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說說我女兒的事情吧!今天晚上我拉著她的小手回家。看到了一棵光禿禿的花椒樹,問她:「你猜這一棵樹死了沒?」她說死了。我告訴她沒有。等到春天來了它就會長出新的樹牙來。又走了一會兒。她說:「媽媽,我給你講一個春天阿姨的故事吧!」

接著她就開始給我講起來:一隻小白兔過冬天了,它很無聊……開始有一些驚訝她怎麼想到的故事,後來聽了一會兒,想起來她聽過這個故事,可能記不太清楚了,還有一部分內容是她自己想的。孩子三歲八個月。喜歡聽故事,看繪本。

給你說這麼多,其實就一句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小孩子看書你不一定都要他給你說出來,難道你想他給你鸚鵡學舌嗎?先培養他愛上書再說。時間久了,她會有自己的見解的。

一點意見和自己的體會,僅供參考。


我的建議是三條:一要在讀繪本時邊讀邊啟發孩子,二要適當獎勵孩子的複述,三是父母要引導孩子將故事與日常生活建立連接。下面就來具體看一下。

1. 在讀繪本時邊讀邊啟發孩子。我想問一下,您是如何與孩子進行繪本閱讀的?請您仔細回想一下,同時我來分享一下我的方法。在孩子能注意到文字這種東西的時候,我就開始給她讀繪本,準確地說,是孩子拿著繪本指著(那時她還不會說話)讓我給念。最開始,可能是我給她讀了她自己感興趣的片斷,她突然發現有媽媽在念這些文字的時候,比自己盯著那些圖片看更有意思吧。然後,她就會不停地讓念,即使是很短或剛念過的繪本,都會重複N次。在這時候,父母的機會來了,在父母給孩子重複的時候,她可能在大腦里思考一些東西,一些只有孩子能想到的雜亂的東西,這時就很需要父母的啟發與提問。如何孩子太小剛剛說字或詞,父母的提問最好是簡單一些,短一些,直接讓孩子回答是或不是,或者讓孩子點頭或搖頭,你可以說「這個小動物在找媽媽,是不是?」或者「你喜歡小豬手裡的糖果嗎?」總之,要提一些適合孩子年齡階段的並且孩子能理解能回答的問題,讓孩子增強閱讀的參與度,也增強孩子的記憶與理解,可能你問了這個問題,下一個問題已在孩子腦海里形成,只不過她還不會說出來。所以,要進行啟發式的參與式的閱讀,哪怕只讀了一本,而不是一本接一本只追求數量。

2. 適當獎勵孩子的複述。語言是一種很高級的思維活動,而對一個小孩子來說,複述已經更高級了。為什麼呢?複述需要按照繪本上的情節或內容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達出來,而孩子的語言能力還處於字、詞、短句或者看見什麼說什麼的初級階段,那麼難點就在這裡了。讓孩子去複述,首先她要記住這個故事啊,不管是理解式記憶還是強硬記憶,孩子在腦袋裡首先要有關於這個故事的情節然後才能組織語言。這個時候,父母要先給孩子選擇一些短的故事讓他來複述,可以在孩子說不下去的時候,給予提醒。當孩子說完以後,哪怕第一遍只說了個誰和誰做了什麼這種簡單的要素,父母也要給予鼓勵,這種鼓勵不是一句「寶寶,你好棒啊」,而是父母真誠的讚賞與具體的表達,你可以看著孩子的眼睛告訴他,「寶寶,你剛才給媽媽講的烏鴉喝水的故事很好,媽媽很喜歡聽」,然後你再來簡單的複述一下故事,「你剛才說的是一隻烏鴉……」,請注意這裡父母的重複只需要比孩子的複述多一些東西就行了,而不是全部講完,因為基於孩子腦袋裡對故事的印象,在他聽的時候也只是在自己記憶與理解的基礎上去聽,所以父母可以多加一些東西就行了。對於孩子努力地複述完這件事,一定要給予獎勵,至於獎勵什麼,那就看父母多重視孩子的複述這件事了,可以是孩子喜歡或想做的事情,也可以是父母為孩子準備的禮物等,總之要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知道,哦,我努力地講故事,媽媽就會獎勵我,那我下一次要繼續加油~

