題?

當我們在討論戰略的時候,我認爲主要是要回答這3個問題:

1.增長點在哪裏?

2.如何實現增長?

3.如何將增長的責任分解下去?

發現了嗎?戰略的核心是增長。所有成功企業,它的增長點都是很清晰的。聯想發展起來,電腦供不應求。

華爲當年做通信設備時,通信設備供不應求……戰略理論沒那麼複雜,當你回顧自己的業務時,如果可以很自信很準確定義出自己的增長點,那麼你的戰略就完成了80%.

既然增長是核心,我們要怎麼來理解增長呢?下面我就來講講增長的規律。

增長的核心是什麼?在我看來,是機會。

2016年小米出了一點問題,互聯網就都批評雷軍的“風口論”,說雷軍是錯的,後來雷軍出來解釋,我覺得根本不用解釋,風口豬絕對是對的,機會也絕對是對的。如果不去找機會、不去創造機會,就沒有發展。

戰略中的SWOT分析,機會、威脅、優勢、劣勢,核心是分析公司的增長機會,我們按照理論結構去分析,經常把這一點忘了,分析了一大通,結果忘了是要找增長機會,最終沒能定義出公司的增長點。

那麼,我們如何理解增長的規律呢?下面,我通過一個我總結的模型來解釋這個問題。

這個模型的橫座標是機會,機會有兩類,一類是增量機會,一類是存量機會。

增長機會比如改革開放後發展起來的格力、美的、海爾等等,試想想,那時候家裏窮,要買收音機還要搞條子。

當時國家批你一條生產線,你閉着眼睛就能掙錢。中國過去幾十年就是在一個增長市場中,但是現在進入到存量市場,是紅海,相對而言生意就難做了。

所以,大家就能理解爲什麼很多人會有一種感覺,過去做什麼都好賺錢,現在想做什麼都很難,就是這個道理。

縱座標是創新。怎麼抓住機會呢?我們可以歸結爲一個詞——創新,通過創新抓住機會。

創新分爲戰略性創新和戰術性創新。戰略性創新是會帶來顛覆的,要麼是關鍵技術發明比如蒸汽機的發明,要麼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比如阿里的淘寶等等。

戰術性創新就是帶不來顛覆性效果,就是一些改進,舉個極端例子,哪怕你僱傭童工,降低勞動力成本,也是一種創新,但這不合法。

基於機會和創新這兩個維度,可以把增長分爲四種形態:風口鷹戰略、風口豬戰略、不對稱戰略和重構戰略。只要理解了這四種戰略形態,就理解了增長規律。

二、增長的四種形態

形態一、戰略性創新+增量機會——風口鷹戰略

風口鷹企業,根本不依靠風,自己造風。

風口鷹的企業很少, 最典型的企業是蘋果、索尼等。現在的華爲也算是,華爲有了5G,是典型的戰略性創新,未來能夠創造一個市場。

如何識別風口鷹,就看一個,重大技術創新。

形態二、戰術性創新+增量機會——風口豬戰略

當一個市場已經被創造出來,就變成了增量機會,就是通常說的風口。只要我做戰術性創新也能夠得到發展,就叫風口豬。

這些年發展起來的中國企業基本上都是“豬”,當然,是“幸福的豬”,因爲它風口相較而言是容易成功的,風險也小。

如何識別風口豬,重大技術突破帶來的風口;社會變遷帶來的風口;重大政策帶來的風口。

形態三、戰術性創新+存量機會——不對稱戰略

風沒了,怎麼辦?這時企業就轉移到存量市場了,如果沒有戰略性創新,企業還能不能活呢?

