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說的是如果兵馬被「逼」到絕路,必然死拼到底,或可「反敗為勝」,絕途逢生。項羽破釜(fu,鍋)沉舟之時;韓信背水一戰之日,或可比擬。而三國馬謖的敗失街亭前,也曾大言「置之死地而後生」。結果卻大敗虧輸!

項羽破釜沉舟,率軍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要是有「後盾」——民心擁助;士氣高漲,決勝信心十足。當年楚懷王被秦王誆入秦「和談」,最終困死於秦。及至楚亡,楚民怨憤,誓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項氏起事立懷王孫為「王」立「國」,受到楚民擁戴助力,並得楚八千子弟兵皆為死勇之士,萬眾一心,士氣大振。項羽率軍過河擊秦,為激厲『』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之鬥志,過河後破釜沉舟,只帶三日糧。士卒有底氣,有決心和必勝信念,所以遇敵後「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秦軍望風披靡,項羽遂以絕少兵力大破秦軍。——此所謂『』絕境中勝敵也。

而韓信犯「兵家大忌」——背水列陣(在江河前列陣,使背後無所依恃,又無逃路。所以為兵家大忌),同樣為絕境,為「置之死地」,為何反能成功?其實這是故意為之以誘敵,正所謂「兵不厭詐」。列陣前韓信另有預謀:韓信攻趙前見趙軍森嚴壁壘,不能強攻。在戰前夜裡埋伏二千輕騎(此處念ji),人持一漢赤旗藏於一小山凹中,並令:倘見趙軍全軍出壘擊戰時,立馬馳進壘中拔掉趙旗換上漢赤旗。——之後韓信公開背水列陣,「趙軍望見而大笑(輕敵!皆以為韓不懂兵法)。」遂大開壁壘出戰,而韓信等則退於水前陣中。漢軍因無退路,所以死戰不已——也為勝利爭取了時間——上述二千輕騎急馳於壘中拔趙旗,並全換上漢赤旗。趙軍苦戰良久不能勝,正欲回軍,忽見壘中漢旗飄揚,以為漢兵已大勝,軍心大亂紛紛遁逃!於是,韓信出奇制勝大敗趙軍。而漢軍則真格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也!

反觀三國馬謖,自詡「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卻是個食古不化,不能融會貫通,沒有帶兵經驗,只會紙上談兵之人。其本人是蜀國大臣馬良之弟。諸葛亮南征孟獲時,謖曾為蜀使犒軍而相識。為勝孟獲,一句進言「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頗得諸葛亮賞識,遂用為「參軍」之職。其實漢主劉備臨終前曾戒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街亭之戰後,此為諸葛亮終生遺憾。魏將司馬懿智略不輸諸葛亮,此次親率兵馬來的迅猛,令諸葛亮應對倉促。馬謖倒是主動請纓出戰,並堅決立下「軍令狀」。所以用兵謹慎的諸葛亮啟用了他。行前切切叮囑他務必在大道要衝立寨部陣。可他到街亭後卻執意將大軍駐扎在山頭上,說什麼「兵法云:憑高臨下,勢如破竹。『』不聽忠勸。副將警告說,若敵兵斷我水道,則軍士不戰自亂矣!馬謖卻說「孫子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後生。」—— 一味兵法云云,卻不知因地制宜,和因勢變通!結果魏兵果然斷絕水源,並引火燒山! 火借風勢,風助火威,蜀軍大亂,殘兵亂竄,死傷無數!可憐馬謖僅落得大敗失地獨自逃回 !——這回也不說「置之死地而後生」了!—— 一個只會夸夸其談,紙上談兵的無實戰經驗的人,讓他帶兵安得不敗!


