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以二戰為背景的戰爭片,故事背景1942年為希特勒率領的德國納粹黨軍隊發動戰爭試圖要征服蘇俄,與蘇俄的紅軍展開在史達林格勒的對峙交戰。

大敵當前的片名是從1973年威廉·克雷格的書《大敵當前:史達林格勒戰役》(Enemy at the Gates: The Battle for Stalingrad)擷取而來,

描述史達林格勒戰役時,蘇俄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與德國柯尼希上校決鬥的故事。

現在史界一般認為這場對決是宣傳需要產生的傳奇故事,並非實際存在。德軍也不存在柯尼希此人。

影評

每次看美國詮釋蘇聯歷史或人物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反觀俄羅斯自己拍的戰爭片,就顯得冗長和盡情描述過程,較乏趣味。

但是美式就將戰爭片詮釋的有血有肉,戰爭片不是只有戰爭,

不過相較於俄羅斯的拍片手法,著實喪失了它歷史重點。

史達林格勒一戰在俄羅斯歷史扉頁中佔有很重要的篇幅,

史達林格勒即為現在的伏爾加格勒,

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致命的戰役之一,

德方和俄方陣亡估計約710,000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更以雙方不考慮軍隊與平民的傷亡著稱。

值得一提的是伏爾加格勒的重要性引起希特勒攻佔的三個主要原因。

首先,這個城市是伏爾加河上的主要工業地,也是聯繫裡海與蘇聯北部的重要交通中心,德軍如果攻佔該城將有效改善對北部的物資輸送能力;

其二,攻佔它將能掩護當時進攻高加索的巴庫油田的德軍左翼,達到切斷石油供應、癱瘓史達林戰爭機器的戰略性目標。

最後,希特勒認為該城是用蘇聯領袖約瑟夫·史達林的名字命名,如果能攻佔它將能在意識形態及宣傳上獲得成功。

由於蘇軍同樣認知到這些戰略目標,即便在時間和資源上有極大的限制,仍然命令派遣任何可拿起步槍的人進入該城防守。

雖然此時的蘇軍與德軍相比機動力十分低,但因為戰鬥主要將在龐大的市區內進行,德軍的裝甲部隊與機動的的機械化戰術無法發揮其所長,

而手持小型槍械的蘇軍則適合此型戰鬥模式,其缺點的影響可減到最低。

 

電影中有一幕很印象深刻,

那一幕是俄方軍人畏戰欲往回逃跑,

卻慘遭自己同胞射殺。

當時史達林下達對史達林格勒蘇聯軍隊第227號命令:「退却阻止命令」(口號「不許後退一步」),對所有後退者格殺勿論,NKVD開始執行射殺逃亡士兵的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