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共享领域,一下又变得热闹起来。

就在上周,上汽宣布退出移动出行品牌「享道出行」。这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网约车服务,更包括了技术平台、运营车辆、维修保养、金融信贷、汽车保险等在内,成为完整的业务解决方案。

无独有偶,同样在上周,戴姆勒和宝马共享出行业务合并的计划,最终通过了欧盟反垄断机构审查并获得批准。Car2go和DriveNow联手,成为足以和Uber以及Lyft相抗衡的势力。

于是,在共享出行领域,两大阵营的划分已经愈加明显。一方是从互联网领域切入的公司,以滴滴、Uber、Lyft为首;另一方面,则是戴姆勒+宝马、吉利(曹操专车)、上汽这样的车企玩家。

虽然谈到共享出行,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滴滴、首汽、神州等等,但是如果对共享出行领域有所了解,你会发现,涉足其中的车企玩家可真不少。吉利旗下有曹操专车、力帆投资了盼达用车、长安旗下有长安出行、长城汽车推出了欧拉出行,还有江淮的和行约车、北汽的华夏出行等等。

在不少人看来,车企做共享出行就是个噱头,是为了让车企看起来更性感一些,从而在投资人那里得到更好的评价,拉高市值。理由是,国内共享出行的龙头企业滴滴做了这么多年了,不仅没挣钱还惹了一身骚,整天负面不断,这还是滴滴在国内已经占据绝对市场份额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车企还要冲进来,是觉得目前车市的冬天还不够冷么?而且,共享出行的运营,很考验企业的技术水平,对于思维固化的传统车企,真能玩转这么有技术含量的大数据分析和运营?

的确,单从运营本身的收入和产出来看,做共享出行确实是一件相当失败的生意。滴滴成立了5年多,目前日单量在2500万单以上,然而截至去年,滴滴的主营业务年亏损仍然在2亿美元以上,累计年亏损将近4亿美元。更有消息称,今年上半年滴滴净亏仍超过了40亿元。显然,滴滴的第6年仍然无法实现扭亏为盈。

然而,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连续亏损了5年多,滴滴仍然完成了17次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200亿美元,估值将近700亿美元?为什么负面满天飞,滴滴还是要把出行这件事做下去?

这是因为,出行领域确实有巨大的机会。分析机构的预测显示,到2022年,仅中国的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就将突破5000亿元。而中国目前每天有11亿次出行,即使体量如滴滴这样的公司,渗透率也仅为2%。在这样的背景下,车企进军共享出行,无论如何,似乎不是一句作秀就能盖棺定论的。

那么,车企做共享出行,到底有没有优势?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目前共享出行领域的两种模式,笔者将其称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所谓「去中心化」,就是像滴滴的基本模式,自身并不购入车辆,而是接入用户的自有车辆,滴滴作为平台进行运营和调度。而「中心化」的模式,则是自己保有车辆,招聘专职司机,比如首汽约车。

「去中心化」省去了车辆购置、维护保养环节的费用,可以较快扩大规模,但与此同时,车辆状况各异,司机素质参差不齐,造成服务过程中用户体验的不稳定。一直困扰滴滴的负面事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滴滴对旗下的司机和车辆缺乏足够的控制力。

相比之下,「中心化」由于自有车辆,且运营公司与司机之间有关系中心化的优势,就是运营商对车辆状况以及司机情况有更好的把握,从而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稳定,一致性更强的服务。而最大的问题,就是保有和维护车辆带来的巨大成本。

对车企而言,由于车辆都是自家制造,不论是买车还是修车,都是实实在在的「出厂价」,在这方面无疑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目前进入汽车共享领域的全部车企都是「中心化」运营。对他们而言,除了运营收入之外,这些车辆也是行驶的「名片」,成为企业品牌宣传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车企做共享出行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对车辆进行深度定制。我们知道,人们在选择共享汽车出行时,对车辆的需求很可能和私家车并不相同。比如,带著行李,需要更大的空间;再比如,拼车出行,陌生人可能不愿意挤在一起坐。而汽车企业则可以对车辆进行定制改装,实现更大的空间,或是在车内设置独立座椅等。

在共享出行的发展初期,「去中心化」凭借速度优势跑在了前面,而随著用户对出行安全性、车辆状况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出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人愿意支付更多的车费,使用「中心化」的共享出行服务。甚至连滴滴也开始进行自有车队的建设,同时和车和家等汽车企业共同研发能够更好适应出行需求的车型。这,正是车企做共享出行的机会所在。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滴滴作为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分析,智能运力调度等方面有很强的实力,车企卖了那么多车,连怎么用好车主产生的数据都还没整明白,就算在共享出行领域砸钱,也很难做好。

的确,单从车企本身来看,确实在大数据分析和运力调度上做得很差。但是,谁规定车企不能通过合作伙伴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实际上,目前在共享出行领域做的最好的车企——吉利,就采用了高德地图提供的网约车解决方案,基于交通大数据和热力图,为司机提供智能调度和精准订单匹配,提升运营效率。

所以说,车企做共享出行这个事,也许其中确实有个别企业只是希望作个秀,或者管理一下市值,但是不要认为车企做共享出行就是死路一条。如果觉得国内只有滴滴才能做好共享出行,那实在是有点信心过头了。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