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先生打勝仗與其他人不同,比如戚家軍,是戚繼光自己訓練出來的一支隊伍,所以才能戰無不勝。而王陽明的軍隊往往都是臨時湊起來的隊伍,甚至都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但是就是這種情況下,陽明先生確實一生從未打過一次敗仗。真乃神人也。

為什麼能夠打勝仗,原因大致如下。

1.陽明先生小的時候學過兵法。這一點可能很多人都會忽略掉,他小的時候願望是想要當聖人,而聖人不外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陽明先生小的時候就選擇了這最後一種,也是他認為最簡單的一種,帶著自己的小夥伴每日演練兵法。不可否認,這為他後來的帶兵打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心學。心學也是心理學,所謂兵不厭詐。陽明先生平定江西匪患的時候,總是能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時候,給予他們痛擊。而這就是心學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時江西之地有無數匪患,眾人在一起商榷先打哪一股敵人?有人建議打最近的,最近的省的舟車勞頓,將士們一鼓作氣給他平了,豈不美哉。有人建議打最強的,最強的給打幹翻了,震懾其他土匪,以後也方便圍剿。有人建議打最弱的,打最弱的肯定能贏,這樣先來個開門紅,漲漲士氣。然而陽明先生把這些建議全部否決了。選擇打了最遠的敵人。???陽明先生解釋道,最遠的敵人,肯定不會想到我來打他們,所以也是最沒有防備。果然輕鬆取勝。

3.寫信。不戰而屈人之兵。陽明先生酷愛寫信,在平定匪患的時候,往往會先給敵人寫一封招降書,而這書內寫的是滿紙情誼,處處替土匪考慮,並寫上真要打,你們也打不過我。陽明先生名聲在外,很多土匪看過之後心裡的牆立刻就瓦解了。以至於後來平定廣西之亂,陽明先生僅僅靠著兩封書信,就招降了亂黨。

4.致良知。陽明先生晚年對於良知之學有過一段話,「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我以為陽明先生已有死生之明悟所以才能憑良心做事,才能凡事盡心儘力。甚至在晚年的時候,他感覺自己時日無多,在沒有得到中央首肯的時候,主動平定八寨斷騰峽。不出一月,有上百年歷史的匪患聚集之地,從此銷聲匿跡。


王陽明能夠打勝仗是因為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的這種可怕的洞察力來源於他的心學,因為王陽明和古往今來的所有哲學家都不同,他的心學十分特別,就如同吃飯的筷子和挖地的鋤頭,隨時都可以用,一用就能打勝仗。

比如寧王叛亂的時候,王陽明舉兵平叛。當時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寧王的軍隊號稱十萬人,王陽明帶領的兵士還不到一萬人,那王陽明是怎麼取得這場勝利的呢?

他分析寧王叛亂之後最可能的線路是攻擊南京,佔領南京後再繼續北上,再不濟也可以定都南京跟京城分庭抗禮。但是當時江西乃至全國各地的兵力還沒有集結起來,如果寧王兵貴神速的話,還是非常有可能拿下南京的。

王陽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辦法把寧王的軍隊拖在江西南昌。 他利用了寧王內心的猜疑,在寧王駐地的街道貼了很多小廣告,主要內容是都督許泰等率邊軍、劉暉等率京軍各四萬,還有贛南王守仁、湖廣秦金、兩廣楊旦各率所部,共計十六萬軍隊要來平叛了。

寧王一看到這些告示就起了疑心,正在將信將疑的時候。王陽明又玩了一把無間道,派人寫信給寧王的謀士李士實,又故意讓這封信被寧王看到,就說感謝李士實在寧王身邊幫忙。這下寧王鐵了心要留守南昌了,錯過了最佳的進攻時機。後來王陽明又利用寧王的弱點,僅僅用了四十三天就打敗了叛軍。


在平定南方匪患時,王陽明根據戰爭情形,因時因地制宜,使用了很多軍事謀略。我們知道,王陽明青少年時代就曾專門研究過兵法,所以,雖然這是他第一次負責軍事行動,卻張弛有度,迅速剿滅了所有土匪。

當然了,即便在行軍途中,王陽明也沒忘記研究學問。他曾給弟子們寫信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意思是我這次出征,消滅這些山賊鼠輩並不難,難的是你們這些學生要把心裏面的賊消滅掉。什麼是心裏面的賊呢?其實就是各種慾望和雜念,如果把它們都消滅了,就可以走上聖人之道。