兵法云: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項羽和韓信都是名將,他們的成功是因為知己知彼的。而馬謖的慘敗,是因為他「不知彼,不知己。」

巨鹿之戰,章邯和王離擁兵40萬,優勢很大。但是,章邯和王離卻部署在兩個地方,犯了分兵的錯誤。另外,巨鹿城外駐紮著有大批諸侯援趙大軍,只是援軍被秦軍嚇破了膽,不敢主動進攻秦軍陣地。

項羽分析敵情後。決定趁秦軍分兵之機,對其各個擊破,先殲滅王離的20萬軍隊。而打王離僅靠楚軍幾萬人是不夠的,需要諸侯軍的合力才行。要諸侯軍出戰,就要打出自己的精氣神,挫敗秦軍的銳氣。

於是項羽下令「破釜沉舟」,鼓舞士氣與秦軍決以死戰。楚軍連戰連捷,帶動諸侯軍投入戰場,先殲滅了王離軍,後來又迫降章邯。

可見項羽的「破釜沉舟」不是莽夫所為,而是項羽深思熟慮做出的明智之舉。

韓信的背水一戰,也是韓信在詳細了解對手的情況後才對症下藥的。

韓信知道趙軍主將無謀,才背水安下營寨的,告訴士卒營寨後面沒有退路,以鼓舞士氣力戰趙軍。韓信先引誘趙軍全部出營,待其出營後。一邊在正面抵抗趙軍,一邊早已派出的2000騎兵對趙軍空虛的營寨發起攻擊。

空虛的趙營被一攻而破後,漢軍換上了自己的旗幟。徹底搞亂了趙軍後,韓信的軍隊趁亂一舉打敗了趙軍。

此戰,如果韓信不了解到趙軍主將無能,是不會託大而背水一戰的。因為如果趙軍主將有頭腦的話,留下一部分兵力守營。那韓信的出奇制勝就不會成功,背水結陣的想法就會弄巧成拙,漢軍就會被趕到水裡去。

馬謖卻沒有足夠的了解敵我實際情況。他沒有考慮到對方主將的才能,也沒考慮到魏軍的強大。

當時,諸葛亮的北伐打得關中震動,魏國自然極為重視。魏蜀都知道街亭之戰,事關雙方的命運,魏國當然會投入精兵強將。

馬謖卻想憑藉地形優勢,一鼔而擊敗魏軍。不得不承認,馬謖的想法也是很高明的。如果對手戰鬥力不強,很可能真著了道。可是馬謖卻不想一下,街亭這種級別的仗事關重大,是必定派戰鬥力強悍的精兵強將前來的。

既然是和強敵作戰,就不應該寄希望於一戰破敵。當然了,如果馬謖的部隊如果足夠的強大也行。偏偏馬謖的部隊不是足夠的強大,馬謖的失敗就不可避免了。(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路。)


謝謝邀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為了實現劉備的遺願,公元228年,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諸葛亮把趙雲,鄧芝,馬謖等招來,一一部署,親自帶軍進軍祁山(今甘肅省和縣西北一代)。由於諸葛亮設有疑兵,虛張聲勢,聲東擊西,這次連連勝利嚇得魏主曹睿親自到長安督戰。 正在局勢對蜀軍十分有利的時候,先鋒馬謖驕傲輕敵,不按照諸葛亮的一再交代,要在大路上安營紮寨,可是馬謖沒有聽從參軍王平的意見和一再提醒,主管武斷違背諸葛亮的戰略部署,將大營扎在了山上。使得曹將張郃大軍順利進入,張郃看了地形和蜀軍的安營,迅速抓住機會,包圍街亭,並切斷蜀軍水道,山上無水。魏軍又採取火攻,進行燒山。蜀軍無水,也無法做飯,又被火烤,喪失抵抗能力紛紛逃走,馬謖只得放棄街亭回了本營。街亭失守,是本來有戰略優勢的蜀軍翻轉成了劣勢,諸葛亮只好徐徐退兵了!馬謖之所以失敗,是他驕傲自大的結果,街亭的戰略位置十分的重要,他也清楚,又簽了軍令狀,依然不按部署紮營,失敗是必然的!