當然能活,因爲大量企業處於這個象限。在這個象限,我們要活得好,就要形成不對稱競爭優勢,什麼意思?就是我不見得什麼都比你強,但是某一方面比你強。

不對稱的競爭優勢主要是兩個:

1.利基戰略,我在細分市場上做到前列。

2.相對優勢戰略。在同樣的細分市場,在某些方面做得比對手好。

形態四、戰略性創新+存量機會——重構戰略

如果在存量市場,我們進行了戰略性創新,這就是重構戰略。

重構戰略也有兩種,一種叫做變道重構,比如阿里剛開始做淘寶就是變道重構——重新定義了集貿市場,利用互聯網的技術,把集貿市場重構了,變成一種新玩法;

一種叫做延伸重構,比如阿里後面做的螞蟻金服就是通過淘寶——支付寶——收購天弘基金——螞蟻金服,這麼一步步從以前形成的能力中一步步延伸出來的。現在的百果園、絕味等等,都是延伸重構了。

小結一下:

如果我們用核心技術創造增量市場,是風口鷹戰略。

如果別人創造了一個增量市場,很多企業可以跟隨風口增長,這是風口豬戰略。

如果進入到紅海,建立了不對稱優勢,儘管沒有什麼戰略性創新,一樣活得很好,這叫不對稱戰略。

如果在紅海市場當中,我們進行顛覆性創新,這叫重構戰略。

風口鷹戰略很容易理解,我就不講了,下面,我來講講風口豬戰略、不對稱戰略和重構戰略。

三、風口豬戰略

風口跟三個因素有關係:

因素一、跟隨重大技術創新所形成的風口。

舉個例子——新能源汽車。

大概在3年前,一個美籍華裔科學家,告訴我新能源汽車有三個痛點:

1、充電時間;2、續航里程; 3、安全性。

她講,第一,充電時間太長;第二,續航里程的衰減,比如,特斯拉第一年500公里,第二年480多公里,第三年470公里了,再過幾年電池可能用不了了;第三,隱形炸彈,有安全隱患的。

他講固體電池很好地解決了這幾個問題。

1.充電時間很快,我要是沒記錯的話,她講的時間就和加油差不多;

2.續航里程能夠達到1000公里,而且永不衰減——今年1000公里,明年1000公里,後年還是1000公里;

3.永不爆炸。

但是你們在市場上見到這種車了嗎?還沒有。是因爲還存在技術瓶頸,什麼瓶頸?固體電池是指電解液部分解決了,是固體的,但電極還沒有解決,就是我們通常聽說的石墨烯電池,真的是單層石墨烯作爲電極材料,形成電子的“高速公路”。

大家想一想,假設電極也解決了,多大的市場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20萬億美金的市場。

這會讓多少企業會倒下,又有多少新的“風口豬”冒出來呢,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大家再想想,如果VR及其配套技術得到突破,這又會帶來多少風口?電視會改變、手機會改變,還會有很多新的應用會出現。

重大技術突破,是帶來風口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素二、重大社會變遷帶來的風口。

重大社會變遷中,也能找到風口。

中國的發展歷程經歷了三次重大變遷:第一次重大變遷是改革開放,那時候只要膽大,到處都是機會,叫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第二次重大變遷是製造業轉移和城鎮化,就是進入WTO和城鎮化的發展;第三次,現在的機會是——全球化與產業升級。