對王陽明來說,聖人學問才是最重要的,帶兵打仗只是在踐行他的學問而已。帶兵打仗,王陽明其實是不太情願的。但既然帶兵了,就務求學以致用,這就是他知行合一的具體表現。

王陽明說,不管是安靜地坐在書房,還是帶兵打仗,都要克服自己心中的雜念,不妄想,不胡亂行動,內心安定,這樣就能遵尋良知的指引,做到無往而不利。

焦慮和憂愁,往往會遮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無法知道事物的真相,當然也就無法客觀地去對待和解決問題了。這就是有名的「在事上磨鍊」,當然也是王陽明心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

關於《王陽明大傳》的書籍解讀,已經在「路上讀書」小程序上架了,想了解王陽明的更多故事和他的學問,可以在小程序上收聽,相信聽完全書,你會更有收穫。

喜歡我的答案,隨手點擊,一鍵關注」路上讀書「,每天分享一本高分好書,講趣味歷史故事,好玩、好看、有用!


最近剛好在學習陽明心學,所以對王陽明這個人和他的事迹都很感興趣。

作為能與孔子並立「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在軍功上的貢獻,足夠寫成一篇長篇小說。身為一個哲學家,卻能在戰場上百戰百勝,也難怪那麼多人將他奉為神人。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使一個文人能夠戰無不勝,立下赫赫戰功呢?

其實,王陽明在平定寧王叛亂時就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簡單來說,就是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待捕捉到事物的本質後,選擇恰當的時機行動。這句話與詩人蘇洵在《心術》中的那句:「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的心都是處於一個妄動的狀態,外界環境輕易就能影響到自己的思緒和行動。這樣的特點,使得在大多數情況下的我們被自己的內心所迷惑,看不清真相,看不清現實。

寧王就是這樣一個人,心的妄動使得他輕易就相信王陽明的宣傳的假情報,還中了王陽明的反間計,可謂步步受挫。要知道,平定寧王的戰役中,王陽明領導的士兵並不是並不是什麼正規軍,而是一群「烏合之眾」,在實力上是不可能敵過寧王的軍隊的,但他最終還是獲得了勝利。這就是因為王陽明與寧王恰好相反,王陽明的心不動,所以猶如一面鏡子,能夠察覺出對手心靈的「動」。能看清自己,也能看清敵人,自然能夠洞察事物的道理,進而便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與軍事決策,這想必便是王陽明百戰百勝的真正原因。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粗淺看法,其實要真正了解王陽明,個人認為僅從心學這一點來了解是不夠的。作為一代大儒,王陽明的修身智慧,齊家思想,治國的策略都是我們應該去涉足學習的,推薦大家去xi ma la ya FM上搜「王陽明儒學:修身齊家立業治國」的音頻來聽,裡面有關於陽明心學、儒學、國學三個方面的內容,可以幫助你更加全面地了解王陽明,更加容易地領悟陽明思想。


通常讀兵法的人容易犯紙上談兵的錯誤。

王陽明能做到的熟讀兵法時候利用現有資源,和對對手的了解進行決策,而不是靠著部分信息指揮,瞎指揮。同事深入一線對自己要求高,最後在戰場疲勞成疾。

如同現在特務連了解對手信息,內務了解現在自身情況,走訪了解戰場情況,長時間讀書了解大環境情況,交流了解民風民俗。

成事是需要大量資源支撐決策,有的人運氣好也能成功但是沒法持續成功的道理也就在這裡。

實事求是,客觀判斷,對自己要求格外高。要成為王陽明努力吧,騷年!


王陽明名字王守道,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精通儒釋道。陸王心學集大成者,成為一代宗師。王陽明文能治理民生,武能統兵征戰,千古一人。

王明陽在文武雙全的先祖王綱的熏陶下,漸漸成才。尤其喜歡研習兵法。

王陽明所創心學,主張用「內審,內觀,內煉」來探究世道。他的心訣四要,「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在軍事領域延伸成為有效的軍事思想。遂成「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戰略精要。

正因他看透「人慾」,對「人慾」的理解客觀到位,即可為兵家的「知己知彼」,所以總能攻敵於要害。他以「就地選練」精兵,「賞罰維繫」練兵,「剿撫並行」賓士,「穩固後方」固軍。戰術上多以「奇正」、「虛實」行「先勝」之道。他把「詭道」與「仁道」辯證的融合成高效的用兵之法,以破「心賊」為「上兵」,以「養民」行安民,不僅推動了中國獨有的「兵儒相融」的軍事理論和實踐,也讓自己指揮的各次軍事行動,達到戰爭目的。