我來回答,我是瓦窯堡的碳。

馬謖為什麼會敗,是因為他只是個參軍,而不是將軍。

聽我給您細細道來:

從此時的三國的形勢圖我們可以看出,隴西這個地方是曹魏力量比較薄弱的一個關節部位,蜀漢如果進取隴西的話有這樣幾個好處:

1、隴西山川險峻,利於蜀軍步兵作戰,而曹魏騎兵集群無法施展;

2、取得隴西的數十萬對蜀漢最為關鍵的人口;

3、可以進一步進取河西走廊以及西域,控制絲綢之路可以極大地改善蜀漢的財政;

4、獲得隴西甚至羌胡的優良兵源(隴右地區直到明代都一直是最優良的兵源地),以及組建騎兵的產馬地;

5、得到向東進取關中的後勤基地(而之後的幾次北伐,蜀軍由於不能取得隴右,直能由漢中直趨關中,糧草需要從漢中翻山越嶺的轉運,十分艱難,對蜀漢貧弱的人力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負擔,幾乎每次都是因糧盡而退)。

由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蜀軍偏師由趙雲鄧芝率領,出斜谷牽制魏軍,事實上曹真主力也確實被牽制住了。

蜀軍主力由漢中經隴南出祁山,這個時候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響應,看起來形勢一片大好。

但實際戰役進程中並沒有這麼簡單,最嚴重的一個是,諸葛亮還沒有真正做到封鎖隴山。祁山還有魏國在隴西的邊防軍。因為蜀軍現在只是包圍了祁山,並沒有真正把祁山打下來,包括西邊的隴西郡也沒有投降。諸葛亮如果越過些魏軍向隴山開進,這些殘留的魏軍一旦截斷蜀軍的後勤補給線,在後方騷擾蜀軍,諸葛亮就成了肉夾饃里的嫩豬肉了。

因此,諸葛亮派出馬謖偏師,目的就是擊敗張郃這支軍隊,把張郃擋在隴西之外,為蜀軍完全控制三郡爭取時間。

那麼在哪裡阻擊呢?在街亭。

因為街亭的北邊是六盤山,南邊是隴山,街亭正好處於兩座山脈中間的地方,是南北幾百里之內,從東到西的唯一可供通行的孔道,可以說是一個要害的關口。

此時,街亭不僅僅是隴山地區東西交通的命門,更成為蜀漢、曹魏兩國國運的命門。一切都要看街亭被誰搶到——街亭歸蜀漢,則整個涼州姓劉,進而長安唾手可得;街亭歸曹魏,源源不斷的曹魏本土援軍從街亭開進隴山以西,諸葛亮對於涼州的計劃,就涼涼了。

然而,對於諸葛亮而言,最要命的是,諸葛亮的主力不可能開進到街亭,唯一的辦法就是,派遣一部分蜀軍佔住這個口子。

這個街亭阻擊戰的任務,就交到了馬謖的頭上。

但是,僅僅一天前線就傳來戰報,馬謖被徹底擊潰了。

按照《三國志張郃傳》說是:諸葛亮出祁山。加(張)合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合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三國志諸葛亮傳》認為: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

是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對諸葛亮的軍事計劃做了改動。但是,諸葛亮自己遠在西南方向的祁山,對於遠在東北的街亭的信息不可能掌握的面面俱到,即使諸葛亮有安排,肯定也不會細節到能指揮整個戰鬥。

那麼問題在哪裡呢?

1、馬謖帶領的軍隊只是蜀軍的一部分,蜀軍的主力還被拖在祁山,根本到不了街亭,而魏軍則是主力來援救。就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很明顯魏軍是佔據優勢的。

2、馬謖軍在到達街亭之初,就防禦陣地在哪裡設置,軍隊高層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馬謖要求把軍隊駐紮在在山上,而眾多將領主張把軍隊駐紮在山下的水邊。產生了這麼多如此多的爭吵(多到能在好幾人的傳記里看到相關信息),說明馬謖根本指揮不動這些將領,這些將領根本不信任這位初上戰場的新人統帥。

