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剛忙好論文,隨便答一波……

主要有幾個原因:

1. 因為質量是一個數據,甚至說是一個比例,無法通過一次車評來說明……舉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比如你測試了車A B C三輛,車A出了問題,一般情況大家都會認為,得出車A 質量不如 B C…但是事實上三輛車都可能生產了10萬輛,故障率都是萬分之一……但正好,車評的這倆正好出了問題,能說明B C兩輛車的質量更好麼? 不能(雖然是極端的情況),因為比率是一樣的…所以有些相對質量差車型的車主,也許一輩子也沒有故障過…因為故障率那是個比例,她正好在另外一半…

2. 車評大多是新車,無法通過目前的車況來判斷車輛質量……很多車型的質量問題都是在使用幾年之後才凸現出來的……新車的比較價值不大…

3. 車輛故障率的定義不同,消費者認知不同

比如,你車窗關閉的不嚴實,在一些消費者眼中不是問題…但如果發生在高端品牌上,那絕對是大問題…標準不同很難比較…

4. 測試困難,和上題類似,很難模擬出一個相同的標準的環境來測試車輛的反應……

5. 這是個比較敏感的話題,車評人大多會迴避……因為數據很多不好查,即使有比如JDP的新車質量調研,但是事實還是有很多對內不對外的數據,查到了,也難以作證的……數據本身的水分就更難預料了……

大概就是這些吧……等想到了再補充……

大的車評團隊都和廠商保持的微妙關係的。不提質量,主要還是因為不願意輕做背書。


原因有二:

一,質量應該是通過採樣統計得到的數據來支持,一輛車短時間使用沒辦法評價;

二,大多數時候車輛的質量和使用週期以及環境正相關,目前的快餐車評不好涉及,勉強說說也沒有根據,乾脆不評價了。

總體來說,目前的車評有一大部分都存在說明書式車評和利益相關車評的問題,能相對客觀的對駕乘感受,油耗水平進行評價就很不錯了,至於質量,讓投訴和反饋來解決吧。


擔心打臉吧,這邊剛評價一比吊糟,那邊接到任務要請假好一點的當即打臉


簡單來說原因有兩種,不好說和說不好。


1、車的質量層次不齊,雖然又開不壞的啥修不好的啥之說,但還不至於在車評那一小段時間就能發現質量問題,質量問題需要長期發現。

2、即使出問題也不一定能說出來,yyp曾說過他們的試駕車不一定是質量好的車,但不能說(後半句是我理解的),還有某句「信我別買」後又刪微博,質量問題說不出來。

3、用戶口碑容易被廠家利用,中國的jdpower,統計的樣本是從4s店拿到的,所以在用戶被統計之前會被4s店以免費幾次保養等「收買」顧客做出好評。

綜上所述,質量這個東西真不好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