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享譽全球的文明古國,我們中國有着長達五千年左右的悠久文明歷史,祖先們在這片古色古香的華夏大地上,先後創下了一系列無比輝煌的文化瑰寶。而如今,這些民族傳承的寶藏大多數被珍藏於各地的博物館內,供世人參觀去感受那份屬於作為華夏人的驕傲和自豪。當然,也還是有一部分珍貴的古文物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遺失在民間甚至海外,可謂是我國文物界的缺憾。

牛人帶一件“國寶”鑒定,故宮專家估出13億,牛人:我自己做的 【口述史地】 自媒體 第1張

一般來說,被珍藏於我國各地博物館內的古文物,國家嚴令禁止交易或者買賣,對於一些國寶級的文物,由於其稀缺性和價值之高,甚至都不能公然對其估價。這無疑做得很對,很多古文物歷經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澱,所具備的價值早已超越了金錢,屬於無價之寶。然而由於某些原因,我國博物館內的一些鎮館之寶,卻在國外發現有類似品,居然被外國拍賣行明目張膽地估價。

牛人帶一件“國寶”鑒定,故宮專家估出13億,牛人:我自己做的 【口述史地】 自媒體 第2張

河南省博物館五大鎮館之寶的雲紋銅禁,一經出土便驚艷了世界,世人都為它精美無比的鏤空青銅雲紋雕刻技藝感到不可思議。可沒想到的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幾年後便從民間收購了一尊類似的西周銅禁,據稱是一夥盜墓於30年代在湖南盜墓竊取而來,隨後被美國一些收藏家估出了10億人民幣的天價。

讓人感到諷刺的是,十多年前我國山東一個古董藏家,自稱從海外收回來了一件中國的國寶,並且一口氣請來了6名來自故宮的資深鑒寶專家,前來給自己這件藏品估價。此人帶回來的正是在我國乃至全球的文物界都如雷貫耳的金縷玉衣。

據漢代的《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我國考古隊發現的第一件金縷玉衣,來自於河北滿城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陵寢。

劉勝墓中的金縷玉衣共用玉片多達2498片,金絲重量為1100克,這在生產力水平並不高的2000年前的西漢,可謂是一項巨大的耗財費力的工程。隨後,考古隊先後在徐州獅子山漢墓等幾座大型的西漢王陵中,出土了十多件類似的金縷玉衣。而此番這位山東藏家所帶回來的金縷玉衣,整個造型跟劉勝墓中的幾乎一模一樣,最終被專家們聯名估出了13億的天價。

民間古董商人收藏有國寶級的金縷玉衣,並且得到故宮資深專家鑒定和天價估值的消息,立馬引發了媒體的廣泛報道和輿論的大量關注,從而驚動了文物部門和警方。山東當地的文物專家在警員的陪同下找到了那位藏家,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對方卻稱這件金縷玉衣是自己仿劉勝那件,採用了人工和機器結合的方法打造出來的。經文物局一批老專家的再一次鑒定,確認該商人手裡的這件玉衣雖然仿得惟妙惟肖,但的確是假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