王陽明用兵,謀算詭奇,行動果敢,決斷乾脆,心城共閥,勢造虛實,出手准狠,實為儒將之將。


陽明先生就是偉大的踐行者,真正意義上做了世代有志者的楷模。絕對的知行合一,心學的示範引領者。「此心不動,相機而動」,這就是打勝仗的秘訣,帥者在心,不在武。打仗的事情(寧王謀反)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置之不理,因為原本和他就沒有關係,抱著以天下蒼生為安的良知本心,他力挽狂瀾,扭轉大明王朝命運,建立不世之功。事後受到不公對待,沒有任何圖功利名位之心,不爭不辯不怨,安心在道,潛心向學。

陽明先生不是統治階級的利用工具,更不是鎮壓百姓起義的劊子手。試問推翻一個舊王朝建立新的帝國,所謂成功的起義者哪個不是私心慾念,從今天的角度看似乎是推進了歷史發展的腳步了,但我們都是以成王敗寇的心理定義了成功的意義,現實中的我們往往羨慕皇帝,是所謂的成功者,當做心目中的英雄且詮釋所有的成功勝利含義。試問我們的目光聚焦推翻舊王朝的成功者時,能否想到那一堆堆白骨,一雙雙目光,那是普通老百姓堆積成的「進步」,他們憑什麼就是「墊腳石」,憑什麼是成功者的「工具」,他們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有親人有孩子,我們讀歷史,看那些成功的帝王時,可曾想到這些人民,平凡的人民……。陽明先生的心中裝的是什麼,是該冷靜的想想了……


王陽明是哲學家,也是軍事家。《明史·王守仁傳》對他的用兵有這樣的評價:「王守仁始以直節著。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孽籓。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換句話說,王陽明任封疆大吏後,率領弱小的軍隊,帶著一群書生,掃除橫行多年的賊寇,平定叛亂的藩王。在明朝的200多年中,文人帶兵打仗能不斷取勝,王陽明位列第一,無人能及。

王陽明怎麼會這麼神奇?這可以從「道」和「術」兩個角度來看。「道」是他的心學修養;「術」是他的軍事修養。

  • 王陽明朝服像

(一)心學修鍊

王陽明是儒家心學宗師,是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心學不是空談,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修養。王陽明的心學既有本體論,又有工夫論,讓人能夠不論面對什麼樣的外部情況,都能心思寧靜,絲毫不亂。《明史·王守仁傳》中說,王陽明「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於中者歟?」這意思是說,王陽明的心學修養使他面對危難疑慮的情況時,心思非常鎮定,考慮問題縝密細緻,沒有任何遺漏的地方。這固然是由於王陽明天分非常高,但也應該說是來自他的心學修養。

《孫子兵法·謀功篇》中說:「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戰爭中充滿的變數,部署戰爭的統帥稍有考慮不到的地方,就可能導致戰爭的失敗。王陽明的心學修養,使他完全符合《孫子兵法》中對統帥的要求。在戰鬥中,即使面臨非常危急的情形,他也能保持頭腦冷靜,迅速拿出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如寧王朱宸濠叛亂髮生時,王陽明正在赴福建公幹的路上,聞訊後立即停下來,就地安排屬下各府縣組織民兵平叛,同時派出一批間諜迷惑朱宸濠,讓朱宸濠率軍離開江西,王陽明則帶兵抄他的老窩。

  • 心學宗師王陽明

宋代蘇洵說,為將者要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修養。盤點古往今來的名將,有這等修養的人實際上並不多,而王陽明恰好是其中之一,這種修養就來自他的心學修鍊。心學,給了他強大的內心,讓他無往而不利。

(二)軍事修養

帶兵打仗是個技術活,心學修養高,並不代表就能帶兵打仗。在古代戰爭中,為將者要懂得怎樣排兵布陣,怎樣部署進攻、防禦,怎樣搜集情報做出判斷……一句話,需要懂帶兵打仗的技術。

我們都知道王陽明是哲學家,是心學宗師,其實他還是一位學習、鑽研過軍事技術的軍事家。

王陽明少年時,「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像我們今天的不少男孩子一樣,他也有過從軍夢。當時,明朝已經有了內憂外患的苗頭,長城以外的蒙古人是不是地入侵一下,長城以內不時有「民變」發生。如王陽明少年時,陝西一帶有石和尚、劉千斤等人的起義。王陽明15歲那年,按捺不住心中的夢想,竟然到居庸關外蒙古人的地盤上混了一個多月,學習胡人的騎射本領,研究怎麼樣防禦胡人,中進士後曾寫出一篇《邊務八事》。這種大膽的行為遭到他父親的反對,他才把心中的從軍夢暫時放下。