3、魏軍的主將是自從曹操時代以來就身經百戰,並且長期駐守隴山地區的張郃,在隴西打敗馬超的張合。張郃在街亭的出現,可以說,直接宣判了馬謖在街亭的死刑。

總之,街亭之戰是新人統帥馬謖,帶著一群相對羸弱且數量還不佔優勢的軍隊,在內部吵成一鍋粥的惡劣條件下,在一個關鍵的地方,和魏國一個身經百戰的名將交手。

所以說不管馬謖個人能力有多高,馬謖的失敗在他到達街亭的那一剎那就幾乎決定了。

謝謝您的賞臉,如果不忙,賞個關注再走唄!


您好!我是雞湯,我來答。

打仗不是喊口號。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確實是相關戰役中振奮人心的時刻,但是卻並不是項羽和韓信贏得戰役勝利的關鍵。讀史者為英雄氣概所震撼、鼓舞,是好的,但是因此就胡亂模仿,就隨意「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本本主義了,要出人命的。

關於這兩次戰役,目前各家都有很多註解,我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個註解特別讓我信服的,我就不班門弄斧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項羽不是靠砸鍋沉船就打贏的,韓信也不是靠列陣到河邊就硬打取勝的。

項羽的楚軍只是援軍中的一路。周邊還有諸侯各部,從實力上來說,諸侯軍的力量並不弱小,否則,諸侯軍是絕不敢開赴到戰場附近的。諸侯軍不敢進攻,也是因為沒有取勝的把握和機會。因此,項羽進軍的目標,不是要獨立殲滅龐大的秦軍軍團,而是利用進攻的突然性(已經相持了90天了)挫敗秦軍,從而鼓舞盟軍共同參戰。從史記的記載來看,他是通過擊敗了秦軍中的蘇角部以後,張耳等諸侯就一起參戰了。

同樣,韓信背水列陣,也不是要單獨硬扛擊敗趙軍。而是利用以大河為依託(保護後背不的安全),吸引、牽制住趙軍,爭取時間。利用奇兵攻破趙軍大營,從而實現戰役企圖。

至於馬謖的上山。他也是有自己戰役企圖的。馬謖,是先鋒。因此,他的任務也不是單獨挫敗魏軍的進攻,而是等待大軍到達。諸葛亮對他的指導,就是希望他利用街亭的地形,當道紮寨,「小正面、大縱深」的配置,堵住口子。而馬謖對任務的理解,應該是,反正是堅守,為什麼不選擇有利地形堅守呢?從這個角度來說,佔據山頭,自然就比當道紮寨要有利了。只是,長期做參謀的馬謖,確實對於沒有過獨當一面的經驗,對於行軍紮營的基本點把握還是欠缺,因此,沒有對水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從而使得大軍由「憑藉有利地形固守等待大部隊」變成「孤注一擲地下山突圍」了。沒辦法,剛拿到駕照的新手馬謖最好還是聽老司機諸葛亮的建議為好,盲目和老司機張合飆車,被玩死了。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取得了勝利。而馬謖失了街亭。其實前兩勝和後一敗,不可相提並論。

項羽敢破釜沉舟,那是憑藉楚軍與秦軍的仇恨,當時不是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流傳甚廣仙預言嗎?況且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非凡神力也不是蓋的。破釜沉舟,不留後路能激起楚軍的勇氣,實乃當時形勢如此,順勢力導。再加上當時各路諸侯隔岸觀火,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加上西楚霸王蓋世無雙的氣魄與武力,勝利是大概率事件。

韓信背水一戰,那也是有所憑藉。第一對方驕兵氣盛,不把韓信放在眼裡。當時正好河水上漲。韓信已派人在上游築好堤壩,只等敵軍衝到河中心放水淹他。這是有預謀的順勢而為。

馬謖守街亭,無所憑藉。一沒有項羽蓋世武功,二沒韓信上游大水。把兵屯到山上,意圖破釜沉舟,只是他想像出來的。並不是當時大勢所趨。如果聽諸葛亮意見,當到排兵布陣。或許敵軍看到,又想到街亭屯糧重地。不敢來犯。馬謖逆勢而動屯兵山上,簡直作死。

所以勝敗全看,順勢而為,還是逆勢而動。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勢也!


