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網上有很多講團扇基礎技法或者所需材料,比起文字視頻的呈現效果是更理想的,題主可以考慮找些視頻來看,這樣細節更清楚。

臨摹上則首推宋代,扇畫發展到宋代已達高潮,宋徽宗趙佶(1082.11.10—1135.06.05)的重視進一步推動了扇畫的發展,團扇本來就是宮裡用的東西,作為一名文藝愛好者,趙佶自然對此放了諸多心思,關於他對扇面畫的影響,這段記載非常形象了:「政和間,徽宗每有畫扇,則六宮諸邸競皆臨仿一樣,或至數百本。

不單為宋畫的細膩精巧,宋代團扇留世的質量與數量都比較高,對初學者來說,是比較方便找到而且容易學到東西的臨摹對象。

吳炳《出水芙蓉圖》

絹本 | 設色 | 23 cm x 25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從唐代開始,團扇上已經開始了寫畫,到宋代出現高峰,在傳世的諸多宋代小品畫中,團扇的數量和比例很可觀,這說明當時的社會,在團扇上寫畫已然成為時尚,故宮博物院曾出版有《宋人畫冊》,其第三冊收有10幅小品,裡面竟有7幅為團扇畫。如《猿猴攫蛛圖》高23.5厘米、寬25厘米,是當年團扇的直徑,後世的團扇尺寸基本保持在這樣的大小。——《天津日報》

《從菊圖》

絹本 | 設色 | 24 cm x 25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紅蓼水禽圖》

絹本 | 設色 | 25 cm x 26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青楓巨蝶圖》

絹本 | 設色 | 23 cm x 24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秋樹鸜鵒圖》

絹本 | 設色 | 25 cm x 26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於方寸之地顯無限生機

——女畫家吳曉虹筆下的花果魚蝦之作

青年女畫家吳曉虹,上世紀70年代出生,祖籍廣西來賓,生長在廣西南寧,大學文化,醉心於書畫事業,且初有成就。黑龍江著名的《青少年書法報(少年版)》曾以整版報道她的事迹,發表她的書畫作品及創作、教學心得。

吳曉虹從小基因遺傳、家學淵源,生活在較好的家庭文藝氛圍之中。其父自退休以後,即長年堅持書畫創作,是遠近聞名的丹青高手與老藝術家。吳曉虹追隨乃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一向就喜歡寫字、畫畫,中學時代便曾獲得過書畫獎;隨著年歲增長、閱歷拓展,於求學、工作之餘一直筆耕不輟、勤奮習練,又得乃父及祁老等恩師在一旁指點有方、悉心引導,遂時有體會、長進。近些年她專事書畫,一方面自己堅持深造、埋首創作,另一方面又在一些少兒培訓機構、知名小學兼課授徒,佳作不斷、人才輩出,她自己與她弟子的作品屢有獲獎及見諸報刊,並多次被評為優秀輔導教師,可謂成果斐然。

跟中國歷代的許多女性畫家一樣,吳曉虹的繪畫作品雖然在題材、手法上比較全面,山水、人物、建築、市井等,水彩、素描、工筆、兒童畫等,她都有所涉獵、努力發展,但她還是更潛心於、擅長於畫花鳥蟲魚特別是花果魚蝦,而且是傳統的中國畫風格。比如她筆下的葡萄、葫蘆瓜、荷花、牡丹、金魚、淡水蝦等,鮮活逼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情趣盎然,於方寸之地盡顯無限生機,給人感覺真是「滿園春色關不住」。其中最好的還是那葡萄、葫蘆瓜,畫家對諸水果的形狀、大小、色澤、光亮、位置、搭配甚至溫度、氣息、味道等都把握得非常好,手法精湛嫻熟,且看那鮮果們滾圓熟鼓、晶瑩剔透,肉質飽滿、汁液四濺,或紅彤彤、或黃燦燦、或綠油油、或藍幽幽,肥嘟嘟的、脆生生的、嬌嫩嫩的、水汪汪的,凸立於畫面之上,似乎有3D效果,彷彿真的、活的、新的一樣,實在是令人垂涎欲滴、愛不釋手,恨不得從圖畫里摳出一顆或一塊來吃。

