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有大用的。只是世人依文解字不明白《道德經》的真諦,錯解了《道德經》本意,降低了《道德經》的智慧妙用。認為《道德經》是保守不思進取的,其實《道德經》大可以治國平天下,開創繁榮盛世;中可以齊家立業,成就輝煌人生;小可以修心養性,獨善其身。

《道德經》中的智慧是無限的,「道」者天地之祖,萬物之宗。 其性空也,其相有也,其行覺也。天地因之而現,日月因之而明,人心因之而慧。

「道之本體」不因人之好惡而改其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因此他是天地萬物一切變化中永恆不變之本性也。 「道」者,為萬物之性,「德」者為萬物之用。是「二」而「一」,是「一」而「二」。

人合於道則德,物合於道則序,反之則悖。人有德,物有序,則天下正。人失德,物失序,則天下亂。 自然、和諧是道德學說的基本法則之一。

自然和諧,星辰順序,天清地寧,風調雨順,萬物繁榮,人類和諧,天下太平,社會穩定,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國政和諧,上下同心,百官盡職,百工盡技,百業興旺,百姓樂業。

家庭和諧,六親和睦,夫妻和諧,家道昌盛,樂享天倫。

人身和諧,陰陽平衡,百脈暢通,身體健康,心曠神怡,頤養天年。

天下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恍惚之間,先於天地,不可名狀。 富者送人以財,智者贈人以言,聰明而好議論他人者,是非多。雄辯而爭,人之惡者,危險近。

天下有「道」何需問「禮」,天下亂者在於失「道」,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智」,失「智」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說「禮」之時即是失「道」之日。

這些思想僅僅是《道德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道德經》流傳至今,仍然對社會主義精神文建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所以今人要更好的學習《道德經》,從中獲得無窮的智慧和啟發。


非也!在《道德經》中老子強調「道」,「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但要認真理解,什麼是「無為」呢?一般人從字面意思認為「無為」是不作為,是一種消極的思想。其實是對老子「無為」的錯誤理解,也是對道家思想的誤解。我們可從全文來看,從老子對道的論述來看,老子的「無為」絕對不是不作為的意思。

老子說:「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在此對「無」和「有」作了論述,在他的思想中的「無」就是「天地之始」的意思,所以「無為」可解釋為「在天地之始時而為」即「在天地之始時該做的」的意思。「天地之始」是什麼狀態?天地之始姓,萬物自然運行,及有矛盾,及有競爭,沒有邪惡,沒有歹念,這個時候所做之事,是一種十分平和的狀態,也是原始的純真狀態。這才是道。所以老子想方設法讓「聖人」將事物回歸到「無為」狀態,「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故「為無為,則無不治」,「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在「無」的階段,它的特點就是沒有競爭、沒有慾望,也就談不上什麼失敗。

 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這在當時是較為先進的思想之一。


探討老子的思想,前提是正解《道德經》

比如《道德經》第三章「使民無知無欲」——其實是對比卦的解讀

比卦的本質是外坎之後夫介入干預、義之與比(不寧方來後夫,凶——坎水主智,知者喻後來之夫,好比澤東);老子是站在前夫(好比介石)的角度反其道而言之——使民不見可欲

「使民無知」是專制使之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使民無欲」是專政使之臣服不敢有非分之想。

老子似乎很保守,但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就是進取——欲傳萬世而無窮。其實老子完全是就事論事,據象直言——大白若辱。

再比如第八十章,「小國寡民」——其實是老子對歸妹卦的解讀

「小國寡民」一直視為老子消極思想的代表,其實是大家誤解了老子,因為從來無人悟解歸妹卦的本意

澤為向心公轉為體,雷為禮儀準則為用,歸妹的物理本象就是開普勒和諧定律——Rv2守恆。(對應乙理之「丙辛合水」,軌道半徑為丙火,火主禮——為儀軌圓規,辛是直線運動,二者相合就是向心公轉。九大行星各歸其所,和諧運轉,不相往來。)

歸妹卦的社會意象就是聖君如何立法治國,使官民各司其職,各歸其所,是一種理想化的和諧狀態——大同世界。

小國寡民的正解就是現今之民主自治:寡民是寡君的反義——民主;小國對應地山謙——山是國是公信,地是多是共和,故小國是集權的反義——是聯邦契約,是三權分立,並非國家很小、人民很少。

民至老死是各得其所,頤養天年;不相往來是各司其職,不相爭奪。

澤山咸:澤為酉雞,山為戌狗,雞犬相聞;澤為品嘗,山為糖類,甘其食。

兌為澤:下澤為公轉、為普世價值,上澤為感應、為文化滲透,故鄰國相望而樂其俗。

雷山小過,山為聖人遺德,為墨守教規,美言曰德治,信言曰磚制;雷為依法治理。山為利益集團,自帶甲兵,雷為中央集權,法高於團,無以陳兵。

不精通周易,不可能真正領悟老子。

不精通周易,不可能真正領悟老子。不精通周易,不可能真正領悟老子。

雖然我深知我的洛書圖解經典之法是唯一正解,但執迷不悟、葉公好龍者太多,知音難求。反響寥寥,孤琴自賞,吾誰與歸?


