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子廟,座落於現錫林郭勒盟盟府所在地錫林浩特。

寺廟總面積為1.2平方公里。貝子廟始建於乾隆八年(1742)。這座寺廟因建築在原東阿巴哈納爾旗(貝子旗)境內,故名「貝子廟」,又因最早主持興建該廟的第一世葛根曾獲得「班智達」稱號,所以人們又稱之為「班智達葛根廟」。1979年12月,阿巴哈納爾旗的「哈」改為「嘎」。

據說,清朝初年,在這裡有一處小廟,叫「阿巴嘎納爾廟」。以後,隨著藏傳佛教的興盛和發展,在阿巴嘎納爾旗貝子巴拉吉日道爾吉的支持下,本廟第一世葛根巴拉珠爾倫德布開始興建貝子廟。

巴拉珠爾倫德布,康熙四十八年(1708)生於西藏章龍地方,6歲被章龍河岸之圖布丹達日扎廟認定為呼畢勒罕。12歲來到內蒙古,曾路經鄂爾多斯,東蘇尼特,17歲因東阿巴哈納爾旗查干格楞喇嘛之邀請前來該旗。他精通藏文、蒙文,在當時貴族和喇嘛中享有盛名。34歲時,得到本旗貝子巴拉吉日道爾吉信奉推崇,請他主持全旗的宗教儀式。

乾隆八年(1742),根據巴拉珠爾倫德布的建議,在原小寺廟的場地上著手建造兩層新廟——蘇格沁大殿。據記載,建造這座大殿時,從北京、張家口、多倫等地招來大批泥瓦工、石木工和畫匠等建築技術人員,投資白銀1萬兩,以「積善積德」名義進行化緣,向每戶富牧收取馬20餘匹,白銀200~300兩,一般牧民每戶最少收羊5、6隻。此殿歷時5年建成,喇嘛人數從原有的30多人猛增到300多人。當時,巴拉珠爾倫德布和巴拉吉日道爾吉貝子花費白銀4000兩,製成兩臺「浩日老」(輪),奉獻給七世達賴喇嘛。達賴為此封巴拉朱爾倫德布為「章龍班智達」及貝子廟葛根。

乾隆三十三年(1768)又將建廟情況奏報清朝政府,清廷賜封巴拉珠爾倫德布「阿日亞·章龍·班智達」稱號,賜名該廟為「崇善寺」,發給滿、蒙、漢、藏四體文寺額和45名喇嘛度牒。

乾隆皇帝親自賜名的寺廟也不止貝子廟一座,這與清代的國策有關。

清代興起的初期就與藏傳佛教建立了友好的聯繫,崇禎七年,即清天聰八年(1634),原察哈爾林丹汗宮廷中供養的莫爾根喇嘛沙爾巴呼圖克圖,宣揚自己已知「天運」,攜帶原元朝宮廷供奉的瑪哈嘎拉佛像,去覲見皇太極,並表示歸服。

清政府為扶持和發展藏傳佛教,在蒙古地方大力鼓勵和提倡修建寺廟。蒙古地方的藏傳佛教寺廟,絕大多數是清代建築的,而且主要是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修建的最多,其中乾隆年間達到了最高峯。

乾隆《御製普樂寺碑文》中說:「因其教,不易其俗,使人易知易從。」《清高宗實錄》中說「本朝之維護黃教,原因眾蒙古素來皈依,用示尊崇,為從宜從俗之計。」宗室昭槤曾說:「國家寵幸黃僧,並非崇其教以祈福也。只從蒙古諸部敬信黃教已久,故以神道設教,藉使誠心歸附,以障藩籬。」


集通鐵路錫林浩特站的安檢狠到位啊,把旅客揹包裏的東西全整到地面上檢查,厲害厲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