我舉一個案例——康師傅,來理解全球化的風口。

我看過一篇文章,講康師傅的發展經歷。它最早在臺灣,是個做麪粉、糧油的小公司。

在臺灣犯了點事,就跑到大陸來。有一次康師傅的老闆坐火車,他喫方便麪,對面有個人問他,你在喫什麼,這麼香?他說,我喫的是方便麪。

企業家就是企業家,就這麼一句話,讓康師傅的老闆馬上意識到了市場機會!他馬上到天津投資設立康師傅,大家都知道,現在發展成了一個大型食品公司了。

因素三、重大政策帶來的風口。

如果要找風口,還和重大政策有關。

比如市值2000多億的溫氏集團,2016年的時候,它銷售額不到600億,淨利就超過了120億。

爲什麼呢?一頭豬淨賺800,那一年出欄1750萬頭豬,這就是140億。爲什麼豬這麼賺錢呢?很簡單,因爲豬肉漲價了,爲什麼漲價呢?根本原因是環保政策。

有一年溫氏集團的溫鵬程董事長參加兩會的時候,報告裏說到要抓環保。溫氏董事長回去以後,投資改造設備設施,目的是環保。

當時內部開會,沒有一個人同意,大家都反對。因爲當時並不抓環保,何必花錢呢?一花錢成本都上來了,當時溫鵬程董事長力排衆議,果斷投資進行改造。

果不其然兩年以後抓環保了,一抓環保,小的養豬戶都關停,一關停豬就缺。所以那幾年豬肉價飛漲,溫氏則藉機擴張,養豬業在那幾年得到很大的發展。

總結一下:如果我們要做“幸福的豬”,要關注重大技術突破的趨勢、重大社會變遷,以及重大政策。

四、不對稱戰略

那麼,如果是存量機會,我們也沒有重大創新,關鍵還想活得很好,那怎麼辦呢?

第一,利基戰略——在一個細分市場做到足夠優勢。

第二,相對優勢戰略——目標市場是一樣的,但具有相對優勢。

舉個利基戰略的例子。

細分市場做得成功的幾個企業,一個是長城哈弗,它在三四五線城市做SUV,現在發展得非常好,一年也賺上百億。

還有一個企業是做手機的,VIVO和OPPO,最早的成功也是細分市場,早期是定位三四線城市的少女,側重音樂與拍照,結果少女沒怎麼買,少婦買了。大家想想,這也是符合邏輯的。

爲什麼?因爲它定位爲少女,誰希望自己年輕呢?少婦!少女恰恰是期望自己成熟些呢。

當然,這帶有一定的玩笑,總而言之不對稱戰略,首先是利基戰略,在細分市場做到足夠優勢。

再看看相對優勢戰略的例子。

蘇州一家企業叫寶時得,我認爲值得很多中國製造業企業學習。

蘇州寶時得是做電動工具的,比如電鑽、電鋸等。大家知道電動工具全球最厲害的是博世,寶時得和博世是同一個市場。但它在歐美市場的規模超過了博世,而且價格還比博世貴。

在這麼傳統的機電設備製造領域,比德國企業做得好,而且價格比它貴,這是一件很讓人驚訝的事情。

別人跟我一講,我說,一定要去拜訪這個企業。我是2017年去的,其實去之前,我認爲這個行業不太可能有什麼顛覆性創新,他一定是把“以客戶爲中心的持續創新”做透了。果不其然,就是這樣。

比如講,大家都有往牆上釘釘子的經驗吧,釘釘子最怕什麼?最怕砸到手。他們就基於這個痛點,發明瞭釘釘子的電動設備,前面有個套管套住釘子,想釘哪裏就頂住那裏,一摁按鈕,噠噠噠,就釘進去了。

再比如電鋸,德國工人鋸六個小時,回去以後不能馬上拿刀叉喫飯,他們又基於這個痛點,通過創新冷卻和減震系統,最後做出了讓工人工作一天後回家馬上能喫飯的電鋸。

五、重構戰略

在存量市場如果進行了戰略性創新重構增長,這就是重構戰略,這也有大量的企業。互聯網時代,很多企業就是重構了原來的行業。

重構戰略是兩種:

第一,變道重構。對原有行業的玩法進行了重新定義,玩法不一樣了。原來是這樣玩,我重新定義了。

第二,延伸重構。基於原來形成的資源或者能力,延伸出新的戰略形態。

首先來理解一下變道重構。我還是舉樂視電視吧,樂視儘管出了很多問題,但它在電視上的戰略創新還是很成功的。

在十年前大家認爲電視是個什麼產業?是夕陽產業。但是樂視搞了三年,搞了1000多萬臺,做得風聲水起。

其實,它已經不是電視,它重新定義了電視,把電視變成了“可互動的互聯網終端”。

當時我去樂視,他們給我演示,電視劇《小別離》的海清一出來,點擊她的裙子,價格就出來了,綁定支付和家庭地址,電視就變成了一個家庭視頻商城了。

現在電視當然已經變成了“家庭視頻電影院”,再發揮想象,是不是可以變成“家庭視頻門診”、“家庭視頻會議室”、“家庭視頻圖書館”……

這個了不得,如果電視進入5000萬家庭,這就變成5000萬家庭的分銷與推廣渠道。

大家再想想,一開電視,馬上一條廣告出來“創業學院,黑馬最牛”。一關電視“創業學院,黑馬最牛”。黑馬給不給錢?