3. 父母要引導孩子將故事與日常生活建立連接。建立連接,我認為這是孩子學習所有知識的基本方法之一。用某種辦法將孩子接觸到的新知識與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建立連接,從而讓孩子把故事整合到他自己的知識體系裡面去,這樣孩子更容易記憶與複述。還以烏鴉喝水為例,當給孩子講完這個故事,孩子也大概知道是一隻叫烏鴉的鳥通過扔石子的辦法喝到水的情節以後,那麼在平時的故事中,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了,比如你在給他倒水的時候,倒半杯水,然後問問他有沒有辦法可以喝到水,小烏鴉是怎麼做到的,我們除了放一些葡萄當石子以外是不是還可以拿一根吸管,比如,在講到東西的輕重的時候,你可以用一盆水,告訴他,石子比較重,所以沉到水裡,就像小烏鴉那樣,而羽毛或者碎紙片輕,所以浮在水面上。總之,父母就是要不斷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將新的知識與舊的知識建立連接,也許你只是提到了石子與水,而孩子已經在腦袋裡將這個故事想過一遍了。這樣來講,孩子複述不就變成一件簡單的事情了嗎?

希望對您的幫助~~~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來想一下自己會在什麼情況下願意跟別人去分享一個故事呢?

一定是我們自己確實喜歡這個故事,願意把它表達出來,更重要的是,能夠把語言組織得很好。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給孩子希望孩子去複述某個故事的時候,應該也是遵循這樣的思路。

1.孩子喜歡

這個故事一定是孩子喜歡的。

孩子喜歡的原因可能會很多,比如說這個話題本身就是他比較感興趣的,或者是他在跟父母共讀的過程中得到了快樂,所以也對這本書產生了好感。

2.幫助孩子梳理脈絡

這一點,我們父母常常忽略。

孩子有時候不願意去複述這個故事,很多時候是因為他不知道怎麼樣來梳理自己的思路。

這個故事的起承轉合到底在哪裡,孩子並不清楚。

這就需要我們父母來幫忙,一起跟孩子梳理這個故事的脈絡、搞笑的點還有轉折和結局等等。

這時候,我們甚至可以祭出「思維導圖」這件神器。一起來看看故事的主人公是如何歷險的。

3.引導孩子表達

我們試著用一些邏輯詞來引導著孩子表達。

故事的一開始…

之後…

雖然發生了…

但是主人公還是…

最後,他們終於…

這樣的句子能夠讓孩子更好的懂得表達的方式。再去複述也就不成問題了。

最後想說的一句重點!