情況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打仗本就多變,項羽的破釜沉舟和韓信的背水一戰都是在士氣激昂飽滿的情況下再度鼓勵,而且破實是不成功便會死亡的劫難,士兵們也沒得選擇,加上整體實力還可搏一搏。

而馬謖的失街亭,他把人馬駐紮在山上,可司馬懿也不急攻 ,先圍住,斷其糧草和水源,士兵們饑渴難忍,哪裡有什麼士氣去置之死地而後生,兵法是死的,不可能能次次都得逞,馬謖這種做法是死用兵書,刻舟求劍,而且當時那種情形衝下山必死無疑,呆在山上可多活幾天,或者逃跑、投降都可能尋救活命,再說司馬懿從來不殺降將,這樣有多種選擇,在心理上根本沒有以死相拼的衝刺狀態,士氣更無法提升,所以註定必敗無疑。


第一個因素:跟王平的兵力分散了

韓信項羽他們都是將兵力集中才能做到置之死地而後生。而馬謖跟王平分散了,且馬謖因為沒有經驗,有一些將士們會不服指揮。

第二因素:地形和形勢

韓信項羽都是靠平原的背水地形沖的,背水會導致無路可退故而會拚死一戰。且他們準備充足。馬謖在山上被斷水源。不像前者是有很好的準備。再加上張郃放火使士兵慌亂不已,前者是士兵是抱下了必死的決心。在馬謖斷水,士兵離心的情況下不可能勝。

第三因素:面對的人。

項羽面對的是好謀而武斷的章邯。韓信面對的是剛愎自用的趙王歇和陳余,除了李左車看破韓信的計謀以外,也就沒誰了。馬謖面對的是張郃,張郃有勇有謀,曹操曾將他比作韓信。且張郃身經百戰而馬謖沒有戰鬥經驗,故而敗。


1.孔明需要的是馬謖去街亭「守」。就是去那裡紮營後,拖著就行(就像司馬懿那樣)。而馬謖自不量力想打勝仗。2.馬謖就一辦公室磚家,吹牛逼可以,帶兵打仗就哈哈哈了。3.他以為打仗就像他老師那樣很吹牛逼就勝利了。其實不然。他老師都只敢打些投機取巧的仗,硬碰硬行嗎?他老師為什麼不同意魏延打長安。你不想想他幾十倍兵力都拿小小的陳倉無可奈何,打到猴年馬月才到長安,還不一定打勝。4.讓馬謖去街亭,配備了強大的王平、魏延支援他,就是想提拔他。誰知道他不會玩孔明的政治權術:你先到那裡了,指揮王平魏延去不就行了,大功勞還是你的!5.事實證明:只會吹牛逼,缺乏政治權術,沒有一線資歷的磚家,只能做辦公室當叫獸而已


謝邀。。

我嘗試這回答一下,如果有不正確的地方大家指出。。

首先,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和馬謖的街亭完全是兩個概念。。。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古代,部隊損失一成就崩潰了,就算是精銳部隊,損失三成以上也就崩潰了,所謂看著威風凜凜,帶了數十萬大軍,沒打幾下就失利的很多,而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斷了士兵的退路,在配合主將的重賞承諾,自然能人人拚命。所以他們都成功了。街亭不一樣,馬謖屯兵山上,周圍火一起,濃煙滾滾,氧氣濃度下降,眼鏡也讓熏的流淚不止,這時士兵也沖不過茫茫火海,就算想拚命?找誰拚命?等火勢小了,你現在高地讓熏了兩個小時,呼吸不上,眼睛睜不開。就算沒死,也剩半條命了,怎麼打?

而且勇氣這個東西講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像我們和別人打架,你在恨他,當時打不起來,事後就沒那個勇氣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