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裏必然會有一些文物,民國時期的袁大頭,看看民國小小的銀元,到底值多少錢呢?

  在民國時期主要流通的錢就是大洋,又叫袁大頭,出現這種貨幣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爲了統一全國的貨幣而制定出來的,而民國頒佈了《國幣條例》之後,北洋政府就是用銀來作爲貨幣的材料,在1914年12月,開始了制幣,制幣的地點就在江南制幣廠,那時候的物價不算太高。

  在那個時期一個大洋可以買8斤肉,一斤大概是一角兩分錢,一塊大洋拿去買棉布,可以買十尺棉布,一市尺在一角錢,而買白糖一斤六分,油貴一些,一斤八分,那時候的鹽最便宜,一斤兩分不到,這樣算起來一塊大洋摺合人民幣大概是四十五元。

  其實我們通過整體的物價水平來看,一個工人的工資一個月才十八塊錢,而我們可以通過日常用品的價格來計算,當時一塊銀元的購買力是非常強的。

  對於銀元的稱呼,因爲上面刻着的是袁世凱的頭像,所以很多人都稱爲袁大頭,或者袁頭幣,從此之後大洋就形成了,作爲民國時期的主要流通貨幣之一外,其實含有銅質的錢幣,銅自然不算太貴,所以它的面值只有一分,那麼如何進行兌換呢一千文可以兌換一塊大洋。

  人們辨別大洋真假習慣性的吹,然後在耳邊聽有沒有回聲,如果耳邊有回聲,那確定這是真的。

  總的來說大洋在民國時期真的很值錢,摺合成人民幣大約是30~35元,在30年代北平請喫涮羊肉火鍋的話一塊銀元就夠了,而在看如今的消費已經不止這些錢了。

  還有的人喜歡收藏,收藏各種版本各種年代的錢幣,有些特殊的大洋,價值更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