後兩點是建立在孩子喜歡故事的基礎上的,脫離了興趣的「幫助」和「學習」是痛苦的。

我們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孩子的快樂幸福。


如何讓孩子愛上複述?第一確認理解。孩子的認知層次有時候跟我們大人其實不太一樣。大人覺得自己講得很清楚,孩子卻聽得很模糊,或者是說大人以為講的孩子已經了解了,但是很可能孩子完全解讀成另外一回事。所以確認理解非常重要,這是口語討論最基本的要求。確認理解的方式其實非常的簡單。大人只要問孩子說「唉他怎麼啦?他做了什麼事?然後他怎樣呢?「或者是說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他會來問大人問題,然後你幫他解釋,主要在這個階段,重要就是幫助孩子知道這本故事到底在講什麼。有些父母會把故事中比較難的字自行替換成簡單的口語,但是這個是不必要的,因為好的繪本和文章字字句句都是經過推敲的,所以其實建議家長們要先照念,然後念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些詞好像對孩子太難了,可以先念完之後,然後問問孩子說「唉你知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如果孩子知道那就過去了,如果孩子不知道,家長就幫他解釋一下。比如說故事裡面寫說和風徐徐,家長就不要自己把它換成有點風在吹,那樣意境就全沒了。或者是說有些古典的童話會出現,比如說寒暄這種詞,例如他會說這個王員外,還有李員外寒暄。老師說寒暄這個詞孩子一定沒聽過,但是他有不懂嗎?其實從上下文看畫面,孩子總不至於把寒暄當成很冷,所以家長可以先念過去,然後暫停一下。問問孩子說你知不知道什麼是寒暄呢?那如果孩子說「大概就是打招呼吧「那就表示他懂了。那如果孩子不懂,家長就跟他解釋一下,說「寒暄就是打招呼「。這樣子做的好處是在閱讀中不斷累積新的語彙。但是如果家長每一次都先幫孩子簡化,孩子就沒有辦法學到新的詞。接下來當孩子聽懂故事之後,家長就可以開始做預測和回想。可以在故事有出人意料的發展的時候問小朋友說,「這小熊走進森林裡了,媽媽考考你,我們要看下一頁之前,你猜猜看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那孩子可能說了一下他的想像,你就問他說為什麼他會發生這個事呢?你覺得呢?讓孩子往下做預測,你知道嗎?像預測這個東西在我們閱讀教學裡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孩子為什麼做得到預測?預測其實不是要他亂猜。預測,是要讓孩子根據他之前的閱讀經驗,根據他的知識,根據故事裡頭的線索,去揣測接下來的情節會是什麼。所以你教孩子去預測故事,就是讓他練習,去整理他之前得到的各種訊息,然後試著去推論。而這整個邏輯思考的過程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一本書當孩子還不熟悉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會要求你反覆講好幾次。那在反覆講的過程中,其實你每一次都可以問一些預測的問題,你可以問他說,啊接下來呢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像這樣的過程既是推測也是複習。孩子熟悉情節之後,家長可以把預測在網上進一步改成說,唉如果你覺得他當時不這麼做的話,會有什麼不同的結果呢?或者是你可以問他說,唉如果你是故事主角,那你會怎麼做?為什麼呢?也就是讓孩子試著去想想,有沒有什麼不同的結局或可能性呢?那這樣子的能力呢可能比預測還要再更高一層。進入一種怎麼說,沙盤推演,多角度思考的境界。好,那這個時候孩子不管怎麼回答呢你千萬不要批評他,噢你就只要說噢真的啊你覺得會這樣,啊然後這個時候還要加一點,你也順便分享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也來預測預測推演推演。父母的分享會幫助孩子得到新的領悟。於是一次一次的預測回想推演每一次,每一次孩子就會產生新的想法。好,再往下一個策略呢是回想,就是說故事講完之後,可以問小孩還記不記得這故事講什麼?啊你叫他講。然後其實有時候你會發現,或者是,我相信你一定會發現,孩子剛開始回想的時候,呢它很可能是跳躍式的,明明一個故事呢你是很順的,從頭到尾講下來,但是小孩回想的時候,呢他可能一下講這裡一下講那裡,嗯這種現象不止發生在孩子身上,其實我們大人也是,比如說我出去演講,有時候我就好玩,啊結束的時候我就問問現場聽眾,說啊我今天講什麼,大家可以回饋一下嗎?其實我們通常都會發現,大家聽到的都不一樣,主要的原因當然可能是因為每個人醒來的時間不同了,不過實際上的狀況呢其實是每一個人的注意力本來就會高高低低,每一個人專註的點也會不一樣,而且更重要就是說每個人理解事情的程度也不一樣。所以會產生一種現象,就是我講出去的訊息只有一種,但是不同的聽眾,每個人聽到的卻是千百種的也是。這本來就是很自然的現象。那同樣道理,你講一個故事給孩子聽講,講完之後問孩子媽媽剛剛講什麼?你會發現孩子說出來的點可能讓你非常驚訝。所以回想這個東西呢可以幫助你知道孩子聽到了什麼,他留意到了什麼?他為什麼這樣留意?孩子給的這個回饋不止對孩子的能力很有幫助,其實也為父母本身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訊息。另外不要小看回想這件事,我們有時候腦袋想的和嘴巴說的是兩回事,孩子要能夠回想,然後說出來,他必須要有好的組織能力,才能夠把他腦袋裡散亂地回想到的各種訊息,透過口語串成完整的語句,然後說出來。

讀完繪本,如何讓孩子愛上複述?

