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有這樣一面英烈牆,牆上有烈士的肖像,還有他們的出生年月及犧牲時間。前來參觀的民衆每每看到犧牲的烈士平均年齡只有30歲左右時,都不禁會發出一聲嘆息。到底是什麼支撐這羣年輕人,讓他們如此堅定、哪怕是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呢?

  陳以文,這位曾求學於復旦大學的烈士,被敵人稱爲是共產黨裏的神行太保,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創辦國統區影響最大的進步學生刊物

  據紅巖聯線工作人員介紹,陳以文中學時期便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當中。1940年,17歲的陳以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2年,滿懷一腔熱血的陳以文來到了大後方重慶,並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入當時西遷至重慶的復旦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學習。

  就在他入學後的第二天,他便來到位於重慶紅巖村的八路軍辦事處,與黨組織取得聯繫,隨後便在南方局青年組的直接領導下,一邊學習文化知識,一邊開展革命工作。

  陳以文在大學期間,主要從事組織學運工作,他深知青年學生也是一股極其重要的力量,一定要喚起中國廣大青年學生在特殊歷史時期應有的社會擔當和責任。

  1944年下半年,陳以文和杜子材在南方局青年組的領導下,與復旦大學的一批進步同學共同創辦了《中國學生導報》,對國統區的青年學生進行宣傳教育。陳以文先後擔任了總社副社長、重慶分社社長等職務。

  後來《導報》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受到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同志的注意和關懷,沈鈞儒、馮玉祥將軍等人也都給予了各方面的幫助和扶持。然而,就在抗戰勝利後不久的1946年,國共兩黨合作關係徹底破裂,國民黨反動集團公然撕毀協議、查封了我黨在重慶的所有派駐機關,也就在這個時期,《導報》被迫停刊。從創刊到停刊,《導報》總計出版五十六期,是抗戰以來在國統區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進步學生刊物。

  在長期農村工作中練就一雙“鐵腳板”

  1947年春,爲了牽制國民黨在大後方的武裝力量,陳以文被組織任命爲上川東第一工委委員,在重慶的達縣、墊江等地區發動農民羣衆,開展武裝鬥爭。可是,這個任務對於陳以文這個從小在大城市生活上學的文弱書生來說,是有相當難度的。

  爲了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更好地開展工作,陳以文剃了頭髮,穿上了當地農民的服裝,夏日頭頂草帽,雨天頭戴斗笠,腳踏草鞋,翻山越嶺,風裏來雨裏去,不知疲勞地往返於各村鎮之間。有時,他乾脆赤着腳和農民兄弟一起鋤草、插秧。就是在這樣長期的農村工作中,他一改知識分子的文弱之氣,練就了一雙“鐵腳板”。

  一次,他爲了把祕密宣傳品送到目的地,6個多小時跑了幾十裏山路,把妄圖攔截他的特務甩得沒了蹤影。連敵人的警察局長也不禁感嘆到:“共產黨裏真有神行太保,陳以文就是。”敵人更是把他傳得神乎其神,說他能夠飛檐走壁,來無蹤去無影。陳以文神行太保的稱號就是如此得來的。

  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半年不到的時間裏,陳以文等同志發展黨員近百人,建立了兩支各三四十人的武工隊,他所工作的地區更是被譽爲“蔣管區的解放區”。可是,高強度的工作卻讓陳以文患上了嚴重的肺病,經常咳血。面對同志們的慰問,陳以文總是微笑着說:“目前形勢發展很快,我們應當更加努力工作,以實際行動迎接解放。爲了早日解放全中國,我們喫點苦又算得了什麼,就算是犧牲,也是值得的。”

  然而,1948年12月,因叛徒出賣,陳以文不幸被捕,關押在渣滓洞監獄。獄中的陳以文始終保持着樂觀主義心態,對勝利充滿着信心。他還和江姐等同志一起,以各種形式鼓舞獄中難友們的士氣。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心繫民族大業、滿懷愛國赤誠的年輕人,最終還是倒在了劊子手的屠刀之下。

  1949年11月14日,陳以文和江竹筠、李青林等30位同志在震天動地的口號聲中,壯烈犧牲在重慶歌樂山電臺嵐埡刑場。而就在不久後的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了,陳以文卻沒能等到這一天,他犧牲時年僅26歲。

  上游新聞記者 李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