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不報仇,讓很多觀眾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我記得我當初看《哈姆雷特》的話劇時,心裡也特別急。正所謂皇上不急太監急,早點報仇,皆大歡喜,不也就沒後面那一大堆破事兒了嘛。

但是如果你站在哈姆雷特的角度(不要站在上帝視角)上來看這個問題,哈姆雷特並不能確定殺害父王的兇手就是自己的叔父克勞迪斯,即便是父王的魂靈已經出現,他也不能妄下定論,所以他安排了一場戲中戲,通過戲中戲來觀察克勞狄斯的反應,很不幸,自己的叔父真的是自己的殺父仇人。

但站在哈姆雷特的視角其實還不夠,因為你還缺少哈姆雷特的那種優柔寡斷的性格。他本身沒殺過人,更沒殺過自己的親人,善良的本性讓他很難下手,他不願自己成為一個殺人者。而且在動手之前,他實在有太多東西要想了,比如他的母親,比如歐菲利亞。正是因為不斷地想,讓他變得格外脆弱,也格外痛苦,以至於遲遲下不了手,複雜的人性與人物關係,將他最終推向了死亡的邊緣,存在的唯一方式變成了毀滅。

至於他的俄狄浦斯情節,也就是所謂的弒父娶母,也確實是存在的。他對於母親的依賴與愛,在當他得知自己的母親嫁給了殺父仇人時,已經出離了一般人應該擁有的憤怒,甚至在那時,他的優柔寡斷都被一種想要復仇的恨意所遮蔽,只不過,這裡的弒父娶母,在莎士比亞的巧妙安排下,又呈現出一種不同的意境了。


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運的人永遠站在天平的兩端,被命運掌握的人僅僅只明白上帝賜給他命運!

———《哈姆雷特》

在面對自己的殺父奪母之痛,哈姆雷特逐漸走上了他的復仇之路,但是面對皇宮內外的各方勢力,自己內心的煎熬掙扎已經遠遠超過了復仇本身,哈姆雷特本身的性格特徵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的計劃根本不會成功。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善良誠實哈姆雷特是丹麥皇家王子,在父親被謀殺前,他單純,誠實,善良並嚮往追求著世界的真善美。也恰恰因為這樣,使他在臣民之間擁有很高的地位和名望。從小在丹麥宮廷長大的哈姆雷特在德國新文化中心學習人文主義哲學,這是一種完全不同於傳統文學思想和教會思想的新觀念,同時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他認為人們在行為方面「像一個天使」,在智慧方面「像一個天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對人性本質的讚揚。此時的哈姆雷特是快樂的。但是在父親死後一切都變了,他被緊急召回丹麥,卻被叔叔繼承了王位。同時,令他真正悲傷的是母親竟然立即嫁給了繼承王位的叔叔,轉眼就忘卻了與父親之間的感情。哈姆雷特在哀悼父親期間對父親的真正死因產生了懷疑,與此同時,父親亡靈出現,告訴了哈姆雷特事實的真相,讓他沉浸在痛苦黑暗中,無法自拔。在第三幕哈姆雷特獨白中提到「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段經典的獨白不僅成為了世人一直思考的問題,也使我們瞭解到哈姆雷特在本質上的淳樸和善良誠實。 優柔寡斷  正是基於哈姆雷特這一性格特點,他才會對復仇猶豫不前最終錯失良機。他沒有再從父親亡魂那裡得知謀殺真相後馬上採取行動。在戲劇中,他是唯一一個通過父親亡魂之口得知謀殺真相的人,除此之外他無其它任何證據來判定克勞狄斯有罪。他不能在沒有確切證據的情況下去殺人,特別是殺一個國王。因為他會無法對世人交代,臣民會認為他為了奪權篡位而不惜殺害自己的親叔叔。

在這種沒有足夠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哈姆雷特想要復仇是不可能的。在克勞狄斯下跪禱告時,哈姆雷特失去了殺掉他的最佳機會。「他現在正在祈禱,我正好動手; 我決定現在就幹,讓他上天堂去,我也算報了仇了。不,那還要考慮一下……卻把這個惡人送上天堂。啊,這簡直是以恩報怨了……不! 收起來,我的劍,等待一個更慘酷的機會吧……讓他幽深黑暗不見天日的靈魂永墮地獄」。這段獨白以極其細緻的手法描寫了哈姆雷特復仇與彷徨的矛盾心理,在採取復仇行動時,哈姆雷特想要得到臣民的支持,堅持符合道德的標準而拒絕使用與克勞狄斯同樣卑鄙的手段。

哈姆雷特的優柔寡斷使他功敗垂成,他的復仇之路也因此畫上了句號,但優柔寡斷也使我們對他充滿同情之心和人文主義關懷,因為從他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冷酷無情和頭腦簡單,與之相反,他是一個富有思想與情感的人文主義者,在這個層面上來講,優柔寡斷不再是導致其失敗的原因,反而閃耀著理智的人文主義光輝。戀母情結哈姆雷特理應為父報仇,但是他卻時時猶豫不決,遲遲不去行動。瓊斯認為導致哈姆雷特猶豫不前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著深深的戀母情結,不可否認他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從《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二場以及第三幕四場那些犀利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哈姆雷特強烈的憤怒。這熾熱的憤怒比起兒子對母親出嫁的反應,反倒更像發現戀人背叛自己的反應。這種憤怒包括了哈姆雷特對母親的依賴,而他對母親的謾罵,冷嘲熱諷也是他戀母的曲折表達。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這場悲劇,他的失敗不可避免,在帶給我們沉重的同時,也為我們對生命存在價值與意義的思索敲響了警鐘。


哈姆雷特之所以延宕,用精神分析理論來解釋,具體到拉康的「想像界」「象徵界」「現實界」理論來說就是因為在知道真想之前,他一直處於想像界,即對母親的形象以及對奧菲利婭的想像,在知道真相以後,他的幻想破滅,不得不接受現實。

哈姆雷特是通過母親的鏡像建立起了對自己的概念,在他心中奧菲利婭也是他母親的化身,有兩個細節可以說明這一點;1、他在知道真相後的第一反應是去奧菲利婭的臥室,以及他的行為。2、他給奧菲利婭的情書,說的是beautifuled,意思是美化了的,而不是美麗的,就是說是母親的化身,簡言之,即想像出來的形象。

他要面對現實,就必須克服自己母親的影響(俄狄浦斯情結),即使他之前已經有機會殺死叔父,但是他沒有這麼做,直到奧菲利婭和母親都死了之後,他才毫不猶豫的殺死了叔父。

一般來說,這樣的復仇是很不划算的,但是他就是這麼做了,這看似是個復仇的過程,實際上是在毀滅自己,毀滅自己的想像界接受實在。而人的實在界是無意義的。沒有想像界沒有慾望支撐,怎麼可能生活下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