這個問題裡面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繪本是家長讀還是孩子自己讀? 如果是家長讀,首先就要求家長讀繪本的時候,無論是普通話,還是斷句,還是感情,都要到位,這樣孩子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只有理解和記住了,他才能複述的更準確,同時也可以在閱讀中增加識字量,並在以後的學習中跟老師的教學接軌,不用老師糾正。家長每次在孩子理解和記憶的差不多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試著複述繪本的內容,這樣形成習慣之後,孩子自然就會習慣複述。

如果是孩子自己讀繪本,只要他能在斷句方面做到很熟練,家長也可以從讓孩子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複述繪本的內容開始訓練孩子,還是在形成習慣之後孩子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第二個問題就是:到底是讓孩子有能力複述繪本的內容還是愛上複述繪本的內容? 這是兩回事。我覺得只要訓練孩子有能力複述繪本內容就可以了,至於愛上複述,這個一沒必要,二愛上一件事情比有能力做一件事情難度大多了。畢竟很多事情儘管是很好的,可人偏偏不喜歡,這是誰也沒辦法的事情。


首先選擇寶寶喜歡的繪本,寶寶從心裡喜歡了,才會用心傾聽,才會喜歡翻看繪本。就和我們大人一樣,不喜歡的事情很難提起精神來。還有就是不要刻意讓孩子複述,開始的時候引導著讓孩子講述一部分的情節,根據孩子的情緒和複述情況,再慢慢增加難度。如果孩子能很好的複述,一定要在言語上表揚孩子,得到鼓勵的孩子會越做越好。如果孩子抗拒複述,也不要著急,多講幾次,或者嘗試換本書,切莫著急,教育孩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太功利了可能會扼殺了孩子的主動性。

我一次注意我家徹寶複述的習慣,是看動畫片小豬佩奇的時候,因為控制徹寶看動畫片的時間,看幾級就不看了。下次孩子想看,問他看哪一集,然後回憶的時候他能複述一部分情節,後來我又選購了小豬佩奇的書,和電視不同,是一個個畫面的,差不多動畫片都看過,雖然不識字,但是從圖畫也能講述差不多,實在不會還能自己編故事,還鍛煉了語言能力。


讀完繪本,為什麼要讓孩子複述?

我覺得我們關注點應該不是讓孩子複述,而是要讓孩子真正喜歡上讀繪本。如果他真心喜歡,他就會主動跟你討論這個繪本。那怎麼讓孩子真正喜歡上讀繪本呢?

我覺得主要從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了解孩子的興趣點,選擇孩子喜歡的繪本給孩子讀。有了這個喜歡的基礎,無論是親子共讀,還是孩子自己讀,就會更容易。

其次,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聽懂這個故事,喜歡上這個繪本。

第三,引導孩子參與繪本故事的討論,用遊戲等方式通過把繪本故事延伸到生活里讓孩子更加深入理解繪本,擴展繪本的功能。

總之,興趣是學習之母,培養孩子讀繪本的興趣比複述更重要。


自從孩子出生,我就開始了給他買書講故事之路。起初是因為去聽了一個育兒講座,有句話印象最深--買玩具不如買書!好吧,書是買了,玩具也沒落下。

8年後的今天,愛讀書這個習慣是養成了。在說句子、描述什麼的時候,好處尤為明顯,不一定在什麼時候就會說出個恰當又漂亮的詞句,為娘甚是欣慰!

語文成績目前來說不理想,但我堅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優勢尚未完全顯現!

我認為讀書不能太過功利,開卷有益,相信寶貝!

歡迎關注,在故事中育兒,在歡樂中成長!


我是故事媽媽,經常辦線下故事會幾十場,也有幾年的親子閱讀經驗。我覺得繪本要不要複述真的不要強迫孩子,也不要去問他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之類……這隻會讓他對聽故事或者看書反感


讀繪本是沒有要求的、是孩子最自由體驗快樂和收穫的一種感受。只要看了、讀了、感受了、就必定有收穫。讀繪本是件長期輸入、慢慢輸出的過程。複述最大的問題是、限制了孩子的想像空間。讀繪本最大的誤區就是、大人覺得應該像教科書一樣、按照內容講。不、不是這樣的。孩子年齡大不同、興趣點不同、繪本有很多種講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