謝謝邀請,《道德經》作為群經之首,中國哲學之源,老子的思想可以說是非常偉大深邃,如果從《道德經》中讀到了保守消極不思進取,那就太冤枉老子了。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以儒道釋三家為主體,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各家思想都是針對當時社會問題開出的救世藥方,道家思想告訴人們,一切的災難都是統治階級慾望太大,老百姓不知足帶來的。老子的哲學思想揭示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是道。如果能按照道的規律去行動就是德。上善若水,天長地久,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柔弱勝剛強,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沒有什麼區別。還有己欲為人己欲有,既以與人己欲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無為而無不為,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這段話說明了一個道理,強調什麼就已經缺失了什麼,道德仁義禮法,當社會把禮法作為社會規範行為時,人們的道德底線已經衝破,慾望的閘門已經打開,金錢利益權利地位成為了人們追求的人生目標,社會病態已經非常嚴重了。老子一再告誡人們,知足,知足常足亦,人生最大的禍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災害就是不知道適可而止。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亂為,不妄為,不胡作非為,機巧詐偽,假仁假義是破壞仁義道德的罪魁禍首,老子的思想是反向思維,居安思危,防患未然,見微知著。清靜無為,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之核心。上善若水,赤子之心是道家思想之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赤子之心,不忘初心,順其自然,方得始終。


老子思想和觀念上是有一點點保守。

但是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任何人的思想都不能夠也不可以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人類進步和發展的思想是和自己所處的環境,年代,歷史,科技相匹配的,也是相適應的。沒有人能夠超越時代而獨立存在。

當時是春秋戰國時期,是封建思想統治的年代,所有人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都要受到歷史時期的束縛和約束。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者地位,就會做出一些適合當時當下的言論!來宣傳統治思想觀念。老子是人,不是神,因此來說,其作品中有一點保守思想根源,可以理解和承認。

至於你說的「不求進取」毫無根據。說話,評論要有理,有據,有節。我說老子思想即是超前的,也是進步的。更是先進的,富有哲理性的。理由是:老子《道德經》的哲學觀點和理論,比其它國家要早很多年。老子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宇宙規律,自然規律和事物客觀規律提升到認識的高度的人。不但具有先進性,更具有歷史性的時刻。

老子的道和德是人生修養的必修課程。是完善自己,端正思想的法寶。也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

老子思想指導人們積極向善,順應自然,遵道守德,尊重規律,是人類思想認識的提高和解放。是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

我們看待一切問題都要從正反兩方面相互看待。千萬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隨便下定義。下結論。


在春秋時期,老子是和孔子齊名的思想家。他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帶)人,剛一降生,人們就發現他的相貌不同於常人,前額寬闊,耳垂特別大。耳垂大是有福的象徵,父親乾脆取名字叫他李耳,又用一個表示大耳垂的「聃」作他的字,希望他真的福旺壽長。

老子從小聰明好學,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很快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人物。為了開闊自己的眼界,擴充自己的知識,在二十多歲的時候,老子孤身一人來到了東周的都城洛陽。很快,憑自己的才幹他當上了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在這個當時最好的讀書環境里,老子如饑似渴地拚命讀書,逐漸成為全國知名的大學問家。許多人不遠千里前來向他請教問題,孔子曾專門向他請教有關禮制的問題。

據說孔子向老子請教之後,對自己的學生們稱讚老子是一條飛騰於雲中的「龍」,來比喻老子智慧過人。但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不一樣,他認為天是物質的,就是說天是沒有意志的,不能主宰人世間的吉凶福福。只有「道」一才是萬物的根基。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是他產生了萬物,而人卻看不見摸不著。老子的這個思想,否定了天神的存在和權威,成為中國古代思想的源頭之一,一直到現在還深刻地影響著國人。

老子當時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東周卻一天天衰落下去,還爆發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內戰。使周朝藏書室的大批珍貴圖書遭到了破壞,老子覺得洛陽呆不下去了。他左思右想,決定去民風淳樸,戰亂極少的秦國安度晚年。老子騎著青牛,踏上了旅途。

沒走幾天老子便來到函谷關口,一過函谷關就進入秦國境內了。老子心裡十分暢快,一邊欣賞著眼前的風景,一邊哼著小曲。正在這時,守關的官員尹喜迎出來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說:「老先生途經這裡,未曾遠迎,希望您別見怪。素聞先生學問廣博,見識精深,既然路過這裡,就請小住幾日,將您的真知灼見寫成一部書,一來可以讓我拜讀,二來可讓天下老百姓受到您的教誨,請您不要推辭!」

老子被尹喜的真摯所打動,便住下來,把自己關於道德,無為而治,以柔克剛以及對宇宙,人生,社會等方面的見解,全部融於一書之中,寫成一部五千餘字的《道德經》。這部書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道」。成書之後,老子繼續西行,但此後就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老子被後人稱為「道家」的始祖,道家和儒家主張雖不相同,但都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

老子的政治理想的產生,是由於他看到了奴隸制的腐朽,然而他卻從未從新勢力的代表者那裡看到社會發展的前景,因此競嚮往著過去的原始社會的生活。這一思想雖是對奴隸制的否定,可其本身卻是歷史的倒退而不是前進!


