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複雜

——AR中所不可避免的複雜性設計

AR這門技術本身的階段性決定了在這個領域裡做用戶體驗設計,就必須面對「複雜」這個概念,這似乎和如今廣泛強調的「簡潔化設計」背道而馳。

首先來確定一下,這裡的複雜不是指單純界面上的複雜,是以使用這個產品達到目的的難易程度來衡量的。現在市面上所有以實用為目的,並且全程使用AR技術的應用,比較起普通應用來說都是比較困難的。

應該指出的是,我們(用戶)討厭的不是複雜,是學習。為什麼我們可以花很多時間去學習英語、學習駕駛,學習某種知識……卻無法忍受在應用中有過多的學習過程?因為我們學習英語或者其他知識的過程中,學習本身是促使我們能夠完成最終任務的手段,而使用應用時卻不一樣,學習是為了使用應用,而使用應用才是完成最終任務的手段。

我畫了一張圖來解釋這兩種區別。

過程成本.jpg

可以看到,使用產品來完成任務其實分成了2個階段,當X1+X2的值比原本的X值越小,則越節省成本,產品越易用。

相比較傳統的屏幕界面,AR設計作為新興技術,不可避免的需要用戶需要花費一定的力氣學習對新技術的運用,在這篇文章中,我主要講的就是這一部分的複雜性,至於第二部分,可以在另一篇文章中繼續探討。

基本思路:

借用現有界面設計已經具有普遍認知的一些常識來減少學習成本,建立新的心理模型(用於解釋人的內部心理活動過程而構造的一種比擬性的描述或表示。可描述和闡明一個心理過程或事件。用於多個學科,在用戶體驗中更常用的是用於解釋人類識別客體的「原型匹配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複雜性探討的對象是頭戴式設備(主要是眼鏡)的AR設計,並且不是簡單的video-see-through系統。(video feeds from cameras inside head-mounted devices. )

第一個複雜:需要用頭部來聚焦操作部分。

如果你需要激活一個按鈕,你必須移動頭部(而不是眼睛看到)來控制游標(Gaze)移動到這個按鈕下。

雖然很多應用中會給出按鈕的激活態(滑鼠或者遙控器操作),但其實並不會引起我們多大重視,因為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聚焦按鈕和點擊按鈕這兩個操作是非常連貫的。整個過程的鏈路是:我看到我要點的按鈕了——控制滑鼠/遙控器聚焦然後點按;而在觸摸屏上,更是省去了按鈕聚焦這個概念,我看到它,然後直接點擊就可以了。

然而,在頭戴式的AR設備里不是,界面需要清楚的傳達一個聚焦狀態(眼動技術會增加耗能和頭戴設備的重量,在現在這個階段是不可行的),並且需要用戶保持在這個聚焦狀態下,點擊才可以生效。這和用滑鼠操作電腦很相似,但是在AR眼鏡中,聚焦和點擊是兩個明顯分離的動作。

這就引發了這裡第二個複雜性:

第二個複雜:需要使用手(手勢/按鍵),在保持聚焦狀態下來確認該操作。

除非所處界面是一整塊可以點的按鈕,那麼就不可避免的擁有所述的複雜性。而為了去掉這塊複雜,我們嘗試了使用時間來代替手動——只要確保聚焦狀態保持到足夠的時間,就讓任務繼續下去——儘可能保證「我看到這個選項到我確認該選項」這個過程是順暢而簡單的。

但是這種交互也有一些使用限制:

1保持聚焦的狀態不易過長,因為保持頭部長時間(5s以上)不動是一個反常理的要求。

2 按鈕區域不能過小,這點不用說,太小不好聚焦。但是按鈕區域也不易過大,防止誤聚焦。注意我們的眼睛不止可以看到頭部正對的位置,也不止能看到界面上虛擬的內容,真實世界是AR界面的一部分。

3 不適用於有時間限制的應用(即需要快速完成操作的任務),因為確認需要等待足夠時間才能進入下一個步驟。

第三個複雜:成功操作的條件

這是技術本身的發展階段帶來的限制,如果要達到成功使用,或者是達到較好的效果,需要滿足一些限制條件。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與真實環境的匹配問題。

我認為,這是AR設計里所面臨最大的問題,有很多地方需要探討,在這裡,我只簡單討論一下技術影響用戶體驗的部分。

這裡有兩個概念:SlAM和物體識別。

SLAM是即時定位和地圖構建技術,物體識別是根據特徵點來認知對象,它們都屬於人工智慧的技術範疇,我是拿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來理解的,SLAM解決的是我是誰,來自何方的問題,而物體識別解決的是為誰而生的問題。

因為是機器,所以……他們的三觀不一定都正……

舉一個具體的需求,當使用AR眼鏡去掃描識別一個物體時,需要儘可能的保持頭部靜止,眼鏡水平幾秒鐘,並且對現場的光線也有要求,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這些文字如果一次性提示出來本身就會造成應用的複雜性,另外,我們沒有一個標準告訴用戶光線到底要多強(和具體環境與物體有關),也不能知道用戶現在沒有識別出來到底是因為光線問題還是頭部在動。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一旦機器認為它識別出來這個物體了,識別過程立刻就會結束。

這帶來什麼體驗性問題呢?

1 有可能你根本都還沒來得及看到那些注意事項,識別就結束了。

2 因為你沒有看到注意事項,可能識別成果和真實物體並不準確(只是機器認為它識別出來)。

匹配不準確.png

3 如果你沒有滿足這個條件,它會一直在識別狀態。

另外,AR眼鏡在使用中更偏好於在室內使用,室外受到光線和環境的影響,顯示界面的可見度會大大降低,但很多應用,我們又不得不需要在室外使用,AR也是一樣。

其他還有,我會在後續的文章中繼續討論用戶體驗在AR這個領域的問題。

作者:林影落

作者簡書

jianshu.com/p/b22d0dd49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