王陽明少年時的偶像,是東漢名將馬援。據說他少年時曾經做夢夢到自己到了紀念馬援的「伏波廟」里,瞻仰這位偶像的風姿,還寫過一首詩:「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 王陽明夢到王越贈送寶劍

當然,只有夢想是不夠的。王陽明早年有一位老師,名叫許璋,教授王陽明軍事技術。據《明儒學案》《上虞縣誌》等書記載,許璋字半圭,浙江上虞人,精通天文地理,孫吳韜略,奇門九遁之術,比王陽明年長20多歲,有的書上記載他曾經做過王陽明的塾師。許璋淡於功名利祿,早年對心學感興趣,曾經要去嶺南拜訪明代心學的大師陳獻章(即陳白沙),走到湖廣遇到陳獻章的一位弟子,經過辯難之後打消了拜訪陳獻章的念頭。王陽明在陽明洞築室修鍊的時候,這位許璋教過他軍事。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後,要送給許璋一些金帛,許璋絲毫不肯受;陽明又想薦之於朝,許璋說:「爵賞非我所願要的,你又何必以這些東西來相強呢!」嘉靖初年,許璋去世,活了七十多歲才死。王陽明以文哭之,並親自題寫他的墓碑,曰:「處士許璋之墓」。

王陽明除了跟著許璋學軍事,還經常自學。弘治十年(1497年),他第一次會試落榜後,由於當時邊境上傳來胡人警報,他就暫時放下無聊的八股文,開始鑽研軍事。《王陽明年譜》記載,這一年「先生念武舉之設,僅得騎射搏擊之士,而不能收韜略統馭之才。於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書,莫不精究。每遇賓宴,嘗聚果核列陣勢為戲。」可見,他學習軍事,不是只學習騎射,而是研究軍事謀略,而且經常在參加宴會的時候,在桌子上用果核之類的東西,給大家表演「沙盤推演」的遊戲。

  • 王陽明向紹興知府推薦許璋的信(陽明手跡)

王陽學了兵法韜略,想著練練手,可惜總沒什麼機會。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陽明中進士,被分配到工部做「實習生」。這一年,他給皇帝上疏,陳述邊防策略。大概皇帝沒時間理會這個新科進士上疏,此事再無下文。王陽明在工部的第一個差事,是督造威寧伯王越的墓。王越是進士出身的名將,也是王陽明很佩服的前輩。王陽明抓住這個機會,把建造墳墓的民工按照軍隊中的「什伍法」組織起來。休息的時候,他就指揮這些民工練習「八陣圖」。在他的統一調度指揮下,修墓任務出色完成,王越的家人想送些金銀表示表示,王陽明堅決不接受。於是,王家把王越生前用過的寶劍送給了他,他痛快地接受了。

然而,王陽明的仕途並不順利,作為一個超級「軍迷」,一直沒有帶兵打仗的機會,反而被流放到貴州受了很多苦。但他對軍事的愛好,卻一直未減。正德十一年,王陽明的「伯樂」、兵部尚書王瓊舉薦他巡撫南、贛、汀、漳等處。王瓊與王陽明並不熟,但他從別的地方聽說過王陽明的軍事能力。之所以讓王陽明去那個地方,一是因為當地有數十年沒有平定的「巨寇」,二是王瓊預見到寧王要造反,先把王陽明派往那裡盯住了。

果然,王陽明不辱使命,到任所後很快平定各個山頭的「巨寇」,並在當地設立和平縣,推行十家牌法,清除掉當地民眾再次造反的隱患。隨即寧王之亂爆發,王陽明僅僅用了42天,就活捉了寧王朱宸濠。

軍事學說講究「不打無準備之仗」,這事就軍人說的。王陽明以一介文人,帶兵打仗能收到這樣的效果,說明他是「有準備之人」。在不知道能否有機會帶兵打仗的時候,就鑽研軍事技術,故而一旦戰爭爆發,就能夠迅速用上。

參考資料《明史·王守仁傳》、錢德洪等編纂《王陽明年譜》、鄒守益編《王陽明先生圖譜》等。


也許是點高吧!


深知易經,道德經,兵法書,孔孟,朱子,並且創立自己的學說知行合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