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分別對這三個作家做一些介紹,就能看出他們之間她們作品各自的特點與差異。

亦舒,她出生於1946年,曾任職《明報》,她不僅寫小說,還撰寫散文和人物訪問稿。她創作了多部作品,比如《喜寶》《薔薇泡沫》《野孩子》等。其中,被拍成電影電視的就有《玫瑰的故事》《流金歲月》,還有前段時間大火的《我的前半生》。

她的很多作品都對愛情的真諦進行了反思。她的作品,不在局限於男女之間你儂我儂、愛情至上的主題,她更多的是對愛情與麵包之間關係的思考與分析。她作品中的女性,都會被冠上自尊自立的特質。喜寶、羅子君,都是在愛情與麵包的抉擇中最後堅持自我的人。她的作品中人物的行為沒有簡單的對錯之分,有的是對人性的剖析。

張小嫻,1967年生,曾為《明報》作者。她的作品分為很多系列。像麵包樹系列,魔幻愛情系列,浪漫迷情系列等,比較高產。像《如果月亮有眼睛》就是根據她的《那年的夢想》改編的電視劇,還有前幾年拍的《麵包書上的女人》。

她的作品中,愛情是純潔簡單而又充滿痛苦。她的小說同樣注重女性的獨立性。只是她作品語言愁郁,總是充滿淡淡地哀傷,讀起來就像《雨巷》給人朦朧、美好的感覺。而,亦舒行文比較犀利。

安妮寶貝,是這幾年比較大熱的作家。她出版了多部小說、隨筆。作品有《素年錦時》《告別薇安》《七月與安生》《蓮花》等。其中,《七月與安生》更是被拍成了電影和電視劇,並且極其叫座。

她的作品充滿了青春的氣息。讀她的小說,總能感受到青春時期那些關於愛情、友情、親情獨特又朦朧的情感。無論是朦朧的愛戀,還是對生命的感悟,她都描寫的細膩獨到。不過,對於獨立女性方面的描寫較少。


首先亦舒,張小嫻和安妮寶貝三位女作家主要寫作領域都是婚姻情感,從年齡上說,亦舒最大,張小嫻次之,安妮寶貝最小。

從她們分布的區域,亦舒和張小嫻主要生活在香港,安妮寶貝生活在大陸,主要北京和上海等地。

從她們的成名方式看,亦舒和張小嫻還是傳統的出版書籍成名,成為暢銷書作家。而安妮寶貝則是在網路上發文,通過網路高點擊量,進入出版實體書。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她們的情感觀點和文風寫作。

亦舒,關於兩性的主要觀點是女人要依靠男人才能獲得成長和成功。以最近熱門《我的前半生》來說,羅子君從一個家庭主婦成長為收入豐厚的職業專業人士,主要靠賀函這樣的高知單身年作為導師。這種觀點可以說,貫穿亦舒的大部分作品,適合中國傳統的對女性的定位。

亦舒文筆熱辣,貌似看透人生,其實只是給讀者講了一個白日夢的故事。

張小嫻,可以說的是情感的苦情戲。她的作品裡很多類似的情節,一個女為了愛一個男努力賺錢、化妝取悅對方,但對方還是離開了,而女主則苦苦地等待。等待,是張小嫻情感的主題。

張小嫻文筆清新,優雅,較少肉味的氣息,被很多文學評論家看好。

安妮寶貝寫了很多文章,前後文風有轉變。前期的小說情節基本上一個到處流浪的女人,愛上了一個穿白襯衫的男人,分分離離,最後兩個分道揚鑣卻在某天想起。前期的文字比較頹廢、陰鬱,字裡行間里充滿肉體的歡愉與刺激,對青少年來說,這不是一個好的影響。

安妮寶貝後來結婚了,有了小孩子,信仰佛教。因此,她直接改名「慶山」,後期的文風主要偏向內心感受的體驗訴說、佛教對她的心產生的影響,此時的文字從容、平淡又深刻,比較耐看。

三位女作家有她們的人生,如果不是做學術研究,其實沒有什麼好比,喜歡哪個人的書,去買就是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