說到葡萄,這是一種非常好吃的常見水果。中國人食用葡萄的歷史悠久,早在兩三千年前《詩經·七月》中就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這裡的薁指蘡薁,就是一種野葡萄。我國原生的山葡萄也叫野葡萄,有20多種,分布範圍很廣。《詩經·王風》中有「綿綿葛藟,在河之滸」,這種叫葛藟的也是一種葡萄科植物。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引進當地葡萄栽種和葡萄酒生產技術。《史記·大宛列傳》中有「漢使(指張騫)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這裡的蒲陶就是葡萄。魏文帝曹丕是最喜愛葡萄的古人之一,他曾詔告群臣,說別的水果都比不上它。葡萄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許多文人都留下了詠葡萄的詩詞,如唐代唐彥謙寫的《葡萄》:「金谷風露涼,綠珠醉初醒。珠帳夜不收,月明墮清影。」宋代蘇軾寫的《謝張太原送蒲桃》:「惟有太原張縣令,年年專遣送蒲桃(葡萄)。」但最著名的還是唐代王翰的名作《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在中國古代,葡萄入畫歷史久遠,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們所吟詠、頌揚的對象,很多畫家都喜歡畫葡萄。在國畫花鳥畫當中,葡萄已成為名師們信手拈來的素材,它代表著豐收和富裕,有吉祥喜慶、多子多福、人丁興旺、一本萬利的寓意。尤其是成串葡萄,它意味著碩果累累、多多益善;若再配以機靈的小鳥、蠕動的蟲豸,使得畫面靜中有動、生機蓬勃,更加充滿情趣、引人遐思。眾所周知,明代徐渭是史上畫葡萄第一人,他尤善畫墨葡萄;此外還有南宋林椿、溫日觀,清代八大山人、慈禧太后,近現代吳昌碩、齊白石、劉海粟、潘天壽、李苦禪、王雪濤、蘇葆楨等,亦都是畫葡萄的大家。

吳曉虹多年來痴迷於繪畫葡萄等花果,且小有所成,值得讚賞;但跟上述歷代大師們相比,她畢竟還沒形成自己的風格,作品的功力與獨創性還嫌不夠,她將來要走的路還挺長。


圖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創作中心秘書長、江蘇省美學學會理事胡楊創作的團扇畫

所謂濃縮的都是精華,團扇花鳥畫就是一幅幅精品之作,是畫家信手拈來的筆墨成就之體現,是畫家獨具匠心、精思巧構之創意,它化有限為無限,創造出詩意滿滿的意境,演繹出別樣雅緻意蘊,以小勝大、小而益精,體現中國畫藝術之大美。

圖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創作中心秘書長、江蘇省美學學會理事胡楊創作的團扇畫

團扇花鳥畫小品筆墨簡練、意趣神情鮮明,就像一曲清新活潑的小調,讓人看來韻味綿長,滿滿的詩情畫意。所以,要畫好團扇花鳥畫首選要有筆墨功夫,要講究筆情墨趣,線條奔放洒脫隨意而富有情感,墨韻優美自然、舒暢輕快而富有趣味,點到為止,避免繁冗的雕飾和累贅的筆墨。

圖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創作中心秘書長、江蘇省美學學會理事胡楊創作的團扇畫

其次,在對物象的表現上,手法簡練,只強調和強化其最富於傳神的某些特徵和部位,能收到形簡神生,筆簡意賅的藝術效果。以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創作中心秘書長、江蘇省美學學會理事胡楊的梅花花鳥國畫為例,以淡墨為主,濃妝淡抹總相宜地畫出主幹,一氣呵成,用筆用墨用水靈活多變,干曲枝虯,疏影橫斜,再用雙鉤法畫出花瓣,墨點花,花染墨,筆法簡練,只留清氣滿乾坤。再根據畫面意境恰到好處地畫出一隻形態傳神的喜鵲,一幅詩意滿滿的報春圖精品就大功告成了。

此外,在構圖布局造型上要講究精於形象而意味橫生,寥寥數筆而意境深遠。不拘泥於形似,追求「不似之似」與「似與不似間」,藉以實現花鳥的神采與作者的情意,富有形式美感和藝術的完整性。

總之,畫團扇花鳥畫要根據紙質和形狀來合理安排布局,筆墨簡練,意境豐富,這需要畫家具有很強的繪畫功底和文學修養,才能輕鬆駕馭,讓小品容天地之大美。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創作中心秘書長、江蘇省美學學會理事胡楊除了擅長山水畫,花鳥畫題材中的梅花是他最擅長的,寥寥數筆就能讓你感受「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梅花的清氣與盆景梅的藝術之美。


如今,許多人喜畫團扇,尤其是花鳥團扇,說起團扇,歷史很久了,是漢代絲織手工業發達的產物,漢朝制扇多用絹,羅,紗,紈,綾為面料,漢班婕妤《團扇歌》中有"裁成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句,故時人稱團扇或合歡扇,也可按面料稱紈扇,羅扇,多用於宮內,又稱宮扇,自漢代定型,歷代沿用不衰,書畫紈扇,盛於宋朝,宋徽宗推波助瀾,一時名家輩出,如今,團扇早己從宮廷普及到民間,現在有點畫畫技能的,都可買些空白團扇自己畫畫取樂或贈親朋好友,買扇時要選膠礬上得好的,畫工筆寫意均可,沒上膠礬的不好畫工筆,具體畫法,不細講,按一般技法書上講的步驟畫就是了,畫花鳥,先練習畫工筆,有了一定造形能力,學學小寫意,團扇扇面小,離得近,因此畫面宜精細潔凈為好,我十五.六年前偶得幾把空白扇,畫畫感到挺好,一發不可收,也影響了周圍一些畫畫朋友,大多喜歡畫畫玩玩,初畫不太順手,多畫了就會提高,後面是以前畫的幾把團扇,現在感覺以前畫時用色太艷了,應淡雅些為好


我的陶瓷作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