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睦州-嚴州歷史淺析——基於建德古代行政體制改革的視角

4 人贊了文章

建德擁有非常非常悠久的人文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揚州之域),延續至春秋戰國(越、楚),秦(會稽富春縣),當然這些早期的歷史太過久遠,而且只有行政區域上的劃分,中央政府對建德並沒有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建德真正的州府縣治尚不清晰,所以今天的主題會從三國開始,即吳國對建德的治理與管轄。

1、公元221年,孫權手下的大將孫韶(字公禮)封建德侯。

2、公元225年,建德開始置縣,孫權將建德、新昌兩縣從富春縣分出,治所分別在今梅城、大同。由於孫韶的故鄉在建德,而孫韶的封地也就是建德縣的轄境,因此建德縣名其實就是因封建德侯而來,取建功立德之義。(建德置縣與建德名稱的由來

3、西晉時期,新昌縣更名為壽昌縣,壽昌之名自此始。(在中國古代1000多年的歷史中,壽昌和建德一直是平行的兩個地域,直到1958年壽昌併入建德。同時這兩者的範圍大致構成了今天的建德市)

4、南朝時,建德被劃歸金華郡,壽昌則屬新安江郡。(最近熱播的琅琊榜說的就是這個時期的事)

5、公元589年(隋),壽昌被併入新安縣(今淳安縣),建德則屬於金華縣,並改稱吳寧縣,兩縣均屬婺州。

6、公元603年(隋),在新安故城的基礎上設立睦州睦州從此登上歷史舞臺。州治所在地為新安縣(今淳安縣)(也就是睦州政府所在地是新安縣)。

7、公元607年(隋),睦州被改為遂安郡,桐廬縣在這個時候被併入遂安郡;與此同時,新安縣改稱雉山縣(今淳安縣),仍為郡治所在地(也就是遂安郡政府所在地是雉山縣)。

8、公元621年(唐),遂安郡又被改回稱睦州,並在桐廬的基礎上設置嚴州,同時原來被劃分到金華的建德又被劃分回來,歸嚴州管轄。(註:唐朝的行政區劃制度為「道、州、縣」,當時睦州屬於唐——江南東道下的14州之一,與杭州、明州等並列)

9、公元624年(唐),建德被撤,歸併於桐廬和雉山(今淳安縣)兩地,均屬睦州管轄。

10、公元683年(唐),復置建德縣,屬睦州管轄。

11、公元697年(唐),睦州州治由雉山(今淳安縣)移到建德,建德為州治始此(也就是睦州政府所在地從淳安移到了建德,而具體的地點就是今天的建德市梅城鎮)。

12、公元900年(唐),桐廬被劃分到杭州。

13、公元978年(宋),桐廬又被劃回給睦州。

14、公元1121年(宋),北宋末年方臘起義失敗,宋徽宗改睦州為嚴州(2017年國考的考點),建德、壽昌隸屬不變,屬於嚴州,睦州從此退出歷史舞臺。(此時建德仍為嚴州政府所在地)(註:宋朝方臘起兵,先攻取清溪(今淳安),然後順江而下,破睦州城,即以引為行宮,先後共破六州五十二縣)

圖1 睦州行政區劃

(註:歷史上的睦州是具有重要行政地位的一個州,大致包含了今天的桐廬縣、淳安市和建德市,與杭州具有同等地位)

15、公元1265年(宋),建德行政體制升級,嚴州升為建德府,建德、壽昌均屬於建德府,建德為府治所在地。(註:宋朝的行政區劃制度為「路、府、州、縣」)

16、公元1277年(元),建德府被改為建德路。(註:元朝的行政區劃制度為「行省、路、府、州、縣」)明初,建德路改稱建安府。(註:明朝的行政區劃制度為「省、府(州)、縣(州)」)

17、公元1375年(明),建安府復稱嚴州府,下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遂安、淳安六縣。

18、公元1911年(清),舊府制廢除,嚴州府併入建德縣。

綜上所述,基於建德(睦州、嚴州)的行政體制改革,本文對建德(睦州、嚴州)在我國古代的歷史地位進行了相應的闡述,可以發現建德在我國悠遠的古代歷史中具有重要的行政地位,是一個「標準」配置的州府,具有燦爛的文化和文明,絕不僅僅是我們今天很多人都沒有聽過的小建德,那個杭州往西200公里開外的小縣城。本文整理此文的目的在於讓我們建德人對最接近身邊的地方史有所瞭解,增強地域自豪感。同時也希望讓更多的人瞭解建德,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縣級市」。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