再講一個延伸重構的例子,絕味食品,是做鴨脖滷製品連鎖的。

我大前年見戴總的時候,他說,我現在已經不是絕味了。我嚇一跳,怎麼不是絕味了呢,你不是賣了吧?

他說,不是,而是現在的絕味和以前的絕味有着本質的不同。

比如講,以前對待競爭對手,就是競爭,現在則是投資它,爲他做供應鏈服務。現在的絕味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平臺化生態型公司。

絕味這就是延伸重構。絕味做鴨脖連鎖店,遍佈全國,由此形成了輕食品冷鏈供應鏈能力,還有門店開發能力、門店規範化運營能力、人才培養能力等等,尤其是冷鏈供應鏈能力。

然後,通過設立網聚資本,去投資輕餐飲類企業,對其供應鏈、門店開發、門店運營、人才培養進行賦能,從而延伸成真正的平臺型生態企業。

這幾年它已經投了將近70家,沒有一家失敗的。

比如它投了一個香他她,今年是第三年,投的時候大概50多家,兩年時間,去年達到了500家,翻了8-10倍。

再比如它投的蒸瀏記,投的時候大概6家,兩年時間200家,翻了30幾倍。

百果園也是一個典型的延伸重構的例子。他先是一個商業連鎖企業,然後基於終端能力向水果種植管理延伸,形成了其獨特的商業邏輯。如下圖:

百果園不僅僅是一個商業連鎖企業,未來逐步發展出100個自有品牌的水果。這其中的核心是它確實把產業鏈管起來了。他怎麼管?

第一,定標準。

他把水果分爲五個指標,糖酸度、爽脆度、安全性,其中最核心的指標是糖酸度。根據這些指標,把水果分爲四個等級,招牌級、A級、B級和C級。

比如,招牌級巨峯葡萄,意味着糖酸度必須是19度以上,如果糖酸度19度以上,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必須要用有機肥。如果不用有機肥,19度達不到。

第二,必須控產。

原來是求量,種得特別密,19度就達不到。所以爲了達到19度,必須種得稀一點。

第三,不能過早採摘。

過晚就爛了,種植戶是不會幹,但是他會早早地採,因爲放的時間長一點。所以早採了,糖酸度達不到。

第四,不能用催熟劑,如果用了催熟劑糖酸度一定達不到。

所以它把這個標準一抓住,馬上把上游就管起來了。

基於此,百果園從水果商業企業向水果品牌延伸,我舉個例子,原來深圳有一家賣西瓜的企業,其他水果也做,在深圳做得很好,它也是追求做好產品。

但它做了好多年,每年的銷售4000萬左右,一直做不大。後面百果園投資了,投資以後只賣西瓜,去年是第三年,去年做了8個億,三年翻了20倍。

我總結一下,在增長形態中主要是四個方面,從機會和創新來定義這四種形態,風口鷹、風口豬、不對稱戰略和重構戰略。

理解了這幾點,就懂了增長的規律。如果你想做豬,一定要判斷風口。

存量市場當中,必須要形成不對稱優勢。或者進行重構,把行業原來的玩法改變了;也可以沿着已有的優勢進行延伸。

六、如何設計商業模式實現增長?

理解了增長點,再來看商業模式,就變得簡單了。商業模式就是基於增長點,思考自己的定位、核心競爭力和策略是什麼。

整體思考框架,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首先是定義增長點——這是戰略分析,驅動性變化是什麼?行業規則是什麼?資源能力有什麼?那麼公司戰略基於的增長點是什麼?

