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友空杯長期學習分享茶知識,不斷更新關於工夫茶的所見所聞,歡迎關注空杯交流。

看到問題,第一時間想到元月4日所更新的文章,問題的答案就在裡面。在這裡還是簡要回答一下,以便茶友共享共知。

空杯認為具體原因有如下幾點。

歷史原因

最早指出武夷巖茶為工夫茶的文獻是雍正十二年陸廷燦所著的《續茶經》下卷「茶之出」引《隨見錄》,這裡所指的是茶葉為工夫茶,並且難得珍貴。還有高繼珩《蝶階外史.工夫茶》、清初釋超全的《武夷茶歌》等等諸多文獻證明閩南地區很早就開始產茶、飲茶,而工夫茶主要是指烏龍茶獨特的泡飲方式,福建人流行飲工夫茶順理成章。

講到粵東工夫茶,實質是以潮州工夫茶為核心,潮州人喝茶的歷史更為久遠,可追溯到唐朝。由我已發的文章可知,工夫茶藝是由明代壺泡法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經歷了唐代煎茶法、中唐和五代時期的點茶法、明壺泡法三個主要階段。至清朝,發源於福建的工夫茶在潮州得到迅猛發展,並在這個階段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工夫茶藝,從環境到茶具、用水、控火等都頗為講究。此間,工夫茶成為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興盛至今。

傳承和發展

無論閩南還是潮州,又或者是同樣很多人愛工夫茶的灣灣(臺灣),都在古代很早就開始有飲茶習慣,都有種茶這個產業。工夫茶在當地長久興盛,不斷補充、發展,當中茶樹的種類最為明顯的體現。鳳凰水仙、鳳凰單叢、烏崬單叢、嶺頭單叢、大紅袍、鐵羅漢、水金龜、武夷肉桂、閩南烏龍、白雞冠、安溪鐵觀音、東方美人、文山包種等等,眾多茶樹品種補充進去,和當地賣茶飲茶形成一條自產自銷的鏈子,這條鏈子我稱為「傳承」。

工夫茶的發展,說來真的可以是一匹布那麼長(嘻嘻??),我們這裡只需要明白一點——工夫茶的發展給當地人們帶來什麼影響。福建人喝武夷茶追求茶韻,潮州人嗜茶成癡,瞭解了這背後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我們就能很好理解這個問題了。這裡小友賣個關子哈,歡持續迎關注小友翻看我的更新。

除此之外,國家對當地茶行業的扶持也算一個原因,還有就是習慣上的問題等。


我們先了解一下工夫茶是怎麼演變過來的!

首先在唐宋是流行煎茶法和點茶法的,到了明代開始有泡茶!

泡茶道又分撮泡法和工夫茶!

撮泡法:

用一大壺放茶葉,沖水,然後倒出來喝

明朝紫砂壺盛行,大家都知道有個制壺大家時大彬,善制大壺。但是喝茶的主力人羣還是文人,文人追求精美,慢慢的制壺的師傅們也為了滿足文人墨客的口味,把大壺製作成小壺,越做越精緻。於是就有了現在的工夫茶道!

而綠茶產區因為追求嫩芽,綠茶、嫩芽又好看又不善悶著,所以也就沒有變成工夫茶道,閩南、粵東地區都是製作烏龍茶的地方,再加上潮汕地區也出產潮汕朱泥小壺,而且此地的壺是用手工拉胚可以做的特別小巧。於是自然就流行開了工夫茶!

午後一杯工夫茶那真是特別的愜意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