《道德經》是老子傳世之作,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和莊子《南華經》並稱道家兩大經典著述。《道德經》內容包含哲學、軍事、政治、宗教倫理、養生等方面,文意古樸,涵蓋廣博,為歷代帝王尊為「內聖外王」之道,在中華古籍經典之中,一枝獨秀,號稱「萬經之王」,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老子在書中闡述的樸素的哲學思想「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

「道法自然」就是大道歸一,世間萬物天地人,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律和趨勢,無為而治。所謂抱元守一,無中生有。心中存著無,放得下,才能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聽起來深奧,其實就是無極生太極之理。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原理。而這種道理,放至四海而皆準,用之修身、齊家、治國無不適可。「無」是這裡的重中之重,「無」並不是一無所為,靜止不動,而是有則如無,實則若虛,退則為進,守則如攻,弱則為強,以無為基,達有之成。這才是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

這才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所在,並非保守而不思進取。懂得了「無」的妙諦,才能領悟以實勝虛,以弱勝強,以守為攻,以退為進,無中生有的天地間至理。

《道德經》在中華五千年傳承經久不衰,就是因其五千言微言大義,蘊含至理,上至帝子將相,公卿王侯,下到草頭百姓,販夫走卒,無不在其五千言中領悟箇中奧妙,而其偉大思想更是讓中國道教千年以來將其奉為道家聖典,身為學道之人,不會道德五千言,必是道門之羞,而道家領悟的清靜無為之理都是黃老之學的一脈傳承,而後世風靡全球的太極文化,更是老子五千言的精準代言,所以說老子道德經思想保守,不思進取簡直是無稽之談,信口開河。誠所謂「不識老子五千言,讀盡經史也枉然」呀。


道德經所體現出來的老子智慧不足以描述老子對世界、宇宙、道的看法,文字作為一種表現形式,儘可能精準的闡述本質,但不能百分百的說明白本質,所謂不可說、不能說、一說就錯。

道德經屬於哲學範疇,引導後人換個角度和邏輯看萬物,不能把它神化。

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和【知魚之樂】值得一讀,另外,台灣曾仕強先生的相關視頻也值得一看,這兩位先生的學問不偏激、深入淺出,當然,結合著南懷瑾先生的文章。


《道德經》的思想不是不爭,而是要順應天道規律去作為,是不爭之爭。就像《道德經》中常說的無為,並不是讓我們躺在那裡什麼都不去做,而是要從事物的發生、發展規律、人的心性等出發,運用其中規律,以事半功倍。而不是違背規律去勞心勞神,反而還吃力不討好。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遺產中一部相對奇特的著作,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它的出現歸根結底還是向各路諸侯王統治者傳遞一種治國的信息,老子出函谷關被強迫立五千言的傳說基本可以理解為一種炒作方式,想藉此引起統治者的注意。

在《道德經》一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麼道是什麼呢?按個人理解「道」就是自然法則。

在那個沒有生物、植物、物理、化學等科學的基礎上,老子認為「道」是不爭不搶、不卑不亢、不憂不喜的,他永遠是平靜、無欲、無情的,所以他說「上善若水,水利物萬而不爭,處眾人之惡也,故幾於道」,也就是說「水的特性最接近於道的本質」。

那麼道的本質究意是什麼?我就按自身的理解給大家簡單講一下,「道」的本質在於順勢,順勢為不為。逆勢為有為。請大家特別要注意這句話,否則很容易被繞進去。

寫《道德經》的老子是開啟了上帝視角,所以要明白道德經的含義也必須具備這樣的視角,而不能拘泥於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這也就是《道德經》是部非常出色的哲學著作的原因。

那麼,現在來回答老子思想是真的保守不求進取嗎?

顯然,並不是這樣的,老子的思想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思想,他的理念並不保守,反而非常的超前,超前到現代文明都無法達到的高度。他主觀地根據自然或者說是宇宙運行的規律來論證治國的方法,猛一看似乎很合理,但仔細捉摸卻發現根本不適用。

這一切的緣由都在於人性的有為,人是一個群體,社會是一個群體,國家是一個群體、世界是一個群體,宇宙是一個群體,在群體中是具有個的,一個個體的有為造成群體的有為。(在這裡舉個私以為非常恰當的例子:特朗普的攪局,造成了世界的動蕩。)

所以,老子論證的「道」本身就是他自己的一種有為思想,卻在不斷地告訴人們他的無為。

那麼,「道德經」是一部有為的著作,內含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大道;而現代人大多把他讀成了一部「修身養性」的無為著作。

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總結出老子的思想並不保守不求進取,而是我們不會讀罷了。

(歡迎留言評論,加關注我們一起討論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