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要從很多個角度來分析,因為冷凍電鏡剛剛獲得諾貝爾的獎項,所以,在一定的時間範圍之內,如果沒有特別突出的科學貢獻,應該不大可能在同一個領域,進行進一步的延伸。

大家也都知道,目前科學研究百花齊放,每一個領域其實都有非常大的突破,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諾貝爾獎項其實有很多候選人,他們都有實力問鼎。每一次的諾貝爾獎,也其實是在眾多有著傑出貢獻的人當中進行一個選擇,而更多的是對整個領域的一個嘉獎,不單單是針對個人,而且是有很好幾個人一起將這個領域發揚光大,所以以整個領域作為獎勵,也更符合諾貝爾獎的性質。

所以回到問題本身,毫無疑問施一公具有非常大的貢獻,尤其是他在頂尖雜誌上發表了很多有影響力的文章,為中國的科研走向世界,並且在國際上獲得聲譽,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過諾貝爾獎的得獎性質其實更偏向於基礎研究,當然也有一些例外,那麼必須是實用性非常強的領域,而在基礎科研領域,這一次給的是冷凍電鏡,而施一公利用冷凍電鏡,進行了很多著名的結構解析,他是一個利用者,而並非發明者,只有當利用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產生了極其重大的突破,比如在疾病的治癒方面,有著顯著的療效,那麼得獎的可能性會大大提升。

僅就目前而言,或者在近一段時期,顯然不大會有比較明顯的突破,那麼我們會保留這個意見,覺得可能性不太高,但是經過一段時期,如果產生了更重大的成果,那麼獲得諾貝爾還是比較具有可能的。


2017年諾獎化學獎頒發給了冷凍電鏡的研發者。這其實說明諾獎的特點,第一是雖然近年來有給屠呦呦等醫藥研發頒獎的案例,但絕大多數仍然是在最基礎的科研領域。第二是獲獎研究應該是對整個科學發展或者具有方向性指引、或者在起到指導的同時,還能提供強大的方法支持。小RNA干擾技術這種成果獲獎就是這方面最好的說明,如今冷凍電鏡獲獎也是諾獎這一特點的註腳。

在搞清楚這些基本的情況下,再來看這個問題, 「冷凍電鏡拿獎了,施一公還有可能拿諾貝爾獎嗎?「 乍一看,這個問題問得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提問者顯然是比較熟悉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院士的蛋白結構解析研究,知道其研究對冷凍電鏡有很大的依賴。同時,提問者顯然也知道,諾獎是將給重大原創成果的,所以該問題的邏輯就清楚了:因為施一公研究嚴重依賴冷凍電鏡,而冷凍電鏡獲獎了,所以施一公的研究就顯得沒有那麼原創了,所以拿諾獎就很難了。

但這個邏輯仍然是有待澄清的。上面說了,獲獎研究應該是對整個科學發展或者具有方向性指引、或者起到顛覆性的支持作用。從這個角度講,發表多篇CNS(Cell、Nature、Science)論文的施一公的研究,並不必然被諾獎「淘汰出局「,因為科學的進步是環環相嵌的。冷凍電鏡促進了蛋白質結構的解析研究,但突破性的、經典的蛋白質結構的解析研究,有可能為我們認識生命世界的其他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南,為新的研究方向開啟大門。所以以冷凍電鏡拿獎來否定施一公蛋白質結構解析研究獲得諾獎的可能性,這本身是不成立的。

當然,這麼說並不是說蛋白質結構的解析研究、甚至是施一公本人及其團隊的研究就一定有可能拿諾獎。如上所述,是否能拿獎,還要看這些研究是否為人類正在進行的和未來的科學探索提供了方向性指引。有一點可以肯定,CNS發表本身,並不是拿諾獎的保證,甚至不一定是必要條件。


完全不可能拿,現在結構熱隨便解些重要蛋白的結構都是cns,這些工作是很重要,但不是突破性的進展,之前測基因組熱,燒錢進去就行現在測基因組的也越來越低了,很久以前蛋白質組很熱。。。。。。都是一陣風潮,其實也沒多大貢獻,冷凍電鏡,晶體衍射這些是貢獻,後面的工作其實經費到位,並且有意願誰都可以做


我認為中國能拿諾獎的解析結構的是清華大學的楊茂君教授,施一公和顏寧做的都是什麼火做什麼,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科研,工作沒有系統性,而楊茂君的工作系統的把電子傳遞鏈整個全部解析明白了而且推翻了存在了幾十年生化課本上的理論,並且根據他解析出的結構可以設計各種靶向藥物,畢竟電子傳遞鏈太重要了


施一公當然不會因為冷凍電鏡得獎,因為他對冷凍電鏡技術沒有貢獻。但是施一公是以冷凍電鏡為工具研究重大生物學問題,完成了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運行機制缺失的、關鍵的一環。研究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運行機制第一步的Roger Kornberg並不是X-射線晶體學的發明者,但是拿了諾貝爾獎(2006化學獎);研究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運行機制最後一步的三位科學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Steitz,Ada Yonath也不是X-射線晶體學的發明者,同樣拿了諾貝爾獎(2009化學獎)。建議不懂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的評論者去學一下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及其在生物學中的核心地位(相當於物理學中的牛頓定律),然後再來評論。


我自己也是從事生物科研的。諾獎是頒發給那些開創性的研究的。也就是說你做出來的東西在若干年以後成為了千萬人的飯碗和工具,開創了一個先河。比如說 PCR 技術,現在哪個實驗室都用。但當初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了不起。施一公的團隊由於不是發明電鏡,所以不會由於電鏡本身獲獎。但如果是通過這個工具獲得了對生物學前所未有的重要發現,則也有可能。


冷凍電鏡是一個工具,技術上的革新吧。做生物研究通過這個技術、工具可以做出更偉大的成果,可以這樣理解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