其次就要定義客戶,誰是我們的客戶?他的需求是什麼?他的痛點是什麼?他是怎麼做決策的?客戶的需求和痛點決定了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主張,客戶購買的決策鏈,決定了渠道策略。

再次,基於價值主張,我們要形成什麼樣的壁壘和能力,那麼這就決定了企業的主要業務活動。

比如飼料行業的核心在成本,而成本的80%又在原料,所以原料採購是一個主要業務活動。

再次,怎麼實現盈利或者現金流正循環,在傳統的產品型企業,這個應該很清晰,但是也有企業犯糊塗,聽到一個好概念,帳都算不過來就去投資,以爲代表未來,典型的是前幾年很多企業的生物質能源投資。

還有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這是個關鍵問題。

最後,弄清楚客戶購買決策鏈,就決定了分銷渠道和推廣渠道。比如講醫藥行業臨牀藥品,醫生是病患購買藥物真正決策者。

因此需要向醫生進行學術推廣,再比如,K12教育行業,學生購買的教育產品,其實老師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推廣的一個重點是老師等等。

很多所謂的商業模式創新,我一聽就知道他一定不成功。

因爲它的做法和客戶購買決策是相背離的,要花大量精力教育客戶。滴滴打車爲什麼能成,因爲花大量的錢來改變購買習慣。

我們要做的不是學滴滴燒錢,而是研究用戶決策路徑,順應用戶決策習慣。

小結一下,商業模式的設計其實就兩點:

第一,清晰定義增長

只要把增長點想出來了,戰略就完成了80%。其實增長點要麼是基於或創造一個增量的現實機會,要麼是發現了客戶痛點和特點。

第二、把客戶研究透

客戶是誰?他有什麼需求?他有什麼痛點?他怎麼做決策?把這個研究透了,你才能想清楚爲什麼向你購買,你應該做什麼,以及快速突破,分銷和推廣渠道是什麼。

所以商業模式只要想清楚這些問題,就可以了。

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創新的規律

七、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

創新的本質有哪些呢?

1.互聯網改變商業,着眼點一定是信息。

大米不是信息,你顛覆不了。但是大米的加工、銷售、推廣有信息,所以我們着眼於信息。

2.着眼商業鏈的信息(信息濃度與信息比重)。

商業鏈有推廣、交易、研發、生產、銷售、物流,這麼多環節和信息,我們要重點關注信息濃度和信息比重。

什麼叫信息濃度呢?就是信息的多少,比如交易環節、推廣環節,基本都是信息,這些環節就容易創新。

除了信息濃度,我們還要關注該環節在整個價值鏈當中比重。

比如交易環節,所有行業交易環節信息濃度都高,但商業企業的交易和衛星企業的交易環節,誰的比重大呢?

高頻、大量、分散的商業企業交易比重比衛星製造企業要大的多,所以信息濃度大、信息比重大的環節在互聯網時代更容易創新。

3.互聯網改變商業是着眼於改變商業鏈信息的連接方式。

那麼,有那些連接方式在這裏不講了,我直接給出通過改變連接方式所形成的八大戰略形態。

這八大模式,其實是三大類,如下圖:

基於用戶的移動互聯網和基於系統的物聯網在這裏不再贅述,重點講講基於產品的智能化

傳統產業產品的智能化規律是什麼呢?

第一,入口型傳統產品,比如電視,可以形成互聯網的入口。

第二,鏈接型傳統產品,比如水閥門,可以將整個水系統連接起來,形成整個水系統的信息收集與智能操作。

第三,節點型傳統產品,可以成爲收集信息的節點,比如手錶、釦子、鞋。

第四,系統型傳統產品。這類產品是完成某種效用的較爲複雜系統,系統型產品的智能化就是機器人了,比如AI醫療診斷系統設備等。

最後做一個小結,今天我們主要講了兩個模型,戰略增長模型和商業模式設計模型;一條規律,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要聚焦在改變商業鏈信息的連接方式上。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黑馬成長營』是創業黑馬學院的旗艦課程,也是中國最早開設的綜合性創業加速課程,致力於爲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的創業者提供實戰課程與加速服務,幫助廣大創業者解決真問題,實現健康、快速成長。

自2010年9月正式創立至今,黑馬成長營已成功開辦18期,累計邀請520餘位知名企業家、投資人、專家學者導師前來授課,1473位創業者營員加入學習。

9年來,已有10家學員企業在紐交所、納斯達克、A股等資本市場上市。此外,1473位學員中,31%實現融資,37%達成同學間合作,55%優化了商業模式。

讓我知道在看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