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這兩本著作。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海國圖志》作者是魏源,是清朝著名的軍事家。《海國圖志》是一部介紹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和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的綜合性圖書。全書詳細敘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國歷史政治、風土人情,主張學習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

這兩本書都由中國人所寫,在當時的世界上也處於領先地位。然而這兩本書都面臨著一個「悲壯」的結局,那就是不被當時的統治者所重視,耽誤了自身眼界的開發,反而是牆內開花牆外香,被當時的歐洲、日本拿過去,奉為至寶。

比如《天工開物》傳到了日本,作為日本生產技術的基礎圖書,在日本各藩的「植產興業」中被奉為指南。當時日本人往往苦於自身工藝技術的落後,無法生產和中國貨媲美的產品,得到《天工開物》,他們如獲至寶。

兩百年後,1837年,法國漢學家儒蓮把《天工開物·乃服》的蠶桑部分,加上《授時通考》的蠶桑篇,譯成了法文。「絲綢製品自古就是中國的優勢貿易產品,他們想要學習和突破。當時歐洲蠶桑技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經驗不足,導致生絲大量減產。《天工開物》提供了一整套關於養蠶、防治蠶病的完整經驗,對歐洲蠶絲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海國圖志》更是對日本結束閉關鎖國,開啟明治維新有了極大的助推作用。此書於1854年傳入日本,日本翻刻了《海國圖志》60卷本,爭相購讀。它曾在明治維新中起過一定的作用,現代日本學者井上靖說過:「幕府末期日本學者文化人等,……例如,橫井小楠的思想起了革命,傾向開國主義,其契機是讀了中國的《海國圖志》。」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這些寶貴的書籍,在中國卻沒有得到重視呢?

(1)舊時代的思維慣性,現在看來就是一種知識的局限,局限到呈現出一種「愚昧」狀態。

當時清朝自詡天朝上國,世界中心,只看自己,以為中國之外,全是蠻荒之地。這種思維慣性讓當時最高統治者,缺少看世界的動力。導致鴉片戰爭結束多年,道光皇帝還不知道英吉利在何方。

統治者如此,當時自上而下自然而然對外夷沒了了解的興趣。

(2)統治者統治人民的需求。清廷統治,極度害怕民智開發,怕其威脅到自身統治。這種腐朽的統治方式,導致的結果就是全民貧困,精神上陷入愚鈍。

沒有了讀者基礎,僅靠幾個好官撐起帝國,當然不切實際。

這些